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前蘇格拉底的存在論哲學家
存在論是除自然哲學之外前蘇格拉底哲學的另一傳統。自然哲學以自然的主題開始,啟動了希臘哲學運思的方式。存在論則開啟了希臘哲學理性主義的另一種類型。如果說希臘自然哲學是從自然迂回到自然賴以存在的前提(即所謂的本原),那么存在論哲學家則以存在為前提,探究自然的基礎。存在既不是自然萬物,也不是自然萬物的要素。存在論哲學家認為自然萬物不是始于自然,不過是從自然的可描述性呈現自然。如果自然不能夠呈現,也就意味著自然并不存在。當我們說自然“存在”時,自然已經不再是“它自身”,因為此刻的“自然”是呈現為語言中的“自然”。語言的“自然”是對“自然”的描述,也就已經呈現成為“存在”。也就是說,只有某個事物能夠被呈現時,它才存在。自然的存在就是它的呈現,就是對它的表達式。如果某事物不能夠被表達,也就是說如果某事物不能夠被言說,那它就不能被感知到和思想到,不能感知和思想的不可能存在?;蛟S有人會反駁說,人們不是經常在談論不存在的事物嗎?例如許多小說人物,如孫悟空就不存在,然而“孫悟空”并非完全不“存在”?!皩O悟空”的“猴子屬性”是“存在”的,他的許多屬“人性”的東西例如思考、“功夫”和情感也都存在。雖然與“孫悟空”完全相同的人物和動物不存在,然而他的屬性卻“存在”。如果沒有那些“存在的”屬性,“孫悟空就不可能存在”。完全的“非存在”不可言說,甚至都不能夠使用“非存在”的語詞,因為一“說”,它就存在了。可見萬事萬物并非基本,自然要素也不基本,“存在”才最基本和始初。
可見,存在論哲學的思考方式相當不同,它是一種不同于自然哲學的思考方式。愛利亞學派是存在論哲學的代表,或許還有愛菲索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愛菲索的赫拉克利特名顯后世,從尼采到馬克思都對他贊譽有加,歷代學者也對他特別眷顧。他出身愛菲索的貴族,卻離群索居于狩獵女神阿耳忒彌的神廟;他厭惡與政治家為伍,遂與孩子游戲并深悟生命的哲理。他在希臘哲學家中如此特別,對其所思所想的研究也甚少定見。如果我們不把赫拉克利特所謂的“火”的本原思想看得過重,即不把它看作自然哲學的模式,那么我們會發現一個更有意思的赫拉克利特,一個作為存在論思想家的赫拉克利特,雖然自稱為存在論哲學的愛利亞學派針對赫拉克利特提出許多批評。把赫拉克利特稱為存在論哲學家當然有爭議,嚴格說唯有愛利亞學派才是存在論哲學家。從游吟詩人塞諾芬尼到巴門尼德再到公元前五世紀的芝諾和麥梭里,愛利亞學派對存在的深入討論成為柏拉圖和西方思想最重要的主題。
顯然,赫拉克利特和愛利亞學派都不是自然哲學家。他們使用各自的術語表達他們的哲學觀點,對哲學的理解也不同于自然哲學家,后者把哲學理解為知識的科學,赫拉克利特和愛利亞學派則認為哲學是智慧的學問,不是關于某個事物或者宇宙的知識。赫拉克利特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否則它已經使赫西阿德、畢泰戈拉以及塞諾芬尼和赫卡泰智慧了?!薄爸腔壑辉谟谝患?,就是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敝腔壅J識那駕馭一切的一,思想在理解那一切的一時才接近智慧。思想并不只是思考,更不等同于思慮。人們通常所謂的思想,其實是思考這個語詞的誤用。而所謂的思考,是與某個事物或者某個具體問題緊密相連,與經驗活動休戚相關。存在論哲學則提出了另一種看法,即存在一種思想,它是對思考的直接把握,而不是對思考的具體對象的把握;它最終所要獲得的也是思考本身,以思考本身為目的,而不是以思考對象為目的。例如當一個人思考求知的目的是求職時,他就不是以讀書本身為目的。如果求知本身是目的,它是指讀書及其思考帶來的樂趣,充分享受讀書就是讀書的目的,求知的目的不在求知之外,不在求知之外的其他功利考慮,實用性對象不是求知這個活動本身所包含的。
存在論哲學由此以為哲學探求存在。緊隨這個觀點,柏拉圖指出哲學始于疑惑,而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求知始于驚奇,消除無知。人們求知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消除無知。存在論哲學強調人們可能透過自我的探索發現自己擁有消除無知的能力,其他動物則不可能有這種能力。希臘人為此驚奇不已。求知既來自人們被無知包圍下的發現的驚奇感,也因為人們因著求知所導致的驚奇得以發現其自身的存在。人們發現透過求知安享其自身的確定性,找到自身的存在,感知自身的真實。這樣的求知是為求知而求知,是為知識而知識。在人們獲得某種知識時,卻發現他們超出了自身,發現了那種現實和現象限制之外的自由力量,人們在超出無知的限制后發現知識締造自由。
存在論哲學開始了這種有別于自然哲學的知識探索。它不以自然的探索為問題的起點,也不以自然知識的探索為問題的終點。他們的問題來自知識本身。他們發現有關存在的知識并非從自然的歸納和探索中展開,有關存在的問題意識最初也不是來自自然的奧秘。存在有其自身的奧秘,它是其他知識奧秘的基礎。所謂的知識都是關于其存在的知識,而不可能是與其自身存在無關的知識。存在的知識不是始于經驗,卻是經驗得以成立的基礎。存在論的哲學思想成為柏拉圖之后兩千年西方思想的根基,以至于現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西方思想的命運就維系于存在的研究。
一 赫拉克利特: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活動在公元前五世紀,常被稱為愛菲索的晦澀哲人。他對現代哲學影響深遠,遠過于他對古代希臘哲學的影響。黑格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那里發現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完美的古典形式,尼采和海德格爾則在他那里找到古典思想家的生存論探索。然而希臘思想家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希臘化時期的伊壁鳩魯和懷疑派以及中世紀早期的思想家卻很少把赫拉克利特看作是處在希臘哲學劇場的中心人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可以說赫拉克利特是現代精神的先知,卻很少為希臘哲學家所理解,這也可能是他被稱為晦澀的哲人的原因。他的獨特性除了表現為以一種隱喻的方式說話外,還表現在他的哲學問題意識或者說他有關人的精神意識的洞見,這些都與希臘思想家相差甚遠。古希臘哲學家注意到赫拉克利特強調運動和變化,把流變視為正面的價值。這確實是反希臘之道而為,因為希臘哲學注重靜止和形式。巴門尼德也從這個方面批評赫拉克利特。從對赫拉克利特的批評中,巴門尼德把存在的觀念作為哲學的責任。巴門尼德可能沒有意識到赫拉克利特正是從他的對立面開通存在的道路,即從生存經驗的敞開把握與人們真實情緒(體現為流變的河流)相關的存在。赫拉克利特所推崇的通往存在的思想路徑為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爾所理解,這使得赫拉克利特成了某種現代精神的古代神諭,“女巫用狂言誕語的嘴說出了一些嚴肅的、質樸無華的話語,她的聲音響徹千古。因為神通過她來說話”。

希臘哲學的研究者會困惑于描述赫拉克利特哲學的角度,因為這是一個難題。盡管赫拉克利特哲學可以透過幾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進行表達。邏各斯、對立統一、流變、火和循環的時間觀念等頻頻出現,然而內蘊于其中的觀念脈絡到底是什么,又表現了怎樣的哲學旨趣?從某個角度來說,赫拉克利特哲學涌動著精神的戰栗,為古代希臘哲學所僅見,因為希臘哲學無論是自然哲學還是以后的雅典哲學都以靜止為智慧的特性,哲學智慧是要企近靜謐的特質,赫拉克利特卻在表達一種動感的、不息的精神力量,他稱之為邏各斯或者大道。“這道雖然萬古長存,可是人們在聽到它之前,以及剛剛聽到它的時候,卻對它理解不了。一切都遵循著這個道,然而人們試圖像我告訴他們的那樣,對某些言語和行為按本性一一加以分析,說出它們與道的關系時,卻立刻顯得毫無經驗。另外還有些人則完全不知道自己醒時所做的事情,就像忘了夢中所做的事情一樣?!比藗兯坪跏煜ご蟮?,但在用經驗把握大道時卻發現他們又是如此陌生,用海德格爾的話說既在場又不在。那大道或者說邏各斯就是話語,而話語乃是聆聽的藝術。赫拉克利特把哲學的智慧視為一種聆聽之道,人們似乎聽到了卻又在理解之外,與那主宰我們生活的原理格格不入。正因為如此,大道與那些以為聽到的人之間的關系是“在場如不在”。邏各斯或者大道將它自己隱藏起來,而人們對神圣的東西大都不能理解,“因為我們不相信它”。
赫拉克利特把其他希臘哲學家以為自明的智慧揭示為一種吊詭的存在。希臘哲學家們深信知識是通往存在的道路,自然哲學家如此,巴門尼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些存在論哲學家也是如此。赫拉克利特卻認為存在并非能夠為博學的人所把握,他批評荷馬和赫西俄德,說他們其實不能夠真正理解大道,批評人們即使聽到了卻并不理解。大道并不為知識所能夠把握,這就超出了希臘哲學的常規或者說基本信念,“最智慧的人同神相比,無論在智慧、美麗或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以此而論,赫拉克利特豈不是“不可知論者”,居然得出人們不能知道大道的結論。絕非如此!赫拉克利特認為許多人不懂真理,是因為他們不能夠正確思想。真理是養育一切法律的神圣源頭,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那么人們憑什么可以說出真理?就是憑著思想,而思想并非是思考。我們所謂的思考,常包含經驗的對象,或者說思考常以經驗為內容,這樣的話,人們的思想或者思考也會被所思考的對象限制,例如一個物理學家思考事物時,他就被所思考的事物如低速宏觀運動的物體所限制。如果按照低速宏觀運動的物體運動理解運動,那么就不能夠準確描述高速運動。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卻不受約束于任何思考的具體對象,因為思想在他而言就是承認“一切是一”的智慧。思想并不是如希臘哲學家所以為的靜止不變,“道為靈魂所固有,是增長著的。”
既然一般的以及科學的(例如數學的)方式不能把握赫拉克利特所說的智慧或者大道,那么哲學的運思就是一種特殊的面向存在的思。這種面向存在的思的方法論不是荷馬的傳唱諸神和英雄的敘事方式,也不是數學或者其他自然科學描述經驗對象的方法論。哲學之思在赫拉克利特而言乃是辯證地運思,因為辯證地思想不把事物單純地思考為某個方面,而使得事物本身或者其所是(存在)呈現出來。辯證法使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歷經時間而呈現出來的諸面向,它把事物放在時間的河流中呈現,把事物呈現為時間中的事物,呈現為該事物的系列?!叭藗儾荒軆纱翁みM同一條河流,它散又聚、合又分”;“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永遠不斷地更新”。但是事物在時間中的流變又能夠守住它自身的所是,這就是在時間河流中那恒常的一,那經歷了時間并在時間的表象中反復地呈現其為一的,在事物諸種呈現中即始終以其自身為其呈現的實在的,正是時間河流中所有事物的表象的恒常原理,“壓榨器里的直紋和曲紋是同一條路”,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辯證法正是這種運思的智慧,它把事物把握為它在時間中的諸種呈現,把握為事物系列,又在它自身所表達的諸種系列中看見那始終支配著它自身的所是即存在。辯證法是通往存在的道路,是將存在揭示為時間河流中的表象的諸形象,是一種使得事物的連續性呈現成為事物本身的表達。
赫拉克利特的哲學有一種客觀性的表達形式,其哲學內涵卻又始于對客觀性的主觀呈現。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仍然是一種理性的哲學,“愛智慧的人必須熟悉很多很多東西”。在這一點上,它迥然區別于尼采和海德格爾所評論的生存論沖動。赫拉克利特始終認為邏各斯是呈現思想的唯一力量,只不過他在邏各斯里面看到的是事物呈現自身的激情,以及這種激情與生成、正義、斗爭、死亡之間嚴格關聯的特性。哲學的任務在于把握事物的呈現。赫拉克利特也意識到尋求客觀知識的哲學喪失了哲學的命運感,“一個人怎能躲過那永遠不滅的東西呢?”哲學面向客觀知識的時候也必須面向存在,存在是知識的界限,也是知識的根源?!霸趫A周上,終點就是起點?!边@樣,哲學的呈現始于知識卻止于命運,而知識需要以存在為命運,唯其如此,才能得到有關其自身的界定,這是秩序的辯證含義,也是哲學應該把握的。赫拉克利特以理性的精神卻將理性置于一個本身具有終末論結局的思想背景中。
二 巴門尼德:存在
巴門尼德是南意大利愛利亞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可以追溯至塞諾芬尼,一位吟游詩人。塞諾芬尼批評當時的神話和民間宗教,后者認為神具有人的情感和屬性。塞諾芬尼則嘲笑說以此而論,假若馬、牛和獅子也有手的話,它們畫出的神一定像馬、牛和獅子。他們有關神的看法都是瀆神的,事實上,神既不是人的樣子,也不是其他任何事物的樣子。神是一個整體,他作為整體在看和聽,靜止不動,用心靈感知事物。神的本體是球形的,是思想和心靈的總體,是不朽的存在。巴門尼德的許多思想也都采用這樣的表述。大概因為如此,雖然塞諾芬尼和巴門尼德沒有直接的師承關系,亞里士多德還是認為他們存在思想的傳承。亞里士多德認為巴門尼德是從塞諾芬尼的這些批評中,得到他的基本思想即“存在”以外沒有“非存在”。當然巴門尼德更為深刻,他以嚴格的論證闡釋了存在的主題,存在自此成為西方思想史的中心。巴門尼德的追隨者愛利亞的芝諾和麥里梭從不同方面提出論證,證明巴門尼德存在論的正確性。芝諾提出反對多和反對運動的論證(二分法、阿基琉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和運動場),麥里梭則更細致地討論了存在的永恒性、無形體性和無限性。

赫拉克利特是愛利亞學派的論敵,他應該比塞諾芬尼年輕卻比巴門尼德年長(或者同時代)。他們論戰的核心是“存在”是靜止抑或運動。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流變不息,愛利亞學派則認為存在靜止不動。赫拉克利特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哲學應該以存在為研究對象,然而他的哲學充滿了存在意識。巴門尼德是明確提出哲學以存在為研究對象的第一位哲學家,此前的塞諾芬尼則仍然以散文的方式敘說神是不變的球體,還沒有提出存在的觀念。巴門尼德的存在觀念,如同泰勒斯所謂的本原學說,為希臘思想乃至于西方思想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存在的觀念并不與本原等同,從本原的觀念中也引導不出存在的原理。這意味著巴門尼德在自然哲學之外明確地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對象,正是巴門尼德的存在之思使得哲學獲得了更清晰嚴謹的規范。
這個現在普遍稱為存在的希臘文eimi,其實是系詞“是”。現在有不少國內學者認為應該譯為“是”。本書還是沿用傳統的譯法,采用“存在”的翻譯。巴門尼德說人們的認識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這是遵循真理的路徑;第二種是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存在必然存在,走這條路的人什么都不會學到;第三條是認為存在者和不存在者同一又不同一,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向,他們的心中不知所措,被搖擺不定的念頭支配。巴門尼德顯然認為赫拉克利特是第三條道路的代表者,認為不分是非的群氓才會持這樣的觀念。不存在者存在根本不可能,他告誡人們要遠離這條研究的路徑。
然而什么是巴門尼德所謂的存在,或者說什么是他所謂的存在的真正含義呢?這仍然涉及對存在的翻譯。如果把eimi譯為“是”,巴門尼德的思想可能就比較容易理解,雖然在語句上顯得“荒謬”。巴門尼德說只剩下一條研究途徑,就是“存在者存在”,換個說法就是只存在一條路徑即“研究‘是’”,而我們不可能研究“不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沒有獨立的詞根,因為它以“是”為詞根?!安皇恰被蛘哒f“非存在”以“是”(存在)為詞根,意味著研究“不是”依然以“是”為前提,也就是說要研究“不是”,還是得先研究“是”。這就可以理解巴門尼德所說的不存在者(不是者)存在根本不可能,因為純粹的“不是者”應該與“是”(存在)沒有關系。然而在談論任何事物時,這些或者這個事物都已經“是”這個事物了,即它或者它們已經有它們的“所是”了,如果這個事物根本就沒有它的“所是”,那我們根本無法談論。我們談論事物正是從它的“是”(存在)開始。因此,研究“不是者”(不存在者)根本不可能。
巴門尼德為哲學的“一元論”做了強有力的論證。在人類思想史上,出現過幾種論述“本原”的思想模式。與一元論同時出現的是二元論和多元論。多元論強調世界本原于多個源頭,二元論認為世界有兩大源頭。二元論對一元論的挑戰最大。二元論的著名代表是以后的摩尼教和諾斯底教,它們認為世界有兩大本原,分別是善的存在者和惡的存在者。善的存在者是人類世界善的原因,惡的存在者是人類世界惡的原因,人類世界是善惡兩個存在者爭奪的場所,因此人類世界有善有惡,有福有苦。巴門尼德的一元論則堅持認為世界本原于“存在”(是),并為此提供了強大的邏輯論證。首先,沒有人可以言說“不是”的存在者,人的言說都與“是”相關,因為凡言說就意味著有所規定。從邏輯的角度說凡有所規定,就是指出了這個事物的“是”,因為“規定性”就是“是”。而如同巴門尼德所說,任何言說的人或者尋求規定性的人,就不會有人追求對自身的“不公正”,因為對自身“不公正”會導致自身的“是”的否定。沒有人會否定自身的“是”,因為一旦否定自身的“是”,就導致自身的“死亡”,實際上“死亡”也是一種“是”,一種與“生”相對的“是”,是“生”的“不是”。人如果自身都不想做到與“生”相對,那就更不可能去談論那絕對的“不是”。絕對的“不是”意味著不呈現為言說,也就是說“無法呈現”。因此“不是”不存在,任何人們所以為的“不是”都相對于“是”,“不是”(非存在)是以“是”(存在)為前提的,“不公正”以“公正”為前提,“惡”以“善”為前提。
既然并不存在所謂的“不是”(非存在),那么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談論的“不是”(非存在)又是什么?巴門尼德以為人們所謂的非存在(不是)乃是相對的“不是”,是分有了“是”的“不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不是”。這個相對意義上的“不是”也就是巴門尼德所批評的第二條道路即意見之路?!耙庖姟边@個語詞與“現象”相關,因為希臘文的意見doxa指外顯的形象,意見就其辭源來說是以外顯的形象為表達的內容。而現象只是一個事物的“所是”的呈現,這種呈現具有時間性,用芝諾的論證說會表現為運動的假象,由此,意見所獲得的并不是事物的“所是”或者“真是”。即使如此,巴門尼德說,還是要研究意見,“意見盡管不真,你還是要加以體驗,因為必須通過徹底的全面鉆研,才能對假象作出判斷?!毖芯恳庖?,是為了區分現象中所呈現出的“是”與“是”本身之間的關聯。一方面,透過意見表達的現象的“是”只是“是”的表象,是“是”的某種形式,甚至可能是“是”的假象,而不是“是本身”;另一方面,這種意見的“是”又依賴于“是”本身。透過鉆研這兩者的關系,可以使我們的心靈注視“是”,離開“不是”(非存在),從而行進在思想的道路,“要用你的心靈注視那遙遠的東西,一如近在目前。”思想是真正能把握“存在”的力量,它注視“存在”,如同人的感知覺呈現那些現象,把現象呈現為意見。因此“思想”與“存在”同一,唯有思想才能把握事物的“真是”,也唯有“思想”才能夠引導人們離開幻覺之路,離開“非是”的道路,享受神明的福祉。
巴門尼德清楚地呈現了希臘哲學即將要展開的理智主義的輪廓。他認為思想是唯一能夠真正把握“存在”的道路,人們必須徹底解除由感覺而來的對“真是”的遮蔽,方能夠展示物體世界和人的世界的真實性。思想之路也是真理之路,因為求“是”也就是求“真”。思想透過求“真”,而達到對事物之“所是”的探求。哲學的責任在于規避意見所引導的生活道路,規避感覺所引導的生活歧途,完全遵循理性指引而生活。在這方面,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是共通的。生活和生命行進在理性所駕馭的共同原理之中,理性造成共同體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