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近代海洋文明史(晚清卷)
- 陳君靜
- 2928字
- 2020-08-27 15:01:20
二、清政府對海洋政策的調整
清政府的海洋政策與東南沿海反清力量的消長、海盜活動頻度直接相關。清初,由于東南沿海海盜武裝與反清勢力的崛起,清政府實行了嚴格的海禁政策。順治十三年(1656),清政府發布《申嚴海禁敕諭》,嚴禁浙江、福建、廣東、江南、天津等沿海“商民船只私自出海”,下令不準“片船入口,一賊登岸”,并實行十家連坐法。37順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正式頒布“遷界令”,規定“詔徙沿海居民,嚴海禁”38,強迫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沿海居民內遷30里—50里,所有民房、船只一律焚毀,并且筑垣墻、立界石、駐兵警戒,出界者格殺勿論。是年,“溫、臺、寧三府邊海居民遷內地”39。這份詔令使得浙江寧波、溫州、臺州三府的沿海居民遭受了空前的災難,因觸犯禁令而被殺戮的人不計其數。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立定界樁,遣派官員巡閱邊海諸郡縣,寧波、溫州、臺州沿海的居民悉數被內遷,直到康熙八年(1669)政策才有所放寬,開始允許居民近海采補。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又以“欲滅海寇,必斷內地私販”為由,在浙江沿海設立巡海官員,若有越界出海貿易者,一律嚴懲,并且派戶部侍郎布詹等人赴浙海關巡海,以此來杜絕浙江沿海往來販賣。40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徹底打敗了鄭成功的后裔,統一了臺灣。次年,康熙帝認為“百姓樂于沿海居住,原因海上可以貿易捕魚……先因海寇,故海禁不開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41。同時,清政府還下令開“江、浙、閩、粵海禁,于云臺山、寧波、漳州、澳門設四海關”42。這就是康熙時期有限制地開放海禁。此后一段時期,清政府對浙江實行的基本上是一種有限制的、相對寬松的海洋政策。
寧波是浙海關駐地,下設有寧波、乍浦、溫州三大口,三大口下又設立了15個分口,有些分口下又設有若干個旁口,均分布于浙江沿海。15個分口為:寧波江東的大關口,慈溪的古窯口,鎮海的鎮海口(另有蟹浦、邱洋2個旁口),鄞縣的湖頭渡、小港口(另有穿山、大矸2個旁口),象山的象山口(另有泗州1個旁口),寧波的白嶠口(另有健跳1個旁口),平湖的乍浦口,海鹽的興圍口(即澉浦口),紹興的瀝海口(另有王家路1個旁口),臨海的海門口(另有金清巷1個旁口),太平(今黃巖)的江下埠,永嘉的溫州口(另有寧林、狀元橋、黃華關、蒲岐4個旁口),瑞安的瑞安口,平陽的平陽口(另有大漁1個旁口)。43雖說這一時期清政府的海洋政策有所松動,但還是設置了許多限制。除了對外貿易限于四口外,還對商漁船只、人員、所攜物品做了相當嚴格、精細的規定,要求民船“凡直隸、山東、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貿易捕魚者,許令乘載五百石以下船只,往來行走”44,“出洋貿易商船許用雙桅頭不得過一丈八”45。此外,商漁船出海前必須稟報地方官,登記姓名,取具保結,給發印票,并在船頭上烙號,若有違反將會被發邊充軍。
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廷鑒于中國的絲綢能換取日本的銅等物品,允許絲綢輸出,之后浙江商船往往帶上大量的絲織品運往國外。康熙三十七年(1698),清廷在浙江定海設立紅毛館,供外商住宿,英國商人始來互市,并且在寧波、定海設立浙海關分關。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廷許可英國人在舟山設貿易站,主要采購浙江的園茶。根據馬士統計,僅康熙四十九年(1710)英國來定海、寧波的商船就達110多艘。46
康熙五十六年(1717),為了防范海外華僑與內地居民聯合起來反清,清廷又頒布了《商船出洋貿易法》,規定:商船只準與東洋貿易,不準與南洋等地貿易;不準運糧出口,出洋船只每日每人只準帶食米一升、余米一升,超額者嚴拿治罪;禁止將船賣與外國,違者造船與賣船之人及知情不報者皆立斬,知情目擊之人也要枷號三個月。雍正即位后,對康熙年間的海洋政策做了微調,一度廢除了康熙五十六年不準沿海居民與南洋進行貿易的規定,“洋禁新開”47。雍正七年(1729)允許浙江商船依照福建商船到南洋貿易的規定,“準其一體貿易”。但是雍正年間的海洋政策依舊非常嚴格,清政府對于出海的商船、漁船的顏色做了詳細的規定,對海外貿易的物品種類更是詳之又詳,雍正九年(1731)廢鐵可以在內地進行買賣,但是嚴禁售往海外。
乾隆時期,清政府的海洋政策再次出現了緊縮跡象。乾隆元年(1736),下令凡康熙五十六年例禁以后出國的人,永遠不準回國,把華僑看成是“天朝棄民”,背叛祖宗的人。乾隆十三年(1748),清政府嚴禁內地居民偷渡出海,并且禁止雜糧、麥、豆等出海貿易。乾隆十八年(1753),英政府向在華的英商下令“務必開始在寧波通商”,在總商喀喇生、通事洪仁輝等人的活動下,寧紹臺道準予英商在定海驗稅,然后運貨到寧波銷售。乾隆二十年(1755),英商等商船離開廣東,來浙貿易。自此“外洋番船收泊定海,舍粵就浙,歲歲來寧(寧波)”48。
然而,不到二年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于擔憂西洋人會對東南沿海構成威脅,清廷發布諭令廢定海紅毛館,規定:“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與會粵海關傳諭該商等知悉。”49之后,英國先后派出馬戛爾尼、阿美士為使臣,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嘉慶二十一年(1816)來華,請求開放寧波、舟山作為通商口岸,均被清政府拒絕。這樣,浙海關除了少量的對日本、南洋的貿易,對外貿易的大門幾近關閉。
乾隆后期,隨著越南海盜、浙江土盜、福建海盜在浙江海域形成掎角之勢,清政府對于浙江沿海對外貿易的控制更加嚴格,下令封禁海島,規定只要發現海島上住人,立即“概行驅逐”,將廬舍“悉行燒毀”。乾隆五十五年(1790),官府發現浙江所屬海島561處,大多都有百姓居住,于是下令督撫清查。經官府清查后,發現除了個別屬竄入的“匪徒”外,大多數是定居多年的良民,有的地方甚至已是“煙戶稠密”,“已成市肆”,“不便概行焚毀驅逐”,于是上奏請求保留良民的居宅。乾隆答復是“所有各省海島,除例應封禁者,久已遵行外”,其余可以保留,但是得編列保甲,也可任其“出洋采捕”,同時要求沿海地方官要加強“實力稽查”,一旦發現“有盜匪混入,及窩藏為匪者,一經查出,即將該犯所住寮房,概行燒毀,俾知儆懼”,對于漁船出入則更要“嚴行盤詰”,如遇“形跡可疑”者,“立時拿獲”。50乾隆五十九年(1794),清政府再次對嘉興、寧波、臺州、溫州4府和玉環廳所轄各島進行清查,要求除部分島嶼允許居民居住外,其余的繼續封禁、驅逐。
嘉慶四年(1799)年底,阮元任浙江巡撫,全權處理浙江剿滅海盜事宜。阮元上任后重新整頓沿海的保甲制度,要求“甲有定人,人有實事,一丁一口,不得私自出海”,同時規定,打造新船須由保甲作保,建成后得經官府查驗,并在桅桿上涂漆書寫商漁字樣。51
總之,清政府的海洋政策隨著海上局勢的變化而變化。清初,鑒于入關不久,內政不穩,海盜、反清勢力頻發,實施了嚴格地海禁政策,確保政權的穩定。康熙年間,隨著臺灣的收復、反清勢力基本肅清,清政府一度對浙江沿海實行馳海禁的政策,試圖從海外貿易中獲利。但是,到了乾嘉時期,隨著浙江沿海海盜問題的再次惡化,以及對“番商”有可能對東南沿海構成威脅的擔憂,清政府再次收緊了海洋政策,除了將海島居民遷至內地、對沿海居民的出海作各種規定外,還嚴格限定“番商”只許在廣州一口進行貿易,最大程度地限制了浙江沿海的海外貿易。這一保守的海洋政策一直延續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