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書 教 中

《書》無定體,故易失其傳,亦惟《書》無定體,故托之者眾。周末文勝,官禮失其職守,而百家之學,多爭托于三皇五帝之書矣。藝植托于神農,兵法醫經托于黃帝,好事之徒,傳為《三墳》之逸書而《五典》之別傳矣。不知書固出于依托,旨亦不盡無所師承。官禮政舉而人存,世氏師傳之掌故耳。惟三、五之留遺,多存于《周官》之職守,則外史所掌之書,必其籍之別具,亦如六典各存其副之制也。《左氏》之所謂《三墳》、《五典》,或其概而名之,或又別為一說,未可知也;必欲確指如何為三皇之墳,如何為五帝之典,則鑿矣。《逸周書》1七十一篇,多官禮之別記與《春秋》之外篇,殆治《尚書》者雜取以備經書之旁證耳。劉、班2以謂孔子所論百篇之余,則似逸篇初與典、謨、訓、誥同為一書,而孔子為之刪彼存此耳。毋論其書文氣不類,醇駁互見,即如《職方》3、《時訓》4諸解,明用經記之文;《太子晉解》5,明取春秋時事,其為外篇別記,不待繁言而決矣。而其中實有典言寶訓,識為先王誓、誥之遺者,亦未必非百篇之逸旨,而不可遽為刪略之余也。夫子曰:“信而好古。”先王典、誥,衰周猶有存者,而夫子刪之,豈得為好古哉!惟《書》無定體,故《春秋》、官禮之別記外篇,皆得從而附合之,亦可明《書》教之流別矣。

《書》無定體,故附之者雜。后人妄擬《書》以定體,故守之也拘。古人無空言,安有記言之專書哉?漢儒誤信《玉藻》6記文,而以《尚書》為記言之專書焉。于是后人削趾以適屨,轉取事文之合者,削其事而輯錄其文,以為《尚書》之續焉,若孔氏《漢魏尚書》7、王氏《續書》8之類,皆是也。無其實而但貌古人之形似,譬如畫餅餌之不可以充饑,況《尚書》本不止于記言,則孔衍、王通之所擬,并古人之形似而不得矣。劉知幾9嘗患史策記事之中,忽間長篇文筆,欲取君上詔誥,臣工奏章,別為一類,編次紀傳史中,略如書志之各為篇目,是劉亦知《尚書》折而入《春秋》矣。然事言必分為二,則有事言相貫、質與文宣之際,如別自為篇,則不便省覽;如仍然合載,則為例不純。是以劉氏雖有是說,后人訖莫之行也。至如論事章疏,本同口奏,辨難書牘,不異面論,次于紀傳之中,事言無所分析,后史恪遵成法可也。乃若揚、馬10之辭賦,原非政言;嚴、徐11之上書,亦同獻頌;鄒陽、枚乘12之縱橫,杜欽、谷永13之附會,本無關于典要;馬、班取表國華,削之則文采滅如,存之則紀傳猥濫,斯亦無怪劉君之欲議更張也。

杜氏《通典》14,為卷二百,而《禮典》乃八門之一,已占百卷。蓋其書本官禮之遺,宜其于禮事加詳也。然敘典章制度,不異諸史之文,而禮文疑似,或事變參差,博士經生,折中詳議,或取裁而徑行,或中格而未用,入于正文,則繁復難勝,削而去之,則事理未備;杜氏并為采輯其文,附著禮門之后,凡二十余卷,可謂窮天地之際,而通古今之變者矣。史遷之書,蓋于《秦紀》15之后,存錄秦史原文,惜其義例未廣,后人亦不復踵行。斯并記言記事之窮,別有變通之法,后之君子,所宜參取者也。

濫觴流為江河,事始簡而終巨也。東京以還,文勝篇富,史臣不能概見于紀傳,則匯次為《文苑》之篇。文人行業無多,但著官階貫系,略如《文選》人名之注,試榜履歷之書,本為麗藻篇名,轉覺風華消索,則知一代文章之盛,史文不可得而盡也。蕭統《文選》16以還,為之者眾。今之尤表表者,姚氏之《唐文粹》17,呂氏之《宋文鑒》18,蘇氏之《元文類》19,并欲包括全代,與史相輔,此則轉有似乎言事分書,其實諸選乃是春華,正史其秋實爾。史與《文選》,各有言與事,故僅可分華與實,不可分言與事。

四部既分,集林大暢。文人當誥,則內制外制之集自為編矣。宰相論思,言官白簡,卿曹各言職事,閫外料敵善謀,陸贄20奏議之篇,蘇軾21進呈之策,又各著于集矣。萃合則有《名臣經濟》22,策府議林,連編累牘,可勝數乎!大抵前人著錄,不外別集總集二條,蓋以一人文字觀也。其實應隸史部,追源當系《尚書》。但訓、誥乃《尚書》之一端,不得如漢人之直以記言之史目《尚書》耳。名臣章奏,隸于《尚書》,以擬訓、誥,人所易知。撰輯章奏之人,宜知訓、誥之記言,必敘其事以備所言之本末,故《尚書》無一空言,有言必措諸事也。后之輯章奏者,但取議論曉暢,情辭慨切,以為章奏之佳也,不備其事之始末,雖有佳章,將何所用!文人尚華之習見,不可語于經史也。班氏董、賈二傳23,則以《春秋》之學為《尚書》也。即《尚書》折入《春秋》之證也。其敘賈、董生平行事,無意求詳,前后寂寥數言,不過為政事諸疏、天人三策備始末爾。賈、董未必無事可敘,班氏重在疏策,不妨略去一切,但錄其言,前后略綴數語,備本末耳;不似后人作傳,必盡生平,斤斤求備。噫!觀史裁者必知此意,而始可與言《尚書》、《春秋》之學各有其至當,不似后世類鈔征事,但知方圓求備而已也。



1 《逸周書》:亦稱《周書》,是古代歷史文獻匯編。古人認為是儒家整理《尚書·周書》時的逸篇,故稱《逸周書》。其實是幾篇周代文獻,加上戰國時期各學派撰寫的和漢代及晉以后從古文獻中補綴的幾篇,才構成現今所見之《逸周書》。《漢書·藝文志》載《周書》七十一篇,但到唐時只存四十五篇。

2 劉、班:指劉向和班固。劉向(前77—前6),西漢著名學者,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二十歲任諫大夫。元帝時任散騎宗正給事中。因彈劾外戚宦官專權,遭排擠打擊,曾兩次入獄,罷官數年。成帝即位,復被起用,官至中壘校尉。博及群書,兼善繪畫。撰有《說苑》、《新序》,分類編纂先秦至漢朝史事。還撰有《列女傳》。奉命整理國家藏書,并撰成《別錄》、《七略》(與子劉歆共同完成),為我國目錄學之祖。另有詞賦三十三篇。

3 《職方》:為《逸周書》第六十二篇,稱《職方解》,實與《周禮·夏官·職方氏》相類,故《史通·六家》云:“至若《職方》之言,與《周官》無異。”言職方氏之掌,兼及九州地理與九服之制。

4 《時訓》:為《逸周書》第五十二篇,稱《時訓解》,實與《禮記·月令》相類,故《史通·六家》云:“《時訓》之說,比《月令》多同。”記述每年夏歷十二個月的時令及相關事物。

5 《太子晉解》:為《逸周書》第六十四篇。晉平公先后使叔譽、師曠入周見太子晉,全文記師曠與太子晉問答。

6 《玉藻》:《禮記》篇名。記天子諸侯衣服、飲食、居住之制,兼記禮節容貌稱謂。《禮記》中于古代名物制度,此篇為最詳。

7 孔氏《漢魏尚書》:孔衍(268—320),東晉學者,字舒元,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二世孫。年十二,能通《詩》、《書》。晉元帝引為安東將軍,專掌記室。后補中書郎,領太子中庶子。因受排擠,出為廣陵郡守。以博覽著稱,撰述百余萬言,并撰有《漢尚書》、《后漢尚書》、《魏尚書》。《史通·六家》載:“晉廣陵相魯國孔衍,以為國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備列。乃刪漢、魏諸史,取其美辭典言,足為龜鏡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漢尚書》、《后漢尚書》、《漢魏尚書》,凡為二十六卷”。《新唐書·藝文志》的“雜史類”皆著錄。

8 王氏《續書》:指王通《續尚書》。《新唐書·文藝上·王勃傳》:“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門人甚眾。嘗起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后亡其序,有錄無書者十篇,勃補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9 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蘇銅山)人,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史學評論家。代表作《史通》,對我國古代史書體裁、歷史學家和各類史書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評論。該書與章學誠《文史通義》稱為我國歷史上史學理論的“雙璧”。他還參與編修《三教珠英》、《姓族系錄》、《則天實錄》、《中宗實錄》、《高宗實錄》等。并撰有《劉氏家史》和《劉氏譜考》等書。

10 揚、馬:指揚雄、司馬相如。揚雄的賦在《漢書》本傳中有《甘泉》、《河東》、《長楊》、《羽獵》等。司馬相如(前179—前117),西漢文學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原名犬子,因慕藺相如而更名。善辭賦,在臨邛(今四川邛崍)都亭,遇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私奔成都。《漢書》本傳載有《上林賦》、《子虛賦》、《大人賦》、《哀二世》等賦,以前二首尤為著名。

11 嚴、徐:指嚴安、徐樂二人。嚴安,西漢臨菑(今山東臨淄北)人,原姓莊,后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嚴。漢武帝初為丞相史。元光中,上書陳擊匈奴之非利,武帝有相見恨晚之嘆,拜為郎中。終官騎馬令。徐樂,西漢燕無終(今河北薊縣)人。漢武帝時,曾上疏言世務,諷勸君主安民,辯知閎達,溢于文辭,官拜郎中。

12 鄒陽、枚乘:鄒陽,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北)人。著名文學家。漢景帝時,仕于吳,以文學著名于世。吳王濞欲謀反,他上書規勸,吳王不聽。乃離吳赴梁,為梁孝王客。曾遭梁臣羊勝等讒言,下獄。于獄中上書梁王以自辯,孝王乃釋之而用為上客。《漢書·藝文志》著錄其文七篇,入縱橫家,今多散佚,尚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梁王書》保存在《漢書》本傳之中。枚乘(?—約前140),西漢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南)人,字叔,著名辭賦家。初為吳國郎中。吳王濞欲謀反,他上書諫止,吳王不聽。乃離吳至梁,被孝王命為郎中,后辭官還鄉。景帝三年(前154),吳楚七國舉兵,他又上書諫吳王,吳王仍不聽。七國之亂平后,由是知名當時。景帝召拜弘農都尉。因不樂為郡吏,以病辭官。復游梁,與著名辭賦家鄒陽等交游,同為梁孝王賓客。孝王客皆善屬賦,而他的賦號為最上。孝王死,回歸淮陰。武帝為太子時早聞其名,即位后,以安車蒲輪征召。因年老,死于途中。《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枚乘賦》九篇。

13 杜欽、谷永:杜欽,西漢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西南)人,字子夏,杜延年次子。少好經學,家富而一目盲,故士人稱他為“盲杜子夏”。他喜戴小冠,高寬僅二寸,由是京城又稱他為“小冠杜子夏”。成帝時為大將軍王鳳薦為大將軍武庫令。后因侄子與皇太后妹司馬君力私通,懼而自免居家。又受征詣大將軍幕府,國家政謀,王鳳常與他計之。還稱舉賢士韋安士、王駿,解救馮野王、王尊、胡常。是時善政,多出于他謀劃。又見王鳳權重,勸其功成身退。以壽終。谷永(?—前8),西漢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人,原名并,改名永,字子云。少為長安小吏,博學經書,御史大夫繁延壽聞其名,舉為太常丞。成帝時,依附大將軍王鳳,得擢為光祿大夫。后出為長安太守。歷任涼州刺史、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給事中。時成帝近幸小臣,喜微服外游,他曾以天變而切諫之。元延元年(前12)出任北地太守,后得王根所薦,征入為大司農,以病免,旋卒。其于經學,頗為泛達,尤精于《天官》、《京氏易》,善言災異。前后封奏四十余事,今存文二十余篇,多為奏議對策。

14 杜氏《通典》:杜佑(735—812),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字君卿。以蔭補濟南郡參軍、剡縣丞。后入朝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轉為撫州刺史等。楊炎為相,任他為工部、金部二郎中,并充任水陸轉運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糴等使。盧杞當政時,出為蘇州刺史。貞元三年(787),征為尚書左丞,旋又任陜州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積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岐國公。先后歷事玄、肅、代、德、順、憲六朝,堪稱為“出入將相”,“以功名始終”。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由盛變衰時期,面對帝國危機,如何挽救,這就是杜佑寫作《通典》的目的,想從對歷代典章制度研究中尋求“富國安民之策”。全書共二百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歷時三十六年完成。

15 《秦紀》:秦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從書名看,可知為編年體。《史記·秦始皇本紀》后錄襄公以下立年及葬處,《索隱》云:“此已下重序列秦之先君立年及葬處,皆當據《秦紀》為說,與正史小有不同,今取異說重列于后。”

16 蕭統《文選》:蕭統(501—531),南朝梁時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字德施,著名文學家。梁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亦稱昭明太子。生前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學之士編集《文選》三十卷,亦稱《昭明文選》。此書將經、史、子和文學區別開來,排除在文學之外,史書中惟“綜輯辭采”、“錯比文華”的論贊,方可入選。書中楚辭、漢賦和六朝駢文占相當比重,詩歌多選對偶嚴謹的作品。可視為各家代表作之總集。古代曾為士人必修之課本。唐李善注本較為有名。

17 姚氏之《唐文粹》:姚鉉(968—1020),宋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字寶之。官至兩浙路轉運使。善文辭,藏書富。大中祥符四年(1011),采唐代詩文一百卷,分門類編纂為《文粹》,今稱《唐文粹》。此人崇尚韓、柳古文,去取謹嚴,為蕭統《文選》后又一總集。

18 呂氏之《宋文鑒》:呂祖謙(1137—1181),南宋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字伯恭。其祖呂好問封東萊郡侯,學者因稱祖謙為東萊先生。官至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提倡經世致用之學,為金華學派創始人,并開浙東學派之先聲。奉命編纂《皇朝文鑒》(今稱《宋文鑒》)一百五十卷,分六十一門類。《直齋書錄解題》引朱熹對該書評論曰:“此書編次篇篇有意,每卷卷首必取一大文字作壓卷,如賦則取《五鳳樓》之類,其所載奏議,皆系一時政治大節,祖宗二百年規模,與后來中變之意,盡在其間,非《選》、《粹》比也。”

19 蘇氏之《元文類》:蘇天爵(1294—1352),元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字伯修。出身國子學生,曾三任史官,官至翰林待制。他以私人之力,費時約二十年,于元順帝元統二年(1334)完成此書。全書七十卷,所錄詩文八百余篇,起自元初,迄于延祐,按文體分為四十三類,故名《文類》。原名《國朝文類》,《四庫全書》本改稱今名。編選時注意選錄“有系于政治,有補于世教”,或“足以輔翼史氏”的作品。故全書收錄詔制、奏議、碑傳行狀多達二百三十余篇,為研究元代史事的重要資料。它與《唐文粹》、《宋文鑒》形成“鼎立而三”。

20 陸贄(754—805):唐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字敬輿。政論家。唐德宗初年,任翰林學士,參與機謀。建中四年(783),朱叛亂時,隨德宗奔奉天(今陜西乾縣),時朝廷文件詔令,均由他起草。所代擬德宗罪己詔,河北叛卒聞之無不感泣。德宗還京,轉中書舍人。貞元八年(792)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相期間,指陳弊政,廢除兩稅法外一切苛斂。并建議積谷邊境,改進防務等。后被裴延齡構陷,罷相,貶為忠州別駕。順宗即位,欲詔還,詔未至而卒。《陸宣公奏議》一書今還流傳。

21 蘇軾(1037—1101):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治平間,入判登聞鼓院,詔試得直史館。歷判官告院、開封府推官。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因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二年(1079)因作詩諷刺新法,下御史獄,責授黃州團練副使。后先后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兵部、禮部尚書兼端明、翰林侍讀兩學士。歷州郡多有惠政。學識淵博,與歐陽修一起參加詩文革新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揮灑暢達;其詩清新雄放,善用夸張比喻;其詞豪氣四溢,開豪放先聲;書法長于行、楷,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著作甚豐,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東坡書傳》等。

22 《名臣經濟》:《名臣經濟錄》,明黃訓編,五十三卷,輯錄洪武至嘉靖九朝名臣經世之言。黃訓,歙縣人,嘉靖八年(1529)進士,官至副都御史。該書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五,《史部·詔令奏議類》收入。

23 董、賈二傳:指《漢書》中《董仲舒傳》和《賈誼傳》。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今文經學派創始人,儒家公羊學派大師,廣川(今河北棗強東北)人。漢武帝時以賢良對策,大為武帝所賞識。在策文中提出一套“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將儒家思想神學化,并創立“三綱五常”的倫理體系。《漢書·董仲舒傳》中全錄其《賢良對策》三篇,亦稱《天人三策》。賈誼(前200—前168),雒陽(今河南洛陽)人。西漢政論家。十八歲即通百家之書,以文才名于郡中。二十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后升太中大夫。主張更改禮制,并親自起草儀禮之法奏上。文帝欲以為公卿,遭周勃、灌嬰等大臣反對,誣以專權亂事,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多次上書,力倡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勸農立本。政論文有《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等。《漢書·賈誼傳》全錄其《陳政事疏》,亦稱《治安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 涿鹿县| 宝坻区| 读书| 尉氏县| 九寨沟县| 万荣县| 望江县| 来宾市| 阜城县| 上栗县| 来安县| 平原县| 铁岭市| 英超| 清水河县| 呼玛县| 土默特左旗| 通城县| 遂平县| 抚远县| 建德市| 安国市| 乌恰县| 紫阳县| 新田县| 曲周县| 九寨沟县| 永泰县| 新闻| 深州市| 尉氏县| 临潭县| 怀宁县| 玛沁县| 连云港市| 建始县| 廉江市| 嘉黎县| 镶黄旗|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