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奴史料匯編(上下冊)
- 林幹
- 1004字
- 2020-08-19 15:22:33
編例和說明
本編(上)輯錄正史、別史、文集、漢簡及金石中有關匈奴之資料,其斷限上起戰(zhàn)國,下迄三國。魏晉以后,另見下編。
本編輯錄范圍,凡漢文典籍中有“匈奴”字樣,及雖無“匈奴”字樣而其內容為記載匈奴事跡者,概予收錄。“胡”字之意指匈奴者,亦同。但下列記載,如于史實無所增益者,雖有“匈奴”或“胡”等字樣,亦不予收錄:
(一)以天文、五行、災異、咎征之變比附匈奴活動;
(二)表彰封建道德(如烈女、貞婦之類);
(三)史臣論、贊,則酌情選錄。
本編編排方法:以正史為主,以本紀為綱;重出者舍棄,溢出者保留;訛誤者校正,歧異者注明。舍棄部分注明“參見某書某卷某頁”字樣,用備考查。
本編計分三部分:
(一)《匈奴及匈奴人物傳記》;
(二)《散見資料系年錄》;
(三)《雜錄》。
《散見資料系年錄》以公元為主,輔以各朝帝王年號及匈奴年代,以資對照。同年資料,按月編排,但事類相同者酌予集中。年代不能確定者,酌系于相當年代之末。其不能或不宜系年者,則編入《雜錄》。
所標年月,如正史無可考者,則據《資治通鑒》。
所收資料,酌分段落,并加標點符號。
文內括號中之字句,均為編者所加,方括號用以補充正文,圓括號用以注釋。例如:其明年(漢高帝七年),[周勃]以將軍從高帝(劉邦)擊韓王信于代。
本編所收資料,以各史之正文為主;后人注釋,除《史記》三家注、《漢書》顏注、《后漢書》李賢注及《三國志》裴注照錄外,如王先謙《漢書補注》、《后漢書集解》,盧弼《三國志集解》及其他各書中之注釋和考訂,則酌情選錄。選錄之注釋,以其對于史實有所增益,或糾舉訛誤、辨明歧異,則闡發(fā)文義之微隱者為原則。選錄之注釋,非必全文照錄,間有刪節(jié),或有編者撮要復述之。選錄之注釋及編者之自注,俱冠以“林按”二字,以資識別。
所錄前四史史料,對照中華書局新出的標點本,對個別錯字做了改正;改動之處,不另一一注明。
本編初稿,原于一九五七—一九六一年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期間,在翁獨健先生的指導下,業(yè)已完成。“文化大革命”中,原稿遺失。后來我收集資料,重新編纂,并增添了注釋和考訂,遂成此編。
本編在兩次編纂過程中,承前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前內蒙古語文歷史研究所、內蒙古大學、中華書局及翁獨健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協(xié)助,在此謹表謝意。
本編一九八八年由中華書局分上下兩冊繁體豎排印行。此次納入商務印書館“歐亞備要”叢書,為符合叢書體例,改為簡體橫排。同時也訂正了部分字句,特此說明。
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