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學科方法研究

有研究者認為,由于深刻的社會語言學背景和強烈的交叉學科傾向,20世紀后半期的國際語言規(guī)劃研究在方法上呈現(xiàn)了三種主要的研究導向:五六十年代為語言學導向的研究時期,代表人物和理論有豪根的四重模型和克洛斯的本體、地位概念;七八十年代為社會學導向的研究時期,主要有古柏的習得規(guī)劃、語言規(guī)劃明細表和交互網絡;八九十年代為生態(tài)學導向的研究時期,主要有豪根的語言生態(tài)觀、哈爾曼的語言規(guī)劃過程中基本生態(tài)關系和聲望規(guī)劃、Kaplan和Baldauf的語言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行力和基于層次和透明度的演化語言規(guī)劃目標框架。

語言規(guī)劃作為社會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定義的產生、發(fā)展和流變與社會語言學的總體發(fā)展息息相關,其理論基點和研究方法受到社會語言學研究進展的深刻影響。社會語言學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每一次發(fā)展幾乎都催生了語言規(guī)劃研究方法的更迭。20世紀后半期語言規(guī)劃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急速發(fā)展和頻繁更迭,一方面體現(xiàn)了該學科的應用傾向和強大活力,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語言規(guī)劃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理論形成。

[黃曉蕾.20世紀語言規(guī)劃研究方法的流變]

有研究者以CiteSpace計量學方法,對2001—2010年國際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研究的536篇Web of Science論文的共被引數(shù)據(jù)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發(fā)現(xiàn):第一,多學科共同參與。研究主要分布于語言與語言學、教育與教育研究、政治學、商務和經濟學、國際關系、傳播學、社會學、區(qū)域研究、管理學等學科;從政府與法律、政治學的視角進行考察是近10年來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研究的一個新興態(tài)勢。第二,刊載數(shù)量最多的前三位期刊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Language Policy。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是法國皮埃爾·布迪厄的《語言與符號權力》,其次是博納德·斯波斯基的《語言政策》。第三,國家(地區(qū))分布呈現(xiàn)出不均衡的態(tài)勢,美國是在該領域最多產的國家,第二多產的國家是南非,緊接著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位于第六位。第四,熱點問題包括語言政策、語言規(guī)劃、語言和教育、英語、身份認同、多元語言、全球化、雙語制、雙語教育、話語、讀寫能力、語言態(tài)度、語言意識形態(tài)等。

[馮佳、王克非.近十年國際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研究的CiteSpace分析]

由于語言政策和規(guī)劃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獨立的、普遍接受的理論體系,或者說語言政策理論構建遙不可及,因此有研究者呼吁學術界應重視社會學視角下的語言政策研究,可從社會因素入手,將語言政策視為社會政策的一部分,充分認識語言政策的社會學本質,以解決語言政策的理論建構難題。

語言政策研究歷史階段中分別對應的三大語言話題(語言問題、語言資源和語言權利),其產生與社會學理論(實用主義、生態(tài)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具有淵源關系。社會學對語言政策的研究內容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就語言地位規(guī)劃而言,語言地位的不平等是其族群相對位置與相對資本較量的結果。就語言本體規(guī)劃而言,由于語言標準的確立往往是在眾多方言中進行的選擇,因此本體規(guī)劃實際上是對一種語言不同變體之間的地位規(guī)劃;發(fā)音、措辭和語法等一系列的顯著性差異都與社會差異緊密相關,語言的對立是社會差別系統(tǒng)的再翻譯過程。就語言習得規(guī)劃而言,本體規(guī)劃中的標準語法規(guī)范通過教育系統(tǒng)的過濾而得到進一步滲透,某些地區(qū)或某些階層語言因此有所揚棄,而在此揚棄過程中,往往占據(jù)優(yōu)勢的都是那些特權化的文化。

語言政策的研究屬性具有社會學的本質特征。語言政策表面上是處理語言間相對關系,實則是調整族群及其利益等深層社會關系。當語言政策主體行使特殊權力,確立語言的不同地位和功能,賦予優(yōu)勢語言特殊語言地位時,往往參照的是該語言族群的優(yōu)勢特征;反過來,語言的特殊地位又使其語言群體更易獲得更多社會利益,從而加強其族群的優(yōu)勢特征。當這種循環(huán)的疊加效應越來越凸顯,語言地位差異引發(fā)宗教、經濟等巨大社會差異時,語言戰(zhàn)爭在所難免。因此,語言政策研究必須從沖突與和諧這對矛盾中尋找規(guī)律。同時要重視不同國家的歷史因素、文化特性和價值觀特征,要研究不同群體在其國家內的社會權重、資本占有情況和不同的博弈心態(tài)。這種社會學視角無疑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分析語言政策背后多模態(tài)的社會現(xiàn)象和深層的社會動因。

[張燕.社會學視角下的語言政策研究]

有研究者認為,國際關系與語言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催生了國際政治語言學,該學科作為政治語言學的下位分支,重點研究國際政治中的語言或是語言中的國際政治因素,具體沿著兩個路徑展開。一個是把語言作為國際關系中的一個要素、一個研究對象,就如同國際政治中對利益、身份、認同、認知等進行的研究;另一個是借鑒語言學中的前沿研究成果,并把這些成果、研究理論用來研究國際關系中的諸多相關現(xiàn)象。研究內容可以集中在學理研究和政策研究兩個領域。

在學理研究領域,主要是圍繞語言拓寬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一是從理論層面探討語言、文化、思維與國家行為的關系。如中西方不同的語言,也會導致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差異反過來也會導致對世界認知的差異,通過相關研究可以提煉出中國特色的內容,建立國家關系理論的“中國學派”。二是對話語的理論研究。只有解決了與話語相關的基本理論問題才可以對話語有比較全面的把握,才可以真正解決中國所面臨的一些話語困惑。語言建構并不是任意的,與語言的理解、接受和語境關系密切。從語言輸入、語言加工到話語生成、話語傳播,到主導話語,到最后主體間認知和社會意義的形成,涉及很多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方面的內容和基礎理論。三是對話語權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失敗國家、無賴國家、邪惡軸心”“軟實力、巧實力、G2、利益攸關方”等霸權話語的生成和傳播機制,探討中國如何更好地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和概念,使其被國際學者所接受,從而引領研究議程。

在政策研究領域,主要是為外交實踐提供指導。一是研究語言戰(zhàn)略與國家外語能力的問題。二是研究話語建設問題,明晰中國話語與世界通用話語之間在話語主題、詞匯選擇、敘事差異、傳播手段等方面的差異,形成自己的話語策略。三是在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研究中把語言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對待。國家形象通常通過外交形象、公眾形象和媒介形象三種形式體現(xiàn)出來,而所有這些形象的形成過程除了行為就是對語言的應用,如選取哪些主題進行敘述、如何框定主題、采用何種敘事風格、采用何種修辭手段、使用何種比喻進行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的塑造等等。

[孫吉勝.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

有研究者從政治學的視角,基于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民族的相關理論,對照國內外語言政策的具體實踐,結合當代中國的語言生活和現(xiàn)實國情,對當代中國的兩大語言政策的發(fā)展歷程、政治理據(jù)和應用效果等進行了專題研究。一是從國家主權的視角,分析研究了國家通用語政策。認為當代中國的國家通用語政策通過對通用語的權威確立、合理選擇、有效推廣和科學建設,為維護國家主權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提出未來應繼續(xù)以維護國家主權為基本宗旨,將工作重心放在通用語的本體規(guī)劃上,提升通用語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為維護國家主權、贏取國家利益發(fā)揮更大作用。二是從民族權利的視角,分析研究了少數(shù)民族語言政策。認為當代中國民族語言政策通過保護語言權利、發(fā)展民族語言、尊重語言態(tài)度、正視瀕危語言,為保障民族權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未來應繼續(xù)以保障民族權利為核心目標,將工作重心放在民族語言的本體規(guī)劃和科學保護上,促進各民族語言的和諧發(fā)展,為保障民族權利、贏得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做出更大貢獻。

[王向豫.當代中國語言政策分析——政治學的視角]

有研究者認為,從語言學和政治學兩個方面對當代中國語言政策進行研究,可以提升語言政策的理論研究水平,實現(xiàn)當代語言政策的深層次研究,同時有助于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國家主權理論。在實踐層面,從政治學的角度研究語言政策有助于堅定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信心、有助于保護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國語言的發(fā)展進程。要從維護國家主權的角度實施當代中國語言政策,合理選擇并確立國家通用語言,科學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并協(xié)調處理好國家通用語言與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關系。

[于東興.政治學視角下對當代中國語言政策的分析研究]


本章文獻目錄

【1】 戴曼純.語言政策與語言規(guī)劃的學科性質[J].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研究,2014(1).

【2】 馮佳,王克非.近十年國際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研究的CiteSpace分析[J].中國外語,2014(1).

【3】 黃曉蕾.20世紀語言規(guī)劃研究方法的流變[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4(2).

【4】 曲云云,王亞藍.語言規(guī)劃的生態(tài)觀——《語言規(guī)劃:從實踐到理論》評介[J]. 科技信息,2014(15).

【5】 沈海英.中國語言政策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6】 孫吉勝.國際政治語言學:方向與議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4月16日第B03版.

【7】 王福美.我國語言政策與語言規(guī)劃研究概述[J].民族翻譯,2014(4).

【8】 王向豫.當代中國語言政策分析——政治學的視角[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9】 于東興.政治學視角下對當代中國語言政策的分析研究[J]. 中國職工教育,2014(22).

【10】 張燕.社會學視角下的語言政策研究[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4(6).

【11】 張治國.關于語言政策和語言規(guī)劃學科中四個術語的辨析[J].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研究,2014(1).

【12】 趙蓉暉.語言戰(zhàn)略與語言政策研究漸成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29日第B04版.

【13】 趙世舉.關于國家語言智庫體系建設的構想[J].語言科學,2014(1).


本章參考文獻

【1】 李宇明.了解世界怎樣做語言規(guī)劃——序《語言規(guī)劃經典譯叢》[J].中國科技術語,2011(6).

【2】 劉海濤.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從定義變遷看學科發(fā)展[A].第四屆全國社會語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

【3】 周慶生.中國“主體多樣”語言政策的發(fā)展[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上饶市| 义乌市| 加查县| 枣强县| 崇文区| 延边| 屯昌县| 雷波县| 孝义市| 临清市| 昌邑市| 扎兰屯市| 青海省| 罗江县| 巢湖市| 长阳| 胶南市| 巴塘县| 东辽县| 湄潭县| 阿克| 洞头县| 易门县| 泽州县| 札达县| 北川| 武安市| 星子县| 公安县| 荣昌县| 拉萨市| 襄汾县| 德令哈市| 于都县| 庆元县| 南城县| 兴城市| 海阳市| 青州市|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