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漢代三絕:漢墓、漢俑、漢畫像石
在漢代,諸侯王墓與皇帝墓一樣,都稱為陵。徐州城市周邊分布著眾多的漢代王陵墓,這些陵墓的建筑、陪葬俑和出土文物,以及遍地可見的漢畫像石,反映了徐州漢文化的鮮明特色。因此,漢墓、漢俑和漢畫像石,被譽為徐州漢文化的“三絕”。
王陵結構 兩漢時期,徐地共分封過13位楚王、5位彭城王、4位下邳王。目前,已發現的有楚王山漢墓、北洞山漢墓、小龜山漢墓、獅子山漢墓、土山漢墓等16座漢代楚王(后)墓葬,2座彭城王(后)墓葬。
徐州市區處于黃淮平原東部的丘陵地帶,彭城周圍群山環抱,崗巒四合,這為修建依山為陵的墓葬提供了條件。漢代風水術認為山勢蘊藏著所謂龍脈。所以,徐州漢代王陵大都是依山為陵,居高臨下;陵前一馬平川,又有水流環繞,展現出肅穆雄偉、君臨一方的氣勢。采用以山為陵的有今市區西部的霸王山楚王墓。

獅子山楚王墓位于市區東部,該墓坐北朝南,由內外墓道、天井、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組成,地宮面積達850平方米,墓道長67米。墓內有庖廚間、御府庫、錢庫、兵器庫和主墓室等。墓門用四組16塊塞石封堵。該墓的特色是天井結構。
天井高達10余米,面積200多平方米,類似寬敞的院落,氣勢雄偉,在西漢墓葬中極為少見。獅子山楚王墓形制奇特,出土文物豐富,制作工藝精美,全國罕見。該墓的發掘,被評為“1995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大部分學者認為,該墓主為第三代楚王劉戊或第二代楚王劉郢客,近來有學者認為應為第一代楚王劉交。
第六代楚王劉注的陵墓,坐落在市區北部的小龜山下,地宮面積達500余平方米。該陵墓有兩條56米長的甬道,兩條甬道的長度誤差僅3毫米,每條甬道的中心線誤差僅5毫米,兩條平行的甬道水平線的誤差僅8毫米,這在各地已發掘的漢墓中是極為罕見的。
東漢的徐州諸侯王墓,已發掘的有土山彭城王墓。該墓群建在城南土山上,實際由三座墓組成。一號墓為磚石混合結構,建筑材料為青色磚和少量黃腸石。黃腸石是東漢帝王建造墓穴時用來砌墻鋪地、封門和覆頂的特制石材。三號墓是在山巖上鑿出深坑,底部墓室用磚石及大條石砌成,上面夯筑成高大的封土堆。
地宮珍品 在已發掘的楚王墓和彭城王墓中,出土了驚人的文化寶藏和絕世精品,成為兩漢文化的絕好見證。

在小龜山楚王陵墓中,出土有第六代楚王劉注的龜紐銀印和西漢早期的標準五銖錢。北洞山楚王墓中出土了8萬枚半兩錢,還出土了不少漢初期楚國的銅印,這對于探索漢初郡國制度,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文物更是精美絕倫,有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等各類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玉器200余件,無論在工藝還是質料上都代表了漢玉器最高水平。墓中出土的玉衣,使用了4000多片玉衣片。玉衣片玉質精良,琢磨細致,是一套從選料、設計到雕琢技藝都非常講究的金縷玉衣。徐州博物館已成功地復原了這套玉衣。墓中出土了兩條金扣帶,正面鑄有兩熊噬馬的圖案,明顯帶有中亞地區藝術品的造型和表現風格。墓內出土了龜紐銀印5方,銅質官印200余方,封泥80余枚。這些文物對于探索西漢楚王國政區、官制和軍制有重大價值。
獅子山楚王墓中還出土了銅鐵兵器百余件,其中銅兵器由合金鍛鑄而成,雖歷兩千多年仍鋒利無比。大型青銅器的數量近百件,有盤、鐘、鼎、扁壺等。該墓的發掘,將兩千多年前楚王國的歷史文化景觀多側面地展現出來,無疑是漢代東方文化的地下博物館。

漢俑特色 徐地墓葬文化的另一個重大特色,是獅子山楚王墓大規模的陪葬兵馬俑軍陣及其雕塑藝術。
1984年,獅子山兵馬俑陪葬坑被發現,共發現有步兵俑坑四條,騎兵俑、車馬坑各一條。一、二號俑坑中以軍隊集結方式,排列兩個方隊的步兵,形成兩個大型軍陣。一號坑東部方陣前面是一乘四馬的戰車,車上站立著身著博袍長袖的軍官俑。站立俑身著戰裙,腳蹬高統靴,背負箭菔。還有頭戴風盔,身著厚甲的重裝士兵,以及雙手執兵的跪坐俑和站立俑,腦后挽雙鬟髻、披甲執兵的武士俑等。兵俑高度不一,與秦陵兵俑相比較小,但其陣容肅整,形象威武剛毅。與秦皇俑相比,獅子山兵俑的戰車數量很少,全部為步兵和騎兵,反映了西漢軍制的新變化。獅子山俑坑位于楚王陵的西部,兵俑群也是面朝西組成方陣。這支地下勁旅,承擔著為楚王在地下世界里守備警衛的使命。獅子山漢兵馬俑是漢代王國軍事文化和葬俗文化的產物,折射了東方楚國勁悍軍隊的風采。

畫像石風采 畫像石墓葬約產生于西漢中期,盛行于東漢。徐地作為東方流行區之一,迄今已發現畫像石兩千多塊。其內容豐富多彩,題材廣泛,被譽為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車馬出行圖在徐州漢畫像中特別多見。漢代官吏出行時,前有開路的兵卒、騎吏和導車,后有護衛的騎吏以及隨從人員,車上裝飾著各種儀仗,還有禮樂之器,以此炫耀地位和權勢。墓主身份可考的畫像石墓中,已發現有睢寧九女墩墓的車騎出行圖、彭城相繆宇墓的車騎出行圖、銅山區茅村畫像石墓的車騎出行圖等數十幅。
迎賓圖表現了官吏進謁上司、迎送往來的社交活動。銅山區洪樓畫像石描繪了盛大的迎賓場景,畫面下部是迎賓場面,門前有雙闕,旁邊有衛士持棨戟恭立,主客揖首致意。上部為兩廳堂,帷幕高懸,幾案上陳列酒具,賓主正在交談。畫面上樓閣鱗次櫛比,室內歌舞場景反映了漢代貴族官僚豪奢的生活。歌舞百戲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形式,包含雜技、幻術、俳優、角抵、馴獸等節目,常與歌舞表演相結合。賈汪區利國漢墓有一幅建鼓圖,畫面中間立一建鼓,木柱穿過鼓身樹立固定在虎形鼓架上。鼓側二男子揮雙臂,舉鼓槌,正在表演建鼓舞,氣氛熱烈,節奏歡快。


各類莊園建筑也是徐州畫像石中刻畫的題材。典型的有茅村畫像石墓中室南壁刻畫“樓閣櫛比圖”,畫面的突出特征是高大的門闕、對稱式門廳。邳州發現的彭城相繆宇墓中出土狩獵圖,繪制的莊園建筑有門廳和多重院落。邳州占城的祠堂后壁樓閣圖中高樓疊起,十分壯觀。
反映神話傳說和宗教信仰的題材,在徐州畫像石中占有重要比例。沛縣棲山出土漢畫像石墓刻有《羲和捧日圖》,圖中羲和雙手捧一日輪,日輪象征火紅的太陽。睢寧郭山畫像石墓中發現一塊《羿射九日圖》。洪樓墓祠堂的殘存頂石上,刻有兩幅天上諸神圖,描繪的是風、云、雷、雨、電等人格化的自然神。邳州占城漢代祠堂畫像石上則有雨伯出巡圖。漢代傳說中,西王母是昆侖山上掌管不死之藥的女神,銅山區白集漢墓有西王母畫像,圖中西王母盛裝端坐,周圍云氣縈繞。


畫像石習俗興起于西漢,衰亡于魏晉,基本上與漢代歷史相始終。漢代建立了強大的統一帝國,形成積極進取的文化精神。徐州漢畫像石雖屬墓葬藝術,但重在描摹現實,充滿了陽剛之美與樂觀向上之情,正是大一統強盛社會的產物。其中,表現社會場景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這折射了徐土先民執著于現實人生、追求實用功利、實現人生價值的務實文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