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以和為貴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戶外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

簡論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四周與鄰國都有阻隔。中國人民長期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穩定的自然環境之中。而且中國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人民長期過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田園式生活。因此,大多數中國人喜愛寧靜、穩定,喜愛和諧、圓融1。這種喜愛和諧、圓融的心態,是中國人最突出的心理特點。中國古典小說、戲曲故事的結尾都是大團圓;中國民間的重大節日,如中秋節、春節等,大多都是為了慶祝團圓,可見中國人最重視團圓。正是因為這種心理特點,所以中國人把“和”看作是最重要的。孔子說:“和為貴。”(《論語·學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這句話的大意是:得到天的幫助,不如得到地的幫助;得到地的幫助,不如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

“和”的精神深深地植根于中國人民心靈深處,也突出地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一,希求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的和諧。

重視家和。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家和是一寶”,這是說只要一家人齊心協力,什么事都能辦成。這是對家和的極力贊揚和肯定,也是人們幾千年來生活經驗的總結。

看重鄰里關系的和睦。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親戚再多、親戚再好,但是不在身邊、不在眼前,日常生活有了急事、有了困難,最直接的、最方便的,還是取得鄰里的幫助,所以我們應該注重鄰里關系的和睦。

希望大家和、社會和。人們常說,“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是說團結起來力量大,同心協力事業興旺。一個單位,一個集體,人際關系和諧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和諧的工作環境,大家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總之,在以和為貴的傳統精神指引下,每個人都把維護家庭和、鄰里和、社會和,看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對促進國家和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二,努力實現各民族之間的友好相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有支歌曲唱得好:“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愛我中華》)自古以來,各民族之間雖也曾有過矛盾,但是大家都在“以和為貴”的文化精神引導下,堅持統一、互相尊重、友好往來。

回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回族兄弟是如何融入中華民族的?若追溯其源的話,是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一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來到中國經商、定居;公元13世紀以來又有大量中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中國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回族。

中國回族人口眾多、分布很廣,大部分回民都和漢族人雜居在一起。但是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漢族人也十分尊重他們的習俗。例如:無論在什么地區,凡有回民兄弟的地方,一定建有清真寺2;無論在什么場合,只要有回民兄弟在場,說話、做事就要尊重回民兄弟。如大家在一起用餐的話,不管有多少漢族人,只要有一個回民兄弟,就要遵從回民兄弟的習慣。因此,回、漢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一起,互相尊重、親如一家,有不少回民還和漢族人結了婚。

回民兄弟也為中國歷史、文化做出了不少重要的貢獻。如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便是回族人,他率領中國船隊七次下西洋,為建立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各個民族友好相處、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大家以和為貴、同心同德,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而努力奮斗。

其三,愿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

以和為貴的中國人民,愿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在中國歷史上有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玄奘3和尚西行取經,鑒真4和尚東渡弘法……他們都是杰出的文化使者,為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架起了友誼的橋梁。

我們的先輩教導我們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意思是:對待鄰邦要仁愛親善,這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寶貝。先輩還教導我們說:“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即,待人處世,要多做好事,要助人為樂,與人為善,這樣的話,必然會有很多好鄰居、好朋友。

今天改革開放的中國,正是遵照先賢的教導,和世界人民友好相處。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廣交朋友,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其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為我們構想了一個大同世界,一個天下為公的美好社會。他說:“選用賢德的、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社會的風氣講究誠實與友善,這樣便會出現一個和諧安寧的社會:每個人不但愛自己的親人,也愛別人的親人;每個人不但疼愛自己的孩子,也疼愛別人的孩子。老年人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顧;年輕人都有工作;孩子們都能健康地成長;無人照料的人和有殘疾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安置與撫養。男人都分有一定的產業;女人都有所歸屬。物質很豐富,不必私自儲藏,也不會浪費;有事大家出力,各盡其能,也都不是為自己。這樣的社會,陰謀和壞事不會興起,盜賊和作亂的事也不會發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就是天下大同的社會、天下為公的社會。”(《禮記·禮運》5

孔子所構想的這個社會,正代表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的期望。雖然這是孔子兩千多年前的構想,但到今天仍然有極強的吸引力。我們多么盼望著出現一個充滿愛心、人人都和睦相處、人人都各得其所、無欺無詐、無賊無盜、和諧安寧的社會啊!

再說說反對戰爭。幾千年來中國人民飽受戰爭之苦,我們從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漢樂府民歌6·十五從軍征(節選)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無情的戰爭,毀了人的一生,也毀了美好的家園。

 

蒿里行7(節選)

曹操8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戰爭所造成的慘不忍睹的社會現象,讓人不寒而栗。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到了世所罕見的外族入侵,曾一度陷入瀕臨滅種的境地。更讓我們記憶猶新的是,中國人民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付出了3500萬人傷亡的沉重代價。

總之,從古至今中國人民經歷了無數的戰亂,有著慘痛的經歷,因而中國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寶貴,所以,今日的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為建設和諧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1 圓融(yuánróng):團圓和圓滿。

2 清真寺(qīngzhēnsì):伊斯蘭教徒舉行宗教儀式和做禮拜的地方。

3 玄奘(Xuánzàng):公元596—公元664。玄奘自幼出家為僧,一心從事佛經研究。為了探求佛學真經,于公元627年,獨自一人離開長安西行取經。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用了四年的時間,終于到達古印度境內。他走遍了當時的印度半島各國,學習佛經,研討經義,前后達十七年。回國后他翻譯了數十部印度的佛經,對豐富中國文化有很大的貢獻。玄奘回國后,將他的親身經歷和各國的風土人情,寫成一部《大唐西域記》,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之作。中國著名的神話小說《西游記》就是以玄奘取經的傳奇歷為基礎,不斷演化而成的。

4 鑒真(Jiànzhēn):公元688—公元763。揚州人,在揚州大明寺(今揚州法凈寺)為僧。鑒真精通佛學,公元743年受日本僧人的邀請,赴日講經。乘船東渡時,遭遇巨浪,東渡未成,后又連續六次東渡皆沒成功。每次東渡都遭遇險境,九死一生,但是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交流佛學的決心始終不變。公元753年,年已六十五歲的鑒真和尚,再次東渡,終于到達了日本九州島,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鑒真和尚在日本弘揚佛法,為中日文化交流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公元763年,鑒真和尚在日本逝世,至今他的塑像還安放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內。

5 《禮記·禮運》(Lǐjì·Lǐyùn):《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文物制度的重要參考書。《禮運》是其中的一篇。原文為文言文,筆者譯為白話文。

6 漢樂府民歌(Hàn yuèfǔ míngē):漢樂府,本義是漢朝時期政府設置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到各地采集民歌,制作樂曲等,因此,由它所采集的這些民歌,稱之為“漢樂府民歌”。《十五從軍征》是其中的一首。意思是十五歲被征去當兵,八十歲才得以回來。在歸途上遇到同鄉的人,向他打聽家中還有誰?他說你向前看,那就是你的家,如今已經變成了松柏累累的墳場。野兔子從狗洞出入,野雞在屋梁上紛飛。院子里生滿野谷,井臺上長滿野葵。

7 《蒿里行》(Hāolǐ Xíng):蒿里,墳場。《蒿里行》本來是樂府詩的舊題,原為送葬曲,曹操是借用這一哀傷的曲調來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意思是:無休止的戰爭,使得戰士們的鎧甲脫不下來都生滿了蟣虱(一種吸血的小蟲子),多少老百姓都在戰爭中死去了。野外到處是無人收的白骨,千里之內聽不到雞叫(村莊都毀了,沒有人煙了)。老百姓一百個人也活不下一個人,想到這些使人痛斷肝腸。

8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字孟德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故事4 張騫通西域1

漢朝初年中國北方匈奴2勢力很大,不斷對漢朝進行侵擾。漢武帝聽說西域各國也受匈奴的侵擾,便想聯合他們共同抵御匈奴,所以特派張騫通使西域。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漢朝對西域各國的情況并不了解,路途也不熟悉,而且要想去西域還必須經過匈奴的領地,十分危險。

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著一百多人從西安出發了。西出玉門關、剛進入匈奴的領地不久,便被匈奴扣押起來了,一扣便是十年。張騫等人在匈奴淪為奴隸,受盡了折磨。匈奴人對他們扣押的時間長了,看管也松懈了。終于有一天,乘匈奴人不備,張騫率領著一些隨從逃了出來。他們不忘使命,勇敢地繼續西行,穿過大草原,跨過大沙漠,最后到達了西域。他們走訪了西域幾個國家,都受到熱情的接待。張騫等人回來時不幸又被匈奴人捉住,扣押了一年多,幸而匈奴發生內亂才得以逃脫。張騫一行歷時十三年,直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長安,回來時只剩下張騫和一名隨從。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回國后,他將在西域的見聞和西域各國愿與漢朝友好往來的情況,向漢武帝做了匯報。公元前119年,趁著漢朝和匈奴關系有所緩和,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這次漢武帝派遣了一個三百多人的團隊,帶去了大批的牛羊和無數的金銀綢緞,正式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往來的關系。張騫所開通的這條路便是有名的“絲綢之路”3

通過這條絲綢之路,西域的核桃、蠶豆、胡蘿卜、葡萄、石榴、苜蓿等十多種農作物傳入中原。西域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也進入中原,深受中原地區人們的喜愛。特別是后來印度的佛教也通過這條路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中國的絲綢、陶器、茶葉以及中國的四大發明4也通過這條路傳到西域、歐洲以及阿拉伯各國。可見這條絲綢之路無論對中國還是對整個人類的文明發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張騫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是他架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解讀

張騫通西域最大的功績,就是開辟了絲綢之路。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3世紀,在這一千五百多年的時間里,這條路一直是東西方文化、經濟的重要交流通道。商人、僧人、游者,不絕于道。由于在這條古道上,被運送最多的、也是最受歡迎的,是中國的絲綢,因此人們稱它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不僅使中國的物產、文化傳到西方,也使西方的物產、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華文化之所以豐富多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絲綢之路為此起了積極的作用。


1 西域(Xīyù):漢代指玉門關以西的新疆及中亞地區。

2 匈奴(Xiōngnú):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主要活動在中國西北部。

3 絲綢之路(sīchóu zhī lù):西安—河西走廊(甘肅)—新疆—馬里—巴格達—地中海東岸—羅馬。橫貫亞洲,直到歐洲,全長七千多公里。

4 四大發明(sì dà fāmíng):造紙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是由中國發明,然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是中國對世界的四大貢獻,通稱“四大發明”。

故事5 鄭和下西洋1

鄭和(公元1371年—公元1435年),中國明代航海家,原姓馬,字三保,回族。幼年入宮當太監,后因幫助燕王朱棣2爭奪皇位有功,賜姓鄭,深受重用。明成祖朱棣時,國勢強盛,為了發展同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便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船隊,任命鄭和為正使,出使西洋各國。

鄭和自1405年第一次率船隊出使,至1433年前后二十八年共七次下西洋。他曾到過三十多個國家,分別位于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阿拉伯半島等等,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鄭和與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和貿易關系。中國的特產,如絲綢、茶葉、瓷器、金銀飾品等,都通過鄭和的船隊輸送到各國。與此同時,西洋各國的寶石、象牙、珊瑚、香料等也進入了中國。

鄭和下西洋每到一地都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一些國家的國王、酋長3都親自率民眾前來迎接。至今在一些國家還保留著許多鄭和下西洋的遺址,如:泰國的“三保港”“三保廟”“三保塔”,印尼爪哇島上的“三保垅(lǒng)”,馬來西亞馬六甲附近的“三保山”“三保井”等等。鄭和下西洋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和海外各國的友誼,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光輝篇章。

鄭和下西洋同時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鄭和船隊規模之大、人數之多、技術之精、航程之遠,在當時都是史無前例的。他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還要早半個多世紀。鄭和不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還不愧為一位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七次下西洋,最后一次已是六十多歲高齡了,回國后不久便去世了,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中外文化交流事業和航海事業。

解讀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愿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在中國歷史上,為了和平、為了友誼、為了中外文化交流,不畏險阻、不辭勞苦、百折不撓地到世界各國去學習、訪問的人士大有人在,鄭和下西洋是其中優秀的代表。

鄭和下西洋,共率領二萬七千八百多人、六十多艘海船。最大的船長44丈寬18丈,可容一千多人,最遠航程曾到達非洲的東海岸,這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十分偉大的創舉。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科技比較發達,特別是指南針的發明,大大提升了中國的航海技術。


1 西洋(Xīyáng):指中國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遠至印度和非洲東部,概稱為西洋

2 朱棣(Zhū Dì):公元1360公元1424,初封燕王,鎮守北京,后奪取了帝位,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3 酋長(qiúzhǎng):部族的首領或酋長國的元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河县| 襄城县| 汉阴县| 白山市| 文化| 永登县| 云梦县| 信丰县| 石楼县| 叶城县| 南宁市| 句容市| 长武县| 瑞昌市| 黄陵县| 绥滨县| 荃湾区| 青川县| 郧西县| 黑龙江省| 青浦区| 盐亭县| 山阳县| 库车县| 东山县| 肥西县| 内黄县| 哈尔滨市| 澄江县| 九龙县| 扎囊县| 句容市| 合江县| 乡城县| 阿克陶县| 福清市| 华池县| 甘孜| 集贤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