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 王暉
- 7字
- 2020-09-01 17:58:13
第一講 導論
【文化專題】
■文化、交際文化
一、 關于文化
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具有普遍、共同的人性。但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尤其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人更是“有文化”的高等動物。文化性不但使人類區別于其他的動物,更是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的特征之一。正如《論語》中所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兒的“性”可以理解為“人性”,“習”大致可以理解為“文化”。
關于“文化”的定義可謂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在各種文化理論類和跨文化交際類的著作中大都有非常詳細的羅列和分析,我們不再過多重復,只是從為我所用的角度,大致歸納總結一下。
大致而言,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只指精神財富。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側重于它的精神層面。
根據形態或內部結構層次的不同,文化可分為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理文化。物態文化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建立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和組織;行為文化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心理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物態文化就是前邊所說的物質財富,后三者就是前邊所說的精神財富。本書的內容主要涉及行為文化和心理文化。
美國學者奧斯華爾特提出大文化和小文化。他所說的大文化包括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小文化即普通的社會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等(張占一,1992)。本書主要關注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小文化”。
著名作家、社會評論家龍應臺(2005)說:“日子怎么過,就是文化。”這是迄今為止對文化的最通俗的表述。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劉夢溪,2013)。具體來說,就是怎么生活及生活中判斷是非、好壞、合適與否等的標準。文化的內容盡管包羅豐富,但其核心無疑就是價值觀念,價值觀念不同,則文化也不同,如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核心是個人主義,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核心是群體主義。
一提到文化,一般人往往就會想到高大上的抽象理論,是專家學者在書齋里研究的高深學問,實際上文化是非常接地氣的具體的存在,文化就在你我他的身邊,且須臾不可或缺。
二、 關于交際文化
文化的交際性或交際的文化性,國內外學術界早有關注。美國跨文化交際學者皮埃斯(W.Barnett Pearce)曾指出:“文化是凍結了的人際交流,而交際是流動著的文化。”(轉引自謝少萬,2002)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1991:102)更是直接說“文化即是交流”。這都簡練而深刻地闡明了跨文化視角下的文化和交際的關系。不過,首先將“交際文化”作為一個專門概念提出的應該是國內學者張占一。他從第二語言教學的角度把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際時,由于缺乏有關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產生誤解。這種直接影響交際的文化知識,我們稱之為‘交際文化’。”(張占一,1990)
影響交際的背后因素很多,有直接的,有間接的,我們認為,交際文化所包括的內容應該是能直接影響交際的因素。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交際包括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不限于“由于缺乏有關某詞、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產生誤解”的情況。呂必松(1990)認為,所謂“交際文化”可以理解為“隱含在語言系統中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社會習俗、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等的文化因素。這種文化因素因為是隱含著的,所以本族人往往‘習而不察’,只有通過語言和文化的對比研究才能發現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異’規律”。如中國學者寫的論文,明明是作者自己的觀點,卻常說“我們認為”,這就是受群體主義觀念的影響;中國人見面常用“吃飯了嗎?”打招呼,因為中國人注重人情;中國人很少會在別人面前批評、指責一個人,這是為了給別人留面子。除此以外,對人們的交際不是直接發生作用的,都不應該列入“交際文化”的范圍,像政治、歷史、文學、藝術、地理等無疑也會對人們的交際起一定的作用,但大都是間接的,當不屬于“交際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否則的話,交際等同于文化,“交際文化”就是一個無意義的多余的概念。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交際就是屬于不同文化圈的人所進行的文化的交際,無論是語言交際還是非語言交際都概莫能外。從信息傳播的角度看,在進行交際,尤其是第二語言的交際時,不是說僅僅能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或聽懂對方語言的表層意義就算完成信息的輸出與接收了,這遠遠不夠,要使所傳輸的信息能被接收者準確地接收,除了能熟練地使用作為傳輸工具的語言外,還要理解語言背后所隱含的種種影響和制約語言理解的深層文化意義。這種深層文化意義,常常決定著信息傳輸與接收的成敗。正因為如此,畢繼萬(2009b)提出了“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觀點。我們認為這是切中肯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