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晚明士人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
- 劉勇
- 13字
- 2020-09-01 18:00:18
上編 理學學說的建構模式
第二章 理學宗旨:講學須有宗旨注81
在明代中期王守仁、湛若水(1466~1560)大興講學以后,致力于講學活動的中晚明學者往往從核心觀念、經典文本及其詮釋、修持方法等方面逐漸形成各自的特定規范,以區別于前賢及時人,從而產生號召力,爭取受眾。在講學活動中,學者的學說宗旨至為重要,它是一門新興學說在義理上是否成立以及能否取信于人的關鍵。宗旨的產生,往往透過對經典、特別是理學新經典《大學》中的重要概念的引申或歸納,從而得出的簡短學術口號。注82學說宗旨得當、有力與否,不僅關乎學者一己學說能否成立,可否產生說服力和號召力,最終還關系到提出宗旨的學者能否進入儒學正統行列,在道統系譜中擁有自己的位置,為當時及后世的學者,乃至王朝政府所承認和接受。
本章首先從黃宗羲《明儒學案》的提示出發,指出中晚明時期思想界存在理學宗旨林立并普遍與講學活動密切結合的現象,然后以當時的一些主講者和學習者對于學說宗旨的言說和重視,檢討宗旨對于講學活動的意義,從而提出一個初步的觀察,即“講學須有宗旨”。學說宗旨是高度概括而抽象的學術口號,它對講學的雙方即講者和學者都至關重要。一個簡明扼要的學說宗旨既是講者學有所宗、學有自得,從而區別于前賢和時人的標志性體現,也是聽者得以從紛繁復雜的理學概念系統中迅速把握住重點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