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論悲劇的衰亡
尼采描繪了悲劇誕生的迷人圖畫,朱光潛先生則為悲劇的衰亡奏出了傷感的哀樂。
悲劇起源于希臘,而且僅僅在希臘才獲得了繁榮。在其他如中國人、印度人、希伯來人中,從來沒有產生過嚴格意義上的悲劇。對于近代歐洲,悲劇只是被移植到不相宜的土壤上的植物。
怎么理解這種現象呢?朱先生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各民族對待命運的態度不同。由于氣候、氣質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傾向于倫理學,對于他們,樂天知命就是智慧,一切痛苦和災難似乎都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印度人和希伯來人傾向于宗教,在他們看來,神的安排必定是合情合理的,塵世的苦難只是一種考驗式磨煉,是使靈魂得到超度的機緣;而希臘人卻傾向于悲劇,他們像中國人、印度人、希伯來人一樣深切關注惡、神的正義與人的責任等等問題,但他們從不把宿命論當作確定的教條或信條,而只滿足于透過痛苦的形象和惡的形象將命運問題展示在人們面前。悲劇中的命運感,正是在面對既不能用理智去說明,也不能在道德上得到證明的東西時的那種敬畏感和驚奇感。
希臘悲劇是在希臘思想還沒有固定化為一種嚴格的宗教信條或一個嚴密的哲學體系時誕生的。所以一旦希臘傾向于哲學的思考時,悲劇就開始走向衰亡了。從懷疑論者歐里庇得斯身上可以明顯看到希臘悲劇衰亡的端倪。
近代歐洲文明是希臘異教精神和希伯來宗教虔誠的奇特混合。近代歐洲悲劇并沒有放棄希臘的命運觀念,而是又偷偷輸入了基督教徒關于神的正義的觀念。但是命運觀念與神的正義觀念、悲劇精神與宗教精神是完全對立的。近代悲劇在這兩種精神的對立中往往顯出異教精神對基督教的勝利,這或者可以看作是它唯一有獨創性的地方。莎士比亞之所以能創作出近代最偉大的悲劇,是因為他一直生活在一個異教的世界里,在精神上他是與希臘人為伍的;高乃依比較起來是更徹底一些的基督教道學家,因此永遠不像一個有悲劇意味的詩人;拉辛在完全轉向冉森教派之前創作了自己最輝煌的杰作,而在此之后卻不得不放棄了作為悲劇詩人的身份。
但是,即便是近代歐洲悲劇也已成為過去?,F在,命運和天意都退縮了,科學代之而起,占領了統治地位。一切都用因果關系來解釋,甚至偶然和或然也進入了精密數學的領域,甚至昏暗的潛意識領域也被心理學家們暴露在意識的光天化日之下??茖W的孿生子——唯物主義和寫實主義——給了悲劇以致命的打擊。并不是現代人意識不到人生悲劇性的一面,而是悲劇由于長度有限、情趣集中、人物理想化,已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現代人更喜歡去讀小說、看電影,因為那里更能充分地展現人的復雜變幻的情感,并給他們以更強烈的刺激。曾經被埃斯庫勒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莎士比亞等偉大悲劇詩人高踞的寶座,如今一方面被陀思妥耶夫斯基、D.H.勞倫斯、普魯斯特這樣的小說家占據著,另一方面被卓別林、雪瓦利埃等人占據著。悲劇的繆斯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