- 作為科學與意識形態的美學
- 閻國忠 楊道圣
- 4500字
- 2020-09-01 18:06:35
一 認識論在藝術領域的演繹
蔡儀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理解在《新藝術論》中即有扼要的表述。比如對美學的界定:“原來一種創作方法的基礎理論,一種藝術思想,即一種認識論演繹在藝術領域里的思想,也就是說即是一種美學思想”2;對美的界定:“所謂美的就是典型的,典型的就是美的。這就客觀現實來說是如此,就藝術來說也是如此”3;對美感的闡釋:美感或美的情緒產生于“適合于美的觀念的典型的形象”4。“典型”“現實美”“藝術美”“美的觀念”及背后的“反映”這些蔡儀美學中的核心概念在這里都已經確定下來了。
蔡儀之所以把他的藝術論和美學冠以“新”字,在于他采取的方法論。他在《新美學》序中明白地講,“舊美學已完全暴露了它的矛盾”,他的美學(當然也有藝術學)是“以新的方法建立的新的體系”。在他看來,美學應該屬于“關于美的存在和美的認識的關系及其發展的法則之學”,“美在于客觀的現實事物,現實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藝術美的根源”,因此“美學的唯一正確的途徑”是“由現實事物去考察美,去把握美的本質”5。
從這種反映論的方法論出發,蔡儀開風氣之先,把美學分為討論美的存在的美論、討論美的認識的美感論與討論美的創造的藝術論。
蔡儀認為,美即典型雖然是他明確提出來的,但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學者也早有暗示。亞里士多德強調詩的普遍性,而他說的普遍也就是“通過特殊的個別的東西以具現普遍的一般的東西”;康德意義上的“從屬美”,實際上是肯定了美對代表了事物普遍性的概念的依從;黑格爾所謂的美的理念并不是如他所說的源于絕對理念、絕對精神,而是和一般概念一樣源于客觀事物,所以“他所謂美就是有限的感覺境界中顯現著理念,就是指個別中具現著普遍”6。但是蔡儀認為,典型問題,從觀念論出發是不可能解釋清楚的,必須從客觀的事物出發,而從客觀事物出發就會發現任何個別事物,既是作為個別的事物存在,也是作為種類的具現者存在。就是說,任何個別事物都是個別的東西與種類的東西的統一。而美的事物則不僅是個別的東西與種類的東西的統一,而且是個別的東西顯現著種類的東西,或者說個別的東西中“完全地豐富地具備著種類的屬性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儀認為,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種類的普遍性、必然性的顯現者。在典型的事物中更顯著地表現著客觀現實的本質、真理,因此,可以說,“美是客觀事物的本質、真理的一種形態”7。
蔡儀排除了“一般”中的主觀因素,而將其歸之于事物的種類,但種類也是抽象的結果,同一個別可以納入不同的種類,有多少抽象的方法就有多少不同的種類,蔡儀為了從各種種類關系中確認一種“本然”的種類范疇及典型事物,又做了這樣的分析:
1.種類是由“一些有相同屬性條件的事物所構成的”,但種類中的個別,除了有相同屬性條件外,尚有相異的屬性條件,這些相異的屬性條件便是構成個別的屬性條件。
2.相同相異的屬性條件不是絕對的。相同的屬性條件常常滲透著相異的屬性條件,相異的屬性條件也滲透著相同的屬性條件,二者是“相盈而不相離”的。
3.因此,事物由于不同的規定和種類范疇的推移,可以屬于許多不同的種類,可以屬于與之相關聯的并列的種類范疇,也可以屬于包含它的許多系列的種類范疇。
4.但是,任何事物都只有一個種類范疇是它的本然的種類范疇。這一本然的種類范疇所內含的種類屬性條件對于個別是本質的必然的東西,因此是有決定性的。
5.本然的種類范疇有兩類,一類是自然的種類范疇系列;一類是社會的種類范疇系列。前者是由自然的種類關系決定的,后者是由社會的階級關系決定的。這兩類本然的種類范疇可以在某一特殊規定下相互轉化。
6.任何事物不屬于自然的種類范疇,便屬于社會的種類范疇,這就是說,任何事物的美,不是由自然的種屬的屬性條件所決定,便是由社會的階級的屬性條件所決定,即由生產過程中人和人的關系、人和物的關系為基礎而派生的社會事物的屬性條件所決定。
7.同一事物,有時候既屬于自然的種類范疇,也屬于社會的種類范疇,它們對該事物的美都具有相當的規定性,而且這種規定性甚至是相矛盾的(如狗、花木),這時決定事物的性質及美的只能是其中一種種類范疇。
8.在各種事物中,種類的屬性條件與個別的屬性條件的統一關系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簡單。在比較復雜的事物中,或是種類的屬性條件占優勢,或個別的屬性條件占優勢,而這樣就區分了美與丑;在比較簡單的事物中,則幾乎沒有美丑之分(如泥塊)。
9.事物的本然的種類范疇只是事物的縱的系列的種類范疇的一環,而縱的系列的種類范疇是有高級低級之分的,而縱的系列的種類范疇通過本然的種類范疇起作用而顯示其優勢時,事物之高一級的種類的本質、普遍性、必然性便完全地豐富地顯現出來。這樣的種類便是典型的種類;這樣的事物便是高級的典型的事物,也就是高級的美的事物(如人之于動物,顯花植物之于植物)。
10.典型的種類中的典型的個別,是高級的典型的事物,最高級的美的事物;而在縱的系列的種類范疇中都是典型的種類,則這種類中的典型的個別事物,便是典型的極限,美的極限。
在蔡儀看來,美既然是典型的事物,是客觀的,那么美感自然是對美的認識。美的認識并不是一般認識之外的一種認識,而只是“認識活動和美的觀念,美感相關如何而已”8。因為一般認識也是建立在種類性(普遍性)與個別性相統一,而以種類性為主導的事物的內在性質之上的。作為認識的核心的概念,實際上就是事物的種類性或普遍性的反映,是以其普遍性、種類性為基礎而構成的。而且,概念也不是與個別性無關,而是通過個別性表現出來的。其與表象的區別只在于它是以所反映的事物的種類為基礎而具現個別性,以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為基礎而具現形象。
蔡儀將藝術的認識與科學的認識做了一個比較,得出如下判斷:
1.就作用于客觀現實的意識活動過程來說,科學的認識是由感性趨向智性,而主要的是以感性為基礎的智性的作用來完成的;藝術的認識是由智性再歸于感性,而主要的是受智性制約的感性作用來完成的。
2.就意識活動對客觀現實所反映的內容來說,科學的認識主要是由個別趨向一般,在一般里包含個別;而藝術的認識,主要是由一般再回歸個別,在個別里顯現一般。蔡儀說,可以認為,美的觀念就是對于客觀事物的具象性重的概念,或者說具體的概念。蔡儀認為,這里所規定的藝術的認識的過程和內容,就是美的觀念產生的過程和內容,所以美的觀念實際上就是對于客觀事物的具象性重的觀念,或者說是具體的概念,也就是意識中所反映出來的事物的典型形象。
那么,怎么理解美的理想呢?難道美的觀念既是具象性重的概念或具體的概念,又是美的理想嗎?蔡儀認為,確是如此。在他看來,Ideal(理想)是從Idea(概念)演變來的,概念在概括了個別表象的種類性的同時也體現了現實事物的普遍性、必然性和本質,而這實際上就是意識對個別現實事物的修正改造和理想化。
美的認識是基于美的觀念的一種認識,而美的觀念來源于客觀事物的種類性與普遍性,因此美的認識與一般認識相同,具有它的客觀的基礎,但美的認識又有主觀性的因素。這是因為它要受到自然條件,特別是社會條件的限制。蔡儀認為,美的認識既然是意識活動的一部分,必然與其他意識活動聯系著,并為其他各種復雜的觀念和思想所制約,也就是說為階級的意識形態所制約。
蔡儀把伴隨美的認識而形成的精神狀態稱之為美感。在他看來,美感既不如一般心理學家說的可以等同于快感,也不如形而上學家說的是理性的抽象的活動,美感是從快感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美的觀念的自我充足欲求的滿足時的愉快”。美的觀念往往是不自覺的,萬物眾象反映到意識中來的時候往往是空洞、模糊的,不能滿足其自我充足欲求,因此它需要或借助于以記憶和聯想為基礎的想象,把本來空洞、模糊的個別表現結合成為一個鮮明的形象,或借助于現實事物和藝術自身的美喚起美感和滿足這種自我充足欲求。一般地說,只要想象所提供的形象或事物和藝術自身的美與原有的美的觀念適應了,美感便產生了;適應程度越高,美感便越強烈。比較起來,藝術的美高于自然的美,藝術的美感也高于自然的美感。
依照蔡儀的理解,美就是具體形態的本質真理,是較之抽象的原理更為真切的事物的本質真理,因此,美的觀念的自我滿足欲求,實際上是一種求知欲。當美的觀念尚不是自我充足和完全時,也就是還沒有形成體現著事物的本質真理的具體形象時,它有一種對真切具體的真理的渴求,這種渴求比起一般對原理原則的知識的欲望更高級,其所引起的愉快也更強烈。
蔡儀按照美的事物是種類的屬性條件較之個別的屬性條件占有優勢,即個別里顯現一般的基本主張,對美做了兩種分類:一種是根據事物構成狀態的不同,將其分為單純現象的美,即“單象美”,完整個體的美,即“個體美”與個體綜合的美,即“綜合美”。在他看來,“單象美”(如顏色、音響、形體)雖屬于單象的種類一般的東西,也就是本質的東西,可究竟還是密接于現象范疇的,是偏于形式的,其所引起的快感很強,而相對地美感較弱;“個體美”由單象美構成,不是偏于形式,也不是偏于內容,而是形式和內容恰好配合的,其所引起的美感較強,同時也不是超快感的;“綜合美”由個體美構成,主要顯現著客觀現實的規律、真理,偏于內容的美,因此引起的美感非常之強,可能是超快感的。一般地講,“個體美”高于“單象美”,“綜合美”又高于“個體美”。另一種是根據事物產生條件的不同,將其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自然美是不參與人力的純自然產生的事物的美,主要是個體美。自然美是可感覺事物本身的美,主要決定條件是自然事物的種屬的屬性條件,因此是實體美,它所引起的美感是與快感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美是參與人力而不以美為目的的一般社會事物的美,主要是綜合美。社會美的決定條件是社會關系,因此主要不是實體美,而是事物的規律美,其所引發的美感基本上不伴隨任何感性的快感。藝術美是以美為目的而由人力創造的事物的美。藝術美與自然美、社會美不同,不屬于現實美,而是根據現實的美的根源創造的,因此可以說藝術就是現實的美的認識的表現,即以概括事物種類的一般性為基礎而構成的典型形象。藝術美的主要決定條件有兩個,一個是對象的典型性程度,一個是對象的典型化程度,由于藝術不僅要求對象具有相當程度的典型性,而且要使對象的典型性強化,所以藝術美一般高于自然美與社會美。
美感的種類與美的種類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美感的種類的區別不是由于它之所以為美感的本質或種類的不同,而是由于美的對象和美的觀念結合時的形式的不同。大致有兩類,一類是雄偉的美感與秀婉的美感,一類是悲劇的美感與笑劇的美感。雄偉的美感與秀婉的美感由現實美與藝術美引起,悲劇的美感與笑劇的美感只由藝術美引起,是對雄偉和秀婉的擴充,雄偉以上的即悲劇的美感,秀婉以下的即笑劇的美感。
至于藝術的分類,蔡儀認為,藝術的本質,即藝術的美,也就是藝術所反映的現實的美,現實的典型。藝術的種類應該就是根據藝術所反映的客觀現實事物的美的種類來區分。這樣就有三類:一是反映“單象美”的藝術,如音樂、建筑、舞蹈、圖案;二是反映“個體美”的藝術,如繪畫、雕刻;三是反映“綜合美”的藝術,如文學、抒情詩、戲劇、悲劇、喜劇、敘事詩、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