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晚明士人的講學活動與學派建構
- 劉勇
- 1911字
- 2020-09-01 18:00:18
三、傳播機制:理學的講學活動研究
有關中晚明學者講學活動的研究,最初是中國近世書院史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后者可能主要是因應清末民初中國從傳統官學和書院教育向近代學校教育和學科體制的轉變而興起的。早期的書院研究主要從制度描述切入,指出在書院的藏書、供祀、講學三大事業中,“最重要之事業則為講學”,由此簡單介紹書院講學的方法與形式,聽眾群體,陽明講學與書院建設的關系。注46近期的書院史研究在關注講學活動方面議題更為多樣,時地穩定的講會與會館的關系,注47明代的講會與會講之區分,注48講學的目的、組織、日期、儀式、程序,講會材料、后勤供給,注49江右陽明學與書院建設及講會組織的聯動關系,講會名錄的輯錄,理學講會與詩文會社的協調等,均得到討論。注50在這些研究中,明代書院講學與政治的關系受到高度關注。小野和子特別指出,書院網絡和講學活動構成明末政治黨派與政爭的重要力量。注51也有論者在“益趨專制的政治體制”前提下,認為明代書院講學是儒者建立理想世界的一種方式,講學活動除學術討論外,還透過書院和鄉約進行社會教育。注52
中晚明講學活動的專題研究只是在最近才得以展開,并在資料拓展和積累、關注議題、研究方法上均取得進展,初步展示出講學活動的豐富社會文化意涵。在資料拓展方面,大量多樣地使用中晚明學者的文集和語錄,成為近期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由此出現了一部有用的資料輯錄和編年考訂,盡管這項累積式的工作在涵蓋的時間和資料范圍上,都有待后續的努力加以充實。注53傳統的講學人物研究、觀念史取向的討論,注54以及對講學活動進行類型化處理,區分士人講學與社會講學,或以王陽明和王艮為源頭區分學院式講學和庶民式講學,并分階段探討士人講學在明代中晚期的興衰演變情形,均有值得參考的成果出現。注55
中晚明的理學宣講,尤其是陽明學者的講學和講會活動并不只限于儒學理念的論辯和鼓吹,其特色還在于與社會秩序和日常生活的密切互動。因此,近期的研究在方法和視角上都產生了重要變化。如同其他許多史學研究次領域里所發生的那樣,這個變化可以被視為講學活動研究的社會文化史轉向。錢穆早在1947年的短文中已特別注意到講會作為“當時一種社會運動”與鄉約、書院以及晚明結社的關系。注56近年來,呂妙芬的陽明學講學活動研究碩果累累。作者明確表示在方法上“刻意不采取傳統學術史和觀念史的做法,而試著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提問”。注57其系列研究成果詳細探討了陽明學派的建構和發展歷史,指出“地方性的講會活動是陽明學擴展的關鍵機制”。注58作者以書院興建為中心,討論鄉紳與地方官員在地方事務中共同合作以改善地方風俗、整合地方社會的努力;通過分別考察陽明講會在吉安、寧國、浙中的區域性發展歷程及其所反映的地域差異,為呈現陽明學在各地的傳播情況提供了具體例證;并從江右與江左陽明學者的講學比較中,檢討各自的地域認同。
在社會文化史的視角下,江右陽明學重鎮吉安府的情形頗受研究者青睞。講學領袖聶豹、鄒守益、歐陽德、羅洪先的家族及其結構,及以羅洪先為主的陽明后學在吉安推行的賦役改革、鄉約教化工作,均屬重點關注的議題。注59張藝曦主要以陽明學講學活動極為盛行的吉安府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著重探討三項議題:陽明學如何草根化、陽明學者的社會事業、陽明學者的社會工作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在地方上的權威并傳播其思想學說。注60就講學活動而言,這項研究是結合思想史與社會史方法,從科第、家族、婚姻,以及修橋補路、清丈均賦等社會事務的角度,觀察陽明學說的傳播與講學群體的活動的佳例。梁洪生從江右在地鄉紳而非陽明學講學領袖的角度出發,展現了流坑村的地方士紳通過入會和參與講學,引起江右王門重要人物對本地的關注,并利用這種人脈和文化資源致力于強化鄉族建設的情形。注61同樣的視角也被運用于研究泰州學派,有關其宣講鄉約、六諭,以及族譜、祠堂、族田等宗族建設活動的研究表明,他們試圖以講學的方式改造社會,重建社會道德,是明中葉以后政治控制力轉弱、社會失序而發展出的調適力量之一。注62
地域文化的研究視角已被引入陽明學講學活動研究中。事實上前述研究均已不同程度地涉足這個研究取徑,此外還有一些以地域性講學活動為觀察單位的個案研究,盡管其重點回應的可能并非地方文化問題。注63對此,作為一種有益的平衡,需要重視陳來的提示。他對明清思想史研究中把某些思想或學術流派歸約到地方宗族、階級等下層基礎的“新范式”表示擔憂,提醒研究者同時要注意將聚眾講學、聚會游覽活動視為陽明學者思想交往與話語傳播方式,關注陽明學作為一種跨地域話語體系的形成機制和因素,充分重視宋代以后文化的同構性和理學的超越性,以及宋明時代各地區知識人的交流與融合對思想傳播和擴散的影響。注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