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第11卷)
- 岳經綸 朱亞鵬
- 9字
- 2020-08-27 15:03:17
福利國家與健康中國
中國福利國家的重建:增進市場、激活社會、創新政府注1
【摘要】 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大轉型的時代,福利國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依然是一個忌諱。這一方面是出于對福利國家的誤解,另一方面是忌憚于行政機制的主宰對社會經濟生活所產生的負激勵。但是,行政化并非福利國家的本質特征,市場機制和社群機制也可以在福利國家的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福利國家建設并不一定與市場化建設相悖,也不一定會有損于市場運行的效率,這一點同樣適用于社會。正如市場機制本身有多樣性一樣,福利國家的制度結構也有多樣性。實施“積極的社會政策”,建設一個發展型福利國家,使之成為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的社會性基礎設施,是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社會基礎。
【關鍵詞】 發展型福利國家 積極社會政策 能促型國家 社會發展主義 治理創新
Abstract During the time of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welfare state is still a taboo among Chinese elites. This is the case because of mispercep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on the one hand and of negative incentives cast on socioeconomic life by the dominance of bureaucratic mechanism. However, bureaucratization is not a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market and community mechanism could play active roles i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elfare state. Building a welfare state may not be incompatible with market building, and may not be harmful to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 and this point is the same with community mechanism. As there are varieties of market economies, there are varieties of the welfare state in terms of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mposing active social policy and building a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 the social infrastructure for market economy and civil society is becoming the social ba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Key words Th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 Active Social Policy, The Enabling State, Social Developmentalism, Governance Innovation
中國發展模式亟待轉型,這一點已經成為政學精英的共識。然而,在有關中國發展模式轉型的知識精英論說中,福利國家是基本上缺位的。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不管其意識形態取向根源于何處,哪怕是新舊凱恩斯主義、新舊國家主義抑或新舊馬克思主義,很多中國知識精英在談到“福利國家”之時,卻都會突然變臉,一下子變成了奧地利思想家米塞斯(Ludwig H.E.von Mises)和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的同道,要么如米塞斯那樣徹底否定福利國家(Mises,2010),要么如哈耶克那樣基本上反對福利國家,只是僅僅在最低保障的意義上勉強承認福利國家的正面意義(Farrant & McPhail, 2012:94—105)。諸如“福利國家危機論”、“福利陷阱論”(黃益平,2012:28—29)、“福利國家養懶漢”(鄭功成,2013:2—10)等說法,大行其道。更有甚者,明明中國在福利國家建設方面始終存在著“低福利”和“負福利”并存的現象,距離所擔憂的“福利國家陷阱”有十萬八千里之遙,但卻有很多人,包括著名的“左派”人士,都時常痛斥福利國家的危害性(秦暉,2013:4—24)。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始終奉行經濟發展主義的意識形態,即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將施政重心放在促進經濟增長之上,甚至將政權合法性建基于政府的經濟績效(龍太江、王邦佐,2005:169—175;楊宏星、趙鼎新,2013:16—32)。盡管在社會建設上并非無所作為,而且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政府在平衡經濟發展和社會正義上付出了巨大努力(Gu & Kelly, 2007:201—224),尤其是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正是不折不扣的福利國家建設。可是,在施政理念上,中國發展主義始終缺少社會發展主義的要素,而福利國家建設從未在發展戰略的議程中占據核心位置,甚至連“福利國家”這個詞也在公共政策的論說中或明或暗地成為一個忌諱。
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本身的轉型都需要有社會政策的維度,即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有必要與社會發展的方向統籌起來加以考慮。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根本不必諱言,就是重建一個適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福利國家(顧昕,2013:28—34)。或者,借用歐洲社會政策學者習慣的表達方式,建構一個“社會中國”(岳經綸,2010:51—62; 2016:37—42)。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社會政策研究界至少需要在如下三個領域使出洪荒之力,即發展型福利國家的可能性、社會發展主義的多元理念基礎和福利國家治理模式的創新,亦即如何通過治理模式的創新使福利國家以增進市場、激活社會的方式運作起來,才能為重建中國福利國家創造必要的智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