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發展報告(2015)
-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 2436字
- 2020-09-01 18:03:49
第二節 學科發展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通過對中國語言政策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回顧中國語言政策研究30 年的學術歷史,可以發現,中國語言政策研究經歷了從語言規劃到語言政策的轉變,其背后是語言政策研究經歷了語言學到社會語言學、再到語言的公共政策學的多學科交叉與發展,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國家統一官方語言的基礎上使少數民族的語言得以保存并在其社會中充當文化傳承載體的角色,并在外語與官方語言之間實現多種語言的平衡發展是將來中國語言政策研究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從中國語言政策發展的歷史脈絡看,新中國以來“主體多樣”的語言政策(周慶生,2013)是較為合理的。從中國語言政策研究30年的學術歷史看,近10 年來“語言政策”一詞被中國學者越來越多地使用,這種從語言規劃到語言政策的轉變,其背后是語言政策研究經歷了從純語言學到社會語言學、再到語言的公共政策學的多學科交叉與發展歷程。這一轉變的社會思潮背景正如劉海濤(2006)指出的:從工具觀到資源觀的轉變;從結構主義到后現代主義的轉變;從單變量系統到多變量系統的轉變;從實用主義到語言人權的轉變;從語言問題到語言生態的轉變;從單純的語言學領域到社會學、政治學以及其他學科的轉變。
中國語言政策的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國外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理論方法的引薦;二是對各個典型國家(地區)語言政策的介紹和研究;三是對中國語言政策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關系的研究。盡管30 余年來,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已經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就目前國內的語言政策研究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以宏觀研究為主、缺乏微觀的研究,以泛化研究為主、缺少深入的調查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不足等問題。
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在三方面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一是建立自己的語言政策理論體系;二是加強多學科合作,提前介入國家語言政策制定的調查研究和論證過程;三是重點關注“如何在國家和少數民族共同的發展中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如何在國家統一官方語言的基礎上使少數民族的語言得以保存并在其社會中充當文化傳承載體的角色”“如何在外語與官方語言之間實現多種語言的平衡發展”等問題。
[沈海英.中國語言政策研究綜述]
有研究者認為,國內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國內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歷史實踐的梳理總結以及基礎理論研究。相關歷史實踐研究涉及北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國和新中國各個時期的語言政策,其中以新中國以來關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政策研究為主。相關基礎理論研究涉及語言規劃的概念、類型、對象、目標,并立足于基礎理論,對我國目前的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實踐提出意見和建議。第二,對國外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的研究。相關研究內容包括對國外最新理論的譯介,以及介紹不同國家語言政策與規劃實踐的國別研究。
雖然當前我國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正如李宇明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盡管我國有著悠久而廣泛的語言規劃實踐,有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的法規與言論,有專門的語言文字工作機構,但是語言規劃學的發展卻不怎么理想。其一,對中國語言規劃的三千年歷史缺乏系統梳理,對百年來的中國現代語言規劃缺乏科學總結,對中國當下的語言生活缺乏全面研究,對中國語言生活的未來發展缺乏邏輯判斷。其二,對世界各國語言規劃的情況了解不夠,研究不夠,對各種國際組織的語言規劃不夠、參與不夠,對國際語言規劃學的成果介紹引進不夠。其三,沒有全面及時地向外介紹中國語言規劃的情況,因而也妨礙了國際語言規劃學界從中國語言規劃的實踐中汲取學術營養。”這三點要言懇切,直中當前我國語言規劃研究的問題所在。
[王福美.我國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研究概述]
有研究者認為,強調以社會現實需求為動力、把語言作為社會構建要素和國家戰略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年來語言研究的重要動向之一;這一動向拓展了學科邊界,豐富了語言學的內容。2014年這一領域非?;钴S,跨學科特征凸顯,學科建設建成體系,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各類活動頻繁,信息發布平臺多元化。具體表現為會議數量多、出版論文專著多、內部刊物種類多且信息量大。第二,學科建設成效顯著,學術共同體成規模。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先后設立了專門學科招收碩博士研究生;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設置的研究基地和中心在2014年達到了16個。第三,研究的跨學科特征日益凸顯。年度的關注熱點包括國家語言能力、外語教育改革、國家社會的語言沖突事件等;而除了語言學家之外,教育學、歷史學、政治學、民族學、新聞與傳播學等領域中的研究者對此類問題的關注度也明顯提高,交叉學科研究或綜合類研究增加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
[趙蓉暉.語言戰略與語言政策研究漸成體系]
有研究者在評介《語言規劃:從實踐到理論》注3一書時指出:20世紀八九十年代,語言規劃研究陷入低迷時期,正是在這樣的時候,Kaplan和Baldauf 推出了語言規劃研究的新作——《語言規劃:從實踐到理論》,緩解了語言規劃研究的僵局,為本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該書作者認為語言規劃不僅僅是對某一具體的語言進行規劃,還要考慮諸多變量因素的影響,包括語言死亡、語言幸存、語言變化、語言復興、語言轉用及傳播、語言融合、語言接觸與語言讀寫能力的發展。此外,在對語言進行規劃的同時,還應考慮到相鄰國家的語言狀況,因為語言社區的界限往往不受政治國界線的限制。
《語言規劃:從實踐到理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語言簡單易懂;第二,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語言規劃領域的專家,有機會接觸本領域的豐富的文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第三,文后所附錄的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列出了這些國家的語言規劃資料,對于后續研究者的意義重大;第四,作者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生態觀念的語言規劃模型,對語言規劃學科貢獻巨大,拓寬了語言規劃研究的范圍,引導著語言規劃研究進入新的領域,為語言規劃的發展指明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曲云云、王亞藍.語言規劃的生態觀——《語言規劃:從實踐到理論》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