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人為本篇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
簡論
“以人為本”,就是把“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無論什么派別,都是把人放在第一位,都是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揭示1。
我們先看看儒家2的觀點。
孔子3學說的核心是“仁”,就是教導人們要愛人、要關心人。孔子最看重的也是人。有一次,孔子家的馬房失火了,孔子回到家知道這件事后,張口問的第一句話便是:“傷著人了嗎?”
孔子最大的社會理想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4)。意思是:老年人都能得到安逸的生活,朋友之間都講信用,年輕人都能得到關懷。這樣的社會人人各得其所,安寧和諧。
孟子5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將“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并提出了實施仁政的方案:給人民一定的產業,讓人民有田種地;不要濫用民力,讓人民安心生產;關心人民疾苦,為人民排憂解難等等。更可貴的是,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這就是說,老百姓是最重要的,以土地神(社)、谷物神(稷)為象征的國家是次要的,國君是最不重要的。這表達了孟子強烈的重視人民的思想意識。
我們再看看道家6的觀點。
道家的學說,實質上也是探求人應當怎樣生活,特別強調人怎樣才能活得更隨意、更自由。老子7也曾為人們構想了一個理想的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在此理想社會中)吃得很好,穿得很漂亮,住得很舒適,風俗很讓人喜歡,鄰國之間互相的情況都看得到,雞狗的叫聲也都聽得到,各國人民各自生活、互不干涉,一輩子也沒有什么往來。這是老子所設想的一個無爭、無憂、安寧、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他還指出:人怎樣才能無憂無禍呢?“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意思是:災禍主要是由于貪得無厭,過錯主要是因為欲望太多。也就是說,人要知足常樂,無欲心寬。
莊子8更是不遺余力9地追求人的自由。人怎樣才能自由呢?他在《莊子·逍遙游10》中說,人只有“無待”,才能自由。也就是要不受任何世俗的牽累,功名、利祿、金錢、地位,都要拋棄,不要有所期待,才能活得自由。《史記11·老莊申韓列傳》中的莊子本傳里記載了莊子的一個小故事:
楚威王聽說莊子很有才能,便派人請他來當宰相,并答應給他很高的俸祿。莊子說:“錢,是好東西;宰相,也是尊貴的地位。但是,你看見那個被拉去祭祀的牛了嗎?給它好吃好喝,甚至還披上綢緞錦衣,但進入太廟12之后,就要被宰殺了。到那個時候,即使想當個無家可歸的野畜,還能行嗎?”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莊子不受金錢地位的誘惑,一心向往自由的人生態度。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儒、道兩家為主的倫理13文化、人本主義文化,充滿了冷靜的理性精神和現實精神。在這種文化的主導下,中國人是不相信鬼神的。
孔子從來不談論鬼神的事。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如何來侍奉鬼神?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就是說,活人你還侍奉不好,談什么侍奉鬼神呢?學生又問孔子人死后的情況,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說,人應當怎樣活著你都不明白,還問什么死呢?(以上皆見《論語·先進》)由此可見,孔子是將現實的人事放在第一位的,對鬼神之事是不屑一談的。
中國人的人本主義精神最大的特點便是:重人生、重實際、重現實。中國人喜歡實實在在地生活,希望夫妻恩愛,鄰里和睦,社會安定。他們對現實生活有著殷切14的希望:盼望著事業興旺、子女成才、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但是他們不信鬼神,既不把希望寄托于來世,也不相信命運的輪回。所以,中國社會幾千年以來,雖然有土生土長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面傳入的宗教如佛教,可是都沒有發展至全民都信奉的狀態。大多數中國人都實實在在地生活著。
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落實到政治上,必然會產生民惟邦本的認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人民安定了國家才能安寧。這是中國古代典籍《尚書15·五子之歌》提出的論斷。孔子也說:“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孔子家語·五儀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把船浮載起來,也能夠把船弄翻,國君如果能由此考慮國家的安危問題,那么國家的安危便可以知道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一條永恒的真理。我們來看看中國夏、商兩代的興亡吧。
夏朝是由大禹16的兒子夏啟建立的。大禹因治水有功,人民擁戴他做了部族聯盟的領袖,后來他傳位給兒子夏啟,夏啟建立了夏朝。傳到夏桀17的時候,夏桀殘暴荒淫,人民指著天上的太陽狠狠地咒罵他:“你什么時候滅亡啊,我寧愿和你一起滅亡。”不久,夏朝就被商湯18滅亡了。
商湯,商部族的領袖,愛民如子。他說:“一個人通過水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一個國君通過老百姓可以知道自己治理的好壞。”他深受人民的熱愛,因此他一舉兵便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傳到商紂19時,商紂殘殺敢于諫言的大臣,并且“以酒為池、以肉為林”,讓宮中男女光著身子在酒池與肉林中追逐嬉戲,商紂在這里徹夜飲酒、尋歡作樂,老百姓非常憤恨。因此周武王伐紂時,商朝的軍隊聞風而降,甚至反戈一擊,商紂自焚,商朝也就滅亡了。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興亡不是由人民決定的?秦始皇20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空前強大的秦朝。但是他焚書坑儒21,實行愚民政策;嚴刑峻法22,實行殘酷統治。結果,激起廣泛的農民起義,偌大的一個秦朝,統治不過二十年,陳涉23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秦朝很快就滅亡了。
中國歷史上開明的政治家都深深懂得“民惟邦本”的道理。
《戰國策·齊策·趙威后問齊使》24中記載:齊王派使者到趙國問候趙太后,趙太后回禮時,卻先問齊國人民是否安樂,然后才問候齊王如何。齊國使者很不滿意地說:“我們國王讓我來問候您,您卻先問候齊國人民,而后才問候齊王,這豈不是輕視我們國王嗎?”趙太后說:“沒有人民,哪會有國君呢?我怎么會舍本而問末呢?”
明代宰相張居正25說:“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要想治理好國家,最重要的是使人民生活安定。怎樣才能使人民生活安定呢?我們看看孔子的主張吧。
《論語·子路》中記載:孔子和他的學生冉有等人到衛國去,看到衛國的人口很多。孔子說:“好稠密的人口啊!”冉有問孔子說:“人口發展得這么多了該怎么辦呢?”孔子說:“富之(讓他們富起來)。”冉有又問:“如果他們富起來了,又該怎么辦呢?”孔子說:“教之(教化他們)。”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重民思想,進一步提出了為政者應當憂民之憂,樂民之樂。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為政者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為政者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為政者把百姓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百姓也會把為政者的憂愁當作自己的憂愁。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成就想做的事業,是從來不曾有過的。
今天,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治國方針,提出了“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即,權力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要為人民謀福利、要關心人民的疾苦。而且要求國家公務人員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這也正是今天中國政府受到人民擁護的主要原因。
1 揭示(jiēshì):公布出來讓大家看。
2 儒家(Rújiā):以孔子為代表的一個思想學派。主張禮治、仁政,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
3 孔子(Kǒngz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4 《論語·公冶長》(Lúnyǔ·Gōngyě Cháng):《論語》,儒家的經典著作,主要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公冶長》是《論語》中的一篇。
5 孟子(Mèngz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的再傳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學說。
6 道家(Dàojiā):以先秦時期的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一個思想學派。因為他們的學說核心是“道”,故稱之為“道家”。他們主張“道”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而且認為“道法自然”,即一切要順其自然。
7 老子(Lǎoz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著有《老子》一書。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8 莊子(Zhuāngz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
9 不遺余力(bùyí-yúlì):用出全部力量,一點兒也不保留。
10 《逍遙游》(Xiāoyáo Yóu):《莊子》中的一篇,主要論述人如何才能獲得自由。
11 《史記》(Shǐjì):中國第一部通史,司馬遷所著。記載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前后三千多年的歷史。《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有莊子的本傳。
12 太廟(tàimiào):帝王祭祀祖先的廟宇。
13 倫理(lúnlǐ):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
14 殷切(yīnqiè):深厚而急切。
15 《尚書》(Shàng Shū):中國最古老的一部史書,主要記載了虞、夏、商、周時代的歷史。
16 大禹(Dàyǔ):古代的治水英雄,他帶領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在治水的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選為部族聯盟的領袖。其子夏啟,正式建立了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17 夏桀(Xià Jié):夏朝最后一個國君,殘暴荒淫,被商湯打敗,逃奔南方而死。
18 商湯(Shāng Tāng):原為商部族的領袖。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創建者。
19 商紂(Shāng Zhòu):商朝最后的國君。
20 秦始皇(Qín Shǐhuáng):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的創建者。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1 焚書坑儒(fénshū-kēngrú):秦始皇為了愚弄人民,便于統治,燒毀了很多書籍,并且坑殺了不少儒士。
22 嚴刑峻法(yánxíng-jùnfǎ):刑法嚴厲、殘酷。
23 陳涉(Chén Shè):?—公元前208年。名勝,字涉,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
24 《戰國策·齊策·趙威后問齊使》(Zhànguó Cè·Qí Cè·Zhào Wēihòu Wèn Qíshǐ):《戰國策》,史書名,主要記載了戰國時代各國的歷史、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齊策》記載的是齊國的歷史。《趙威后問齊使》為《齊策》中的一篇,趙威后即趙太后。
25 張居正(Zhāng Jūzhèng):公元1525年—公元1582年。明代政治家,實行變法改革,挽救了明朝的危機,被稱為“救時宰相”。
故事1 西門豹治鄴1
《史記·滑稽列傳》2
西門豹,戰國時期魏國人。他初當魏國鄴縣縣令時,鄴縣人民生活十分貧苦。為此,他走訪了當地的父老3,了解到主要原因是每年都要給當地漳河的河神(河伯)娶媳婦:借此,地方官便向老百姓橫征暴斂,乘機大撈一把;巫婆4更以此為名,明目張膽5地到百姓人家挑選“河伯婦”,到河伯娶媳婦時,把“河伯婦”打扮好,扔到河里去,為此弄得有女孩子的家庭家家自危,不少人家都逃離了本土。這種情況已經很久了,人民生活越來越困難。當地還傳說:如果不給河伯娶媳婦,河神便會發大水來淹沒村莊、淹死村民。人們敢怒不敢言,只好任其宰割。
西門豹不信鬼神,決心破除這一迷信。這一天,給河伯娶媳婦的日子到了,西門豹、地方上的大小官員、巫婆帶著數名女徒弟都來了,河邊圍觀者也有數千人。娶媳婦的儀式就要開始了,西門豹非常關心地對巫婆和地方官們說:“今年給河伯選的媳婦漂亮嗎?叫過來我看看。”立即有人扶著一個女子走到西門豹面前。西門豹看了看說:“這個女子不好看,請巫婆你到河伯那里說一聲,我們另選一個好看的,明日送去。”說罷,便讓士兵抱起巫婆扔到河里去了。人們都大吃一驚,呆呆地站在那里看著。過了一會兒,西門豹好像很著急似的對巫婆的一個女徒弟說:“你師父去了這么長時間,怎么還不回來?你快去看一看吧。”說完又讓士兵把這個女徒弟扔到河里去了。西門豹靜靜地站在那里等了一會兒,轉身又對一個地方官說:“看來她們都是女人,不會辦事,麻煩你去說一聲吧。”說完又讓士兵把這個地方官也扔到河里去了。這時,那些大小地方官們都嚇得魂不附體,面如死灰6。西門豹卻煞有介事7似的站在河岸上彎著腰注視著河水,看了一會兒,回頭說道:“怎么他們都不回來了?不然再派一個人去催催吧。”地方官們聽后馬上都跪在地上叩頭求饒,把頭都叩破了,血流一地。西門豹看著他們狼狽的樣子,說:“好了,都起來吧,看來今天河伯娶媳婦娶不成了,我們都回去吧。”
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敢為河伯娶媳婦了。西門豹不但破除了迷信,后來還帶領鄴縣人民修建了十二條水渠,引水灌田,變水害為水利,受到當地人民的敬愛。
解讀
中國人民不信鬼神。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從來不談論“怪力亂神”。中國人民不信鬼神的主要原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人本主義的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就是注重人生、注重現實的文化。所以中國人最講實際,最喜歡實實在在地生活。他們從不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也從不幻想得到鬼神的幫助,而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西門豹便是中華民族人本主義精神的優秀代表。他一方面大膽地破除迷信,解除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又不辭辛苦地帶領大家修建水渠,造福當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