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
- 閻國忠
- 2180字
- 2020-09-01 18:03:38
二 理論支點——心理距離說
朱光潛先生檢視了已經成為歐洲美學思想主流的康德—克羅齊的學說。按照他們的學說,審美經驗有以下特點:1.非實用性。與普通的實踐活動或道德活動不同,審美活動不是由任何滿足實際需要的欲望所推動,也不是引導出任何要達到某種外在目的的活動。2.非概念性。與科學的思辨活動不同,審美活動不包含邏輯概念的思維,卻伴隨著熱烈的情感。3.自我與非我的同一。由于全部注意力都凝聚在一個孤立的對象上,主體與客體的區別就在意識中消失了,一方面是主體感情向客體的投射,另一方面是客體情調向主體的滲透,前者即羅斯金(Ruskin)所謂的“感情的誤置”和立普斯所謂的“移情作用”,后者即谷魯斯(Groos)所謂的“內模仿”。
康德、克羅齊等由此出發,得出了幾個極重要的結論:
首先,由于審美觀照是一種高度專注的精神狀態,所以與概念的聯想是不可調和的。因為據他們特別是形式主義者漢斯立克(Hanslick)、蓋爾尼(Gurney)等看來,概念的聯想總是變幻莫測、搖擺不定而且是混亂的,缺乏對于藝術十分必要的內在必然性與和諧的秩序,它不是使思想集中凝聚于美的物體,而是把思想引入迷途。
其次,審美態度和批評態度不可能并存,因為批評總要包括邏輯思維和概念的聯想。批評態度是理智的、清醒的;審美態度是情感的、入迷的。像柏格森所說的,審美是一種類似被催眠而昏睡的狀態。
再次,享樂派美學把美歸結為快樂的觀點是錯誤的。從邏輯上講,美給人以快樂這個命題是不可逆轉的;從心理學上講,審美快感的意識只是事后的一種意識,當人們沉醉于對美的事物的觀照時,很難停下來思考它是否給人以快樂。快樂是美的結果,而不是美的本質。
最后,審美經驗是獨立于道德考慮的。一件藝術品可能有道德價值,甚或有明確的道德目的,但當我們欣賞它時,這種道德價值或目的是被置于腦后的。
朱光潛先生認為康德—克羅齊的美學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是值得重視的,但并非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他認為,他們的觀點顯然是形式主義的,從主觀方面來說,他們把審美感覺歸結為先于邏輯概念思維,甚至先于意義的理解的一種純粹的基本直覺;從客觀方面來說,他們又把審美對象縮小到沒有任何理性內容的純感覺的外表。他們的觀點包含了兩個基本的謬誤,一個屬于觀點本身,一個屬于支撐這一觀點的方法。就觀點本身看,他們從純粹抽象的方面理解審美經驗,使審美經驗成了缺乏現實生活基礎的空洞的理想。在現實中,藝術總是具有某種意義的,同時,人們的審美活動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審美不可能不涉及聯想,因為人們必定要借助于舊的生活經驗去理解藝術所提供的新的生活經驗;審美也不可能不涉及道德,因為偉大的藝術總是道德的藝術,人們在審美活動的剎那雖然不考慮道德,但在此之前,道德感必定潛藏在心里,并起著決定作用。如果道德感沒有首先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滿足或至少未受到干擾,審美快感就永遠不會來臨。就方法來看,他們采取的是機械分析的方法,他們把精神生活分解為最簡單的成分,卻忘記了生活是個有機的整體,并不是各種成分的簡單組合。他們完全不理會生活作為整體可能以何種方式對藝術及審美經驗產生的影響,而是過分夸大了審美經驗的獨立性和純粹性,好像審美經驗可以不依賴于任何內在的與外在的條件似的。
朱先生以為,美學需要有一個比“純粹的形式的直覺”這個形式主義的公式更為廣闊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源于德國的叔本華、繆勒·弗萊因費爾斯(Müller Freienfels),而被美國的愛德華·布洛(Edward Bullough)詳盡闡發了的“心理距離”說?!靶睦砭嚯x”說同樣也強調審美的純粹性,肯定審美快感是由于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插入了一段距離,使主體脫離了狹隘的實際利害的考慮,把注意力集中于客體的外表而造成的。就這一方面來說,它不過是形象地重述了形式主義觀點;但是,“心理距離”說的一個優點就是它不忽視有利或不利于產生和維持審美經驗的各種條件,它提出了一個確定審美經驗條件的標準。依據愛德華·布洛的學說,對審美對象的單純的觀照由于“距離”而成為可能,“距離”包含了兩個相互矛盾的含義,一是“切身的”,一是“有距離的”。因為是“切身的”,所以客體能強烈地吸引我們,達到與我們智力及經驗的個人特質的和諧一致;因為是“有距離的”,所以客體又似乎超然于我們之外,使我們不至于完全從個人的角度去觀照客體。藝術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距離的調整。距離過度是理想主義藝術常犯的毛病,距離不足則是自然主義常犯的毛病。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本質上是形式主義和反寫實主義的。
朱先生把“心理距離”說當作自己悲劇理論的基點。他說:“無論是康德和克羅齊純粹形式主義的美學,或是柏拉圖、黑格爾和托爾斯泰明顯道德論的美學,都不能作為合理的悲劇心理學的基礎。我們不僅要把悲劇的欣賞作為一個孤立的純審美現象來描述,而且要說明它的原因和結果,并確定它與整個生活中各種活動之間的關系……我們發現‘心理距離’說是一條有用的標準,可以用它來確定這些關系?!?/span>
用“心理距離”說來觀察悲劇就會發現,悲劇與其他戲劇一樣,是通過真人來表現人的行動和感情的,在保持距離這一點上,悲劇具有先天的不利條件。但是這種不利條件卻被悲劇的種種手法彌補起來了。悲劇為保持距離,往往造成一種空間、時間的遙遠性,人物、情境、情節的非常性質,藝術的程序化、人為化、抒情化及整個安排的超自然氣氛。悲劇通過這些手法把生活“過濾”了、理想化了,給人提供了生活本身所不可能提供的壯麗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