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恢弘博大的儒、道、釋文化
兩漢時期開明的地方治理,發達的社會經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漢代徐州地區儒學昌明,宗教活躍,形成了文化高度繁榮的局面。
儒學重鎮 兩漢時期,徐州經學昌明,大師輩出,學派林立,著述眾多,在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輝煌的記錄。
儒學是先秦一大學派,起源于鄒魯地區,自孔子、孟子傳至荀子,歷時300多年。儒家文化的傳播,在泗水流域形成了儒學核心文化圈,徐州就處在這個文化圈之中。公元前201年,朝廷在分封同姓楚王國時,將儒學發祥地的鄒魯(即薛郡)劃入楚國,所以西漢楚王國的儒家人才輩出。
楚元王劉交和楚夷王劉郢客父子都飽受儒家教育,劉交精通詩學,并著《元王詩》。他們在封國內積極倡導儒學。到漢武帝時,朝廷也開始大力推崇儒學。由此,徐州儒學迅速繁榮起來,盛況持續了整個兩漢時期,形成蔚為大觀的地方儒學文化。
兩漢徐州地域儒學繁榮,主要表現在經學人才、學派建樹和政治參與等方面。在目前已知約百名西漢經學博士中,徐籍學者及在徐仕宦者就有叔孫通、申培、韋賢、薛廣德、褚少孫等10余人。在漢代各經學流派中,徐籍和在徐仕宦的學者,可考者達60余人,足見徐地已成為國家經學人才的薈萃之地。從漢廷專設博士的五經十六家學派來看,徐籍學者占三家,即沛人施讎、慶普,下邳人嚴彭祖,再加上長期仕宦執教于楚國的申公,占了十六家的四分之一。徐地學者留下了可觀的經學著述,有劉交《元王詩》、申培《詩說》以及韋賢、衛宏、楊統、劉向等人的著作共20余部,對經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徐土儒士對國家政治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楚國人陸賈提出“武取文治”的思想,促進了治國方針的調整。很多徐籍儒家學者成長為經邦治國的棟梁之材,有些擔任過帝王之師,如下邳嚴彭祖為宣帝太傅、楚國申章昌為長沙王太傅等;有些則擔任丞相等宰輔之臣,如韋賢、韋玄成、陳耽、劉矩、劉愷、范遷等;官至九卿和郡國守相的人更為眾多。到東漢時期,雖文化中心西移,但徐地儒學仍保持發展的勢頭,如彭城的姜肱治學授徒,學生有三千人之眾;彭城還產生了嚴畯、張昭等著名學者。
道家和道教的發祥地 徐地是道家創立和流傳的核心區。道家創始人老子,是春秋時期陳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老子在東周王室做過守藏史,后來隱居在沛地著書立說,撰《道德經》。他立足淮水流域的楚文化,吸收周文化、宋文化和東夷文化的思想基因,創立了道家思想。戰國時道家人物,如莊周、老成子、宋钘、楊朱、列子等,均是徐沛附近地區人士。戰國時期,這里也是傳播南北黃老思潮的文化通道,棲息著荀子、范蠡等與黃老思想有密切聯系的思想家。
道家思潮長期拂蕩在徐沛大地,使這里成為造就具有道家傾向政治家的搖籃。出身于徐沛地區的西漢開國君臣,多帶有道家思想印記,很多都是道家信仰者。劉邦長期受到徐沛文化熏陶,頗有道家氣質。在創業興漢歷程中,他采取的權謀機變和簡易施政方針,處處都有老子之學影響的痕跡。他十分器重道家人物張良,晚年欲更換太子時,因見到道家高士“商山四皓”守護太子劉盈而放棄計劃。呂后行事治國,也表現出明顯的道家傾向。豐人曹參擔任相國時,將道家黃老學說推廣到朝廷,他愛讀道家《關尹子》,死后用該書陪葬。陸賈是一位融合儒道的楚籍謀臣,他奉命撰成《新語》一書,強調“文武并用”,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

早期道教形成于兩漢時期,道教的起源也與徐州有著不解之緣。早期道教最初興起于東方濱海地區,逐漸傳播到國內各地。西漢后期,青徐地區流傳著一種追求太平之世的宗教思潮,齊人甘忠可造作《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將此書獻給朝廷。傳授此書的一位重要人物叫丁世廣,東海郡容丘人(容丘在今邳州境內)。東漢順帝時,又有一部道教經典在徐地問世。傳說高士于吉在曲陽泉水上得到神書《太平清領書》,共170卷,曲陽屬下邳國,位于今沭陽城東。
東漢末,徐地又出了一位著名道教人物張道陵。他是沛國豐縣人,年輕時精心研究道家學說,撰寫《老子想爾注》,為創立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后來他前往蜀地,學道于鶴鳴山中,吸收巴蜀土著宗教,創立了五斗米道。他的兒子張衡、孫子張魯加以繼承和發展,形成了具有全國影響的道教流派。
當時,河北巨鹿人張角依托《太平經》思想,創立了太平道。在傳道十余年間,聚集徒眾數十萬,遍布青、徐、幽、冀等八州之地。張角的黃巾軍主力失敗后,青徐黃巾軍再度起事,規模達30萬眾,作戰所向披靡,可見太平道在徐州一帶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東部佛教傳播中心 佛教傳入中國后,信仰佛教的第一個貴族人物是光武帝之子楚王劉英。公元41年,劉英被封為楚王,都彭城。劉英在楚國長期從事宗教活動,并率先在中國建立佛寺。史書說他“尚浮屠之仁祠”,“浮屠”即佛陀釋迦牟尼,“仁祠”就是供奉釋迦牟尼的寺院。南朝有位大學者叫何承天,他曾說到楚王劉英“修仁寺”。據《水經注》記載,彭城建有阿育王寺,“或言楚王英所造”。這些史料,都反映了彭城作為東部佛教中心的盛況。
東漢桓帝時,下邳國出現了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名僧嚴浮調。當時,安息國人安世高和安玄來到洛陽傳教,嚴浮調與安玄合作,共同翻譯佛經。嚴浮調還寫了《沙彌十慧章句》,宣傳小乘佛教基本教義和修行方法,這是歷史上第一部漢僧撰寫的佛教著作。東漢末年,下邳相笮融督管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的漕運。他信仰佛教,便利用漕糧財力,在彭城到廣陵之間,興建了一些大型佛寺,并免除信徒的徭役,還舉辦浴佛節法會,形成徐地佛教流傳的一個高潮階段。
近年在邳州過滿山漢畫像石墓中,曾出土帶有佛教色彩的“兩圓雕力士像門柱”,發現有蓮花紋飾。在連云港市郊區的孔望山上,存有東漢佛教摩崖石刻。可見,在東漢中后期,以彭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東部佛教文化傳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