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刺繡藝術中的美學思想

張明學  藍明箭
(廣西大學藝術學院  530004)


摘  要:廣西服飾刺繡藝術代表著廣西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是民族記憶的“活化石”。作為民間手工藝,至今在壯、苗、瑤、侗、仫佬等各個鄉鎮村寨還保留著這種習俗。千百年來由于受到嶺南文化的浸淫,和與中原文化的不斷交融,刺繡圖案有著中華民族共有的傳統文化符號和審美思想,也保留有本民族傳統的民間民俗信仰和文化觀念。本文經過田野調查,根據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范疇,就廣西刺繡圖案中蘊含的意象、倫理、宇宙美學觀加以歸納和闡釋。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  刺繡藝術  圖案  美學思想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其中有壯、苗、瑤、侗、仫佬、毛南等十二個世居民族,他們均屬于古西甌、駱越民族的后裔。雖然在1954年政府進行了民族識別工作,把這些民族劃分為不同的民族成分,并冠以不同的族稱,由于他們祖祖輩輩共同生活在這同一片土地上,有著相同服飾刺繡技藝的歷史傳承,也有著共同或近似的刺繡圖案紋樣。因此說,廣西服飾刺繡藝術代表著廣西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被稱之為民族記憶的“活化石”。

刺繡作為婦女的針繡,俗稱“繡花”,是廣西各民族婦女每天從事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它已深深融入了各民族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通過“手手相傳”的方式從古至今傳承下來,已有千余年歷史。經過演變、發展,如今形成有平繡、剪紙繡、馬尾繡三種制作形式。無論是衣服袖口褲腳、腰帶圍裙、手帕背帶、頭巾鞋面,還是荷包、定親包、接親包、背兜、大小布包等,均有手工刺繡圖案,形成了無處不可繡的特點,圖案題材有太陽、月亮、龍鳳、花鳥、魚蟲等,五彩斑斕、寓意深遠。這些刺繡圖案構圖飽滿勻稱,色彩富麗斑斕,極富裝飾性。近三十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幾千年傳統民族服飾逐漸被現代服飾所取代,制作繁瑣的刺繡手工藝逐漸在消失。原來具有實用性的服飾刺繡工藝,現在更多的成為了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具有了工藝和藝術雙重屬性和價值(圖1)。刺繡圖案作為裝飾紋樣,集中體現了廣西各少數民族傳統的民間信仰和審美觀念,也蘊含和承傳有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學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圖1  壯族刺繡

一、 刺繡圖案中觀物取象的意象觀

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追求意象造型,通過意象造型把“觀物取象”的美學思想表現出來。刺繡是用繡針穿引彩線后,將事先設計好的花紋圖案運針刺繡于紡織品上,從刺繡工藝的藝術語言:題材、構圖、色彩、針法四要素來看,均是客觀的“象”與主觀的“意”的結合。作為民間手工藝的廣西刺繡藝術同樣有著這樣的傳統思想和審美觀念,因此“觀物取象”是廣西各少數民族刺繡的重要創作思維和法則。

“觀物取象”是原始先民在生活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美學思想,在中國最早的典籍文獻《易經》中記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觀象于天,俯者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注98又曰:“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注99由此可知,商周時期,周文王姬昌對“觀物取象”給予了詮釋,其涵義有三:一是說明“象”的來源,“象”是圣人通過對自然與生活中各種現象和物象的觀察而創作出來的,既有對外在模擬,又有對其內質的表現;二是說明“象”的產生既是人的認識過程,更是一個創造過程。“觀”是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感受,“取”就是對客觀物象觀察、感受后,而歸納、獲得;三是“觀”不是單一或唯一的,“觀物”,而是多視角,以及遠近、大小、俯仰相結合,只有通過這樣的“觀物”,才能準確地“取象”,從而把握“天地之道”“萬物之情”。這一思想首先集中在中國文字和書法上,中國的書法藝術來自于實用文字,而中國的文字主要起源于象形,所以歷代書法家們對“觀物取象”多有體會和闡釋。如唐代書法家李陽冰在其《論篆》中說:“于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注100意思是說,文字是圣人以自然為師創造出來的,那么書法家在進行書法藝術活動時,要對文字進行再加工,以追求自然物象之美。這種任心所成,隨手萬變之理與廣西服飾刺繡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廣西服飾刺繡圖案中,有日月、龍鳳、魚蟲、花草樹木等圖案,這些圖案正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勞作與生活中,對外在自然物象的觀察后而取得的象,再用針線繡于服飾之上,所繡出的圖案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有機的結合。諸如最常見的背帶芯、枕套、被罩、床簾、窗簾等物件,上面繡的太陽寓意萬物生長,月亮寓意天人合一,鳳凰寓意吉祥,蝙蝠寓意福氣,花草樹木寓意作物茂盛與豐收,蝴蝶、喜鵲、圣果等圖案表示福、祿、財、壽,甚至還蘊含著祈禱和辟邪驅鬼的功能(圖2)。而所繡圖案并非是單一、孤立的圖案,在一個完整的繡面中往往是多種自然物象的組合,所“觀”所“取”既有宏大的日月,又有細微的蟲、草,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具有生命與動感的畫面,體現出“天地之道”與“萬物之情”,成為各民族對生活的美好祈愿。

圖2  侗族刺繡

在刺繡圖案的色彩方面,同樣是意與象的結合,即意象色彩。刺繡是用各種花色的線為依托,俗話說“繡花容易配花難”,這里所說的“花”,是花色之意。刺繡圖案中的配色尤為重要,也極為考究。配色講究鮮艷、豐富,而在鮮艷與豐富之中又不可繁瑣重復,如花草樹木的葉子是青綠色,花則一定是紅色,葉子與花之間、綠色與紅色之間又必須相隔開來,從綠色到紅色再到白色、粉色或是其他顏色,中間顏色不能重復,不能紅色旁邊依舊是紅色,顏色之間必須要隔開,較濃的顏色則必須配以較淡的顏色,如此才錯落有致,有空間與層次上的美感。這樣,一副刺繡手工藝品,在大自然的色彩基礎上,經過刺繡者的主觀選取,在服飾上成為了意象色彩(圖3)。通過繡針用線、經營位置、傳移摹寫、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制作工序,一幅氣韻生動的刺繡手工藝躍然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之上。

圖3  仫佬族刺繡

二、 刺繡圖案中善美統一的倫理觀

廣西服飾刺繡藝術中蘊含有深厚的倫理情感,體現了善與美的融匯和統一。美既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社會存在,它離不開人,離不開人類社會,審美活動是人類獨有的社會活動,審美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所結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倫理觀作為一種審美對象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廣西服飾刺繡藝術在審美價值之中蘊含有審美感情,精美的刺繡圖案中有著倫理美學的內質。

廣西各少數民族刺繡藝術是“善”與“美”的結合。“美”即形式美感,“善”即倫理關系、道德規范。在儒家美學思想中始終強調“善”與“美”的關系,諸如《論語·八佾》中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注101孔子闡釋在《韶》中獲得的美感與審美享受,是因為韶不僅符合美的形式要求,而且符合倫理要求;孔子又提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注102即是說,藝術的審美,不僅是本身形式的美感,更要符合“仁”的要求。在孔子看來,藝術不僅要有形式美,更要符合倫理規范,包含道德內容,才會產生美感,即在藝術中,“善”與“美”必須統一起來。根據“善”與“美”的觀點,孟子在《盡心下》中提出“可欲之謂善……充實謂為美”。注103荀子在《樂論》中提出“樂行而至清,禮修而行成……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注104朱熹在繼承儒家美學思想基礎上,對美與善關系做了進一步闡釋。如“美是言功,善事言德”。注105又言“美者,聲容之盛; 善者,美之實也”。其意是:美是指所建功業,善說的是品德。美是聲貌形象,善是美表現出來的依據。所以朱熹進一步闡釋說“力行其善,至于充滿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矣”,注106可見,“美”存在于“善”之中,美是善的外部顯露,善是美的內質。

廣西各少數民族刺繡藝術中蘊含著濃厚的倫理之美,在刺繡圖案的構成、造型、色彩等都有著形式美感,在表現內容中也有著善的內質。諸如各民族婦女刺繡最多的就是幼兒背帶。背帶即為襁褓,是廣西少數民族服飾中的重要部分,是婦女外出或者勞作之時用以背負嬰兒的背兜。背帶一般由外婆贈與,它由背帶手、背帶帽、背帶臀與背帶芯四部分組成,背帶芯的繡片為正方形,繡好后再縫制到背帶上(圖4)。當地各民族中流傳著這樣的古老歌謠:“女兒來年要生崽,刺繡背帶接兒郎。花樣本是古來傳……五彩絲線萬縷情,一脈相承千古根。繡上混沌初開時,蜂蝶探花花欲開。一輪紅日照乾坤,兩只金鳳偏偏來。待得平地一聲雷,混沌花開滿園春。繡上慈母百般愛,外甥本是外婆心,輩輩代代繡不盡……一路撒花送外甥。”注107從歌謠中可以得知,女兒出嫁之前,母親很早就用自己紡織的土布,為女兒準備好嫁衣,精心繡上美麗吉祥圖案。而且還要為女兒準備好背孩子的背帶。

圖4  仫佬族刺繡

背帶是廣西各民族婦女都會繡制的服飾,它的圖案較為多樣。背帶的芯上常常繡有“五彩絲線”“蜂蝶探花”“一輪紅日”“兩只金鳳”“混沌花開”等圖案,寓意美好,代代相傳。背帶本身既是作為根脈傳承的倫理親情,有輩輩傳代的意思,加之用馬尾繡制作加工的圖案,也有保護兒女安康,希望子孫后代吉祥如意、人丁興旺的樸素情感,代代承載著古老民族繁衍生息的歷史和對生命的崇拜。展現出了對天地的感悟與盡人事、求人和的樸素天人相通思想情感,把天道與人道、善與美統一在刺繡圖案中。

三、 刺繡圖案中萬物有靈的宇宙觀

宇宙觀又稱世界觀、生命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看法,是物質的時空觀, 它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統一。宇宙觀決定世界觀,世界觀決定生命觀。廣西各少數民族是古西甌、駱越民族的后裔,幾千年在十萬大山里生存繁衍,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有著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遺風,至今在邊遠的少數民族村寨仍然保留有這樣的原始民間信仰和習俗,作為活化石的服飾刺繡藝術,在其圖案中反映了中國古人樸素的宇宙觀。

自古以來,人類便對整個宇宙世界充滿好奇,進而有了崇拜的心態,在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樸素的自然觀,有了對宇宙運動、天人關系、生命現象的認識。萬物有靈的宇宙觀是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形成,諸如在中國最早典籍《山海經·海外南經》中開篇載有,禹曰:“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圣人能通其道。”注108其意是說,廣闊無垠的宇宙,千變萬化又循環有序,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物生命承載其中,其各具形態和特質,生死循環綿綿不絕生生不息。只有人類中的圣賢之士通曉這一宇宙運行規律之道,能夠溝通萬物之靈,用以指導人類的活動。在早期的其他典籍中也有類似的記述,如《易經》載有:“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需》卦辭)“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有·上九》爻辭)注109《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載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注110《古尚書》載:“天地神之尊者,謂天宗三,地宗三。天宗:日月星辰;地宗:岱山河海。”注111可見,在早期人類觀念中,上天、天命是不可動搖的,世間萬物都是由上天安排的,國家社稷、日常生活等大事小情都要向“天”“帝”筮問,以此知曉吉兇,確定行祇。卜與筮是溝通天帝與人間的唯一途徑,祭天祀地、驅瘟祛邪之類占卜儀式成為當時的原始宗教信仰活動主體。這種萬物有靈的宇宙觀隨著人類實踐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成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重要內容。中國哲學第一人的先秦道家開山始祖老子,他提出了道生萬物、大道無形、宇宙循環、有無相生等觀點,對宇宙觀作出闡釋。莊子進一步給予了發展,他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注112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雖然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但他們之間是相通的,能夠互相感應的,人和物都有生命、情感和靈性。

圖5  瑤族刺繡

廣西少數民族服飾刺繡藝術之所以能夠歷經漫長的歷史演進,而又不失其純凈和古樸的特質,是由于中國民間藝術體現的“萬物有靈”的宇宙觀,這種產生于原始上古時期的思維方式,其文化內涵具有深遠的歷史和影響。因此許多刺繡圖案紋樣都是從“萬物有靈”思維觀念中衍化而來的,諸如白褲瑤服飾上所繡的雄雞圖案便是他們千百年來傳統的圖騰符號(圖5),認為雞是代表著勤勞和吉祥,是光明的使者,又富有極強的生殖繁育力,于是雞的圖形成了白褲瑤族服飾上重要圖案。另外,在苗族、侗族婦女在桌布、窗簾、被罩上常常繡有四方連續和二方連續的花草、山川紋樣,中間繡有日月。日月象征著陰陽與乾坤。古代先民對宇宙世界的理解,“乾坤”一般代表天地,掌握乾坤,即掌握天地萬物之道。刺繡面料不過是小小的一塊方布,其面大不過咫尺,在中國人看來便是一個宇宙,其間自有燦爛無限的生命流動。把日月刺繡成圖案,既是敬天、尊天的表現,也是希望上天能給予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的祈愿。

龍與鳳圖形是最為典型的“萬物有靈”宇宙觀的代表符號,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所結合成的神圣吉祥之物。龍能興云喚雨、潤澤萬物,具有九五之尊的象征和神性,為眾獸之君。鳳是一種神奇的太陽鳥,背負著日出日落,是光明美好、安樂祥和的象征,為百鳥之王。從古至今,常常將龍和鳳相提并論,并居于寄托民族審美意識和精神信仰載體的傳統圖形符號之首,這種龍與鳳圖形符號在幾千年的演變發展中,逐漸被附著有民族圖騰崇拜、權力地位象征、民俗節日歡慶、愛情婚姻祝福、尋根認同心理等特定的象征和寓意。所以在廣西各民族的服飾刺繡藝術中常常繡有龍和鳳的圖案,諸如瑤族和苗族的背帶芯多用紅布為底,布的上方繡有光芒四射的太陽,太陽左右兩側繡著對稱展翅飛舞的鳳凰,布中心用各色花草圖形組成圓形,周圍環繞著五彩繽紛盛開的花卉,勃勃生機、寓意幼兒在陽光普照下茁壯成長,尤其是兩支鳳凰展開的翅膀用黃色絲線繡制,寓意飛黃騰達、出人頭地(圖6)。再如,仫佬族男性服裝前襟位置上繡有龍的圖案,這種衣有領、繡有龍的服裝,在過去傳統仫佬族俗規中,只能是鄉紳富豪和有“功名”的人方可穿帶,而且二龍戲珠圖案用工序繁瑣的馬尾繡繡制而成(圖3)。平時中老年男子常穿的是對襟無領“木桶蓋”上衣,作為正裝,前襟上也繡有二龍圖案,不過多為平繡或剪紙繡,一般一生也只繡制一件。在廣西各民族婦女祖祖輩輩的實踐中,摸索、創造出多種刺繡技術和針法,但不管是何種繡制方法,繡制出各種花色圖案作為美好的寓意和期盼是相同的,更含有“萬物有靈”的宇宙觀。

圖6  苗族刺繡

綜上所述,廣西服飾刺繡藝術歷史傳承悠久,是中國民間刺繡工藝中一束璀璨的奇葩,它蘊含、代表著廣西各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被視為民族記憶的“活化石”。廣西地處嶺南,兩千多年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不斷交融,使刺繡圖案中既保留有十二個世居民族傳統的民間信仰和民俗觀念,又有著中華民族共有的傳統文化符號及審美思想。集中體現在觀物取象的意象觀、善美統一的倫理觀、萬物有靈的宇宙觀這三個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造型語言和藝術魅力,通過這些美學思想展現出服飾刺繡圖案中所蘊涵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尔| 沐川县| 泰来县| 东辽县| 尼玛县| 西盟| 广南县| 万宁市| 汕头市| 胶州市| 灌阳县| 鹿邑县| 新巴尔虎右旗| 云阳县| 桂林市| 连城县| 江源县| 商洛市| 吉安市| 长汀县| 调兵山市| 兰西县| 北票市| 江安县| 张家界市| 金堂县| 思南县| 韩城市| 河曲县| 江西省| 镇坪县| 睢宁县| 陇川县| 伊金霍洛旗| 龙陵县| 安国市| 太湖县| 高州市| 雷波县| 西贡区|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