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天人合一篇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簡論

“天人合一”,也就是認為天與人是統一的,人的行為應與自然相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在中國先秦時期1便已產生。

先秦時期人們把天視為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2世間萬物。因此認為天具有最崇高的品德,是至美至善3的,人應當效法4天。

“天無私覆5也,地無私載6也,日月無私燭7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8而萬物得遂長焉?!保ā秴问洗呵铩とニ健罚┻@是說,天普蓋大地、地普載萬物、日月普照萬物、四時(春夏秋冬)按時而行,由于它們各盡其責,萬物才得以長成。這里有力地贊揚了天、地、日、月、四時的各守其職,盡職盡責。天既然如此,人就也應當各盡其責。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老天爺說什么話了嗎?四時按時而運行,萬物按時而生長,老天爺說什么話了嗎?這是孔子贊揚上天的謙虛、從不表功的美德,勸導人們應當效法天這種美德。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保ā抖Y記·中庸9》)意思是誠實無欺是天之道,誠實無欺也應是人之道。這就把天道與人道聯系起來了。

“夫禮,天之經10也,地之義11也,民之行也?!保ā蹲髠?span id="2azmcbp" class="x-- char-style-override-23">12·昭公二十五年》)這是說,依禮行事,是天地永遠不變、應該做的,人也應當如此。這里更明確地指出了天事和人事是一致的。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13)盡量發揚人的善心,這樣就懂得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天的本性。意思是,上天是積德行善的,人也應當積德行善。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將天人性化,于是便把天與人、天性與人性、天事與人事、天道與人道都統一起來了?!兑讉鳌の难浴犯鞔_地指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奔矗返赂呱械娜?,他的行為道德都應當與天地一致,與大自然相適應、相協調。

無怪乎孔子利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來闡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譬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墩撜Z·子罕》)這是用晝夜不停、飛快流去的河水,來比喻光陰一去不復返,教導人們要珍惜光陰。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墩撜Z·子罕》)這是說,不經過嚴寒的冬天,便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以此來說明,只有經過嚴峻考驗,才能知道一個人品德的好壞。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這是說,聰明的人機智靈活,所以喜歡水;仁厚的人穩重沉靜,所以喜歡山。在這里孔子用山水的自然物性來比喻仁者、智者不同的特點。

凡此種種都是孔子將人的道德理性,通過自然的物性表達出來,既形象又深刻。這實際上是中國早期“天人合一”思想的成果。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主要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崇拜,對自然的熱愛的基礎上的,若不是對大自然有深切的體驗和熱愛,是不會有如此認識的。因此,熱愛自然,保護自然,中國人民很早就提出來了。

據《逸周書·大聚解》記載,大禹時就頒有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贝呵飸饑畷r,很多國家都有法律規定,不準亂砍濫伐,如齊國“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數》)。

孟子更明確地提出了君子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即,有道德的人,應當不但要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廣大的人民;不但要愛廣大的人民,還要愛自然萬物。

先秦時期,道家的莊子更是大自然的崇拜者。莊子認為大自然是最偉大的,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保ā肚f子·知北游》)這是贊美天地有至高無上的美德,可是從來不表白;四時有明確的法則,可是從來不論述;萬物有成長的規律,可是從來不言說。莊子殷切地希望出現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他也提出最理想的社會:“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保ā肚f子·馬蹄》)即,人能和野獸居住在一起,互不侵犯;和世間萬物都聚集在一起,不分彼此。莊子的這種希望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提出的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一個整體,應和諧相處的觀點,是有著深刻道理的。他明確地指出:“無以人滅天?!保ā肚f子·秋水》)即不要違背自然規律,不要破壞自然。莊子甚至用“渾沌之死”的故事,進一步說明破壞自然是沒有好結果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先秦時期只是一個萌芽,到了宋代,張載14便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及“民胞物與”等光輝論斷。即,天與人是一致的,人民都是同胞兄弟,世間萬物都是人們的朋友。這充分地肯定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明確地指出了人應當尊重、愛護自然萬物。

中國古代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由于工業化和無限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先秦時期(Xiān Qín shíqī):指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以前。

2 主宰(zhǔzǎi):掌握、支配。

3 至美至善(zhìměi-zhìshàn):最美最好,美好到極點了。

4 效法(xiàofǎ):照著去做。

5 覆(fù):覆蓋、遮蓋。

6 載(zài):承載,在此指大地上長有的萬物。

7 燭(zhú):照亮。

8 德(dé):此處指應盡的職責。

9 《中庸》(Zhōngyōng):儒家的經典著作,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孔子的孫子)所作。主要內容是肯定中庸為最高道德標準,所謂中庸即處理事情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10 天之經(tiān zhī jīng):天永不改變的。經,經常,歷久不變的。

11 地之義(dì zhī yì):地應該做的。義,應該做的?!疤熘洠刂x”合成今天的成語“天經地義”,指應該做的、不容置疑的。

12 《左傳》(Zuǒ Zhuàn):即《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所作,主要記載了春秋時代的歷史。書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文字優美,記事詳明,是一部優秀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該書采用編年體的體例,“昭公二十五年”是指昭公二十五年。

13 《孟子·盡心上》(Mèngzǐ·Jìnxīn Shàng):《孟子》,書名。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主要記載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張。《盡心上》是其中的一篇。

14 張載(Zhāng Zài):公元1020—公元1077。字子厚,陜西人,北宋哲學家。他說:“乾父,坤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span>(《西銘》)即,天為父,地為母……人民都是同胞兄弟,萬物都是人的朋友。

故事2 渾沌1之死

《莊子·應帝王》

傳說,遠古時候南海的帝王叫作“倏”2,北海的帝王叫作“忽”,中央之地的帝王叫作“渾沌”。有一天倏和忽一起到渾沌那兒游玩,渾沌非常熱情周到地招待了他們,倏和忽特別受感動,便商量如何來報答渾沌的盛情。他們看見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竅,用來視、聽、食、息,可是渾沌沒有。于是便想,是否能給渾沌鑿七個孔,讓他也能和人一樣享受這個世界呢?倏和忽都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報答方法。于是,他倆便開始每天給渾沌鑿一個孔,鑿了七天,七個孔都鑿成了,再一看渾沌,已經死了。

解讀

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它非常深刻地說明了一個道理:我們應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應破壞自然。違背自然規律是沒有好結果的,不要用人力去破壞自然。


1 渾沌(Húndùn):古人想象中開天辟地之前的狀態,一團模糊。在這里是莊子假設的一個名字。

2 倏(Shū):原意為“忽然”,在這里也是莊子假設的一個名字。

故事3 莊子鼓1

《莊子·至樂》

一天,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的好朋友惠子來吊唁,一進門,發現莊子坐在地上,叉開兩腿,敲著銅盆唱歌呢。惠子很生氣地對莊子說:“你和她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人家給你生孩子、伺候你。現在她死了,你不哭就夠不應該的了,怎么還敲著盆唱歌呢?這豈不是太過分了嘛!”莊子說:“請你不要生氣,其實她剛死的時候,我也很難過。后來,我仔細地想了想:原先她也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連形體也沒有;不但沒有形體,連氣息也沒有,只是混雜在大自然當中;后來才逐漸地變而有氣,氣再變而有形,形再變而有了生命。今天她又變回去了,這和春夏秋冬四季自然運行一樣。人家安然地回歸自然,我卻嗷嗷2地哭個不停,這豈不是太不知命3了嗎?所以我不哭了,我應當為她的回歸而高興?!?/p>

解讀

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人也是由氣變而有形,人死了又回到大自然當中去了。當然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但是在兩千多年以前,莊子能看到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主張生老病死要順其自然,這是非常深刻的、難能可貴的。


1 鼓():敲打。

2 嗷嗷(áo'áo):象聲詞,哭的聲音。

3 知命(zhīmìng):了解天命,即今所說的了解自然規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麦盖提县| 株洲县| 广南县| 开江县| 阳泉市| 井研县| 洮南市| 科技| 都昌县| 家居| 浏阳市| 衡山县| 无为县| 广水市| 吉安市| 宁城县| 朝阳市| 呼玛县| 定襄县| 双城市| 浦东新区| 台前县| 青海省| 莲花县| 大新县| 乌拉特前旗| 定兴县| 仪陇县| 吉木萨尔县| 志丹县| 东乌珠穆沁旗| 寿宁县| 莲花县| 当涂县| 靖安县| 新泰市| 徐州市| 通化市| 阳城县| 顺昌县|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