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易 教 中

孔仲達1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先儒之釋《易》義,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得其說而進推之,《易》為王者改制之巨典,事與治歷明時相表里,其義昭然若揭矣。許叔重2釋“易”文曰:“蜥易,守宮;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鄭氏3注:“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朱子4以謂《易》有交易變易之義。是皆因文生解,各就一端而言,非當日所以命《易》之旨也。三《易》之名,雖始于《周官》,而《連山》、《歸藏》可并名《易》。《易》不可附《連山》、《歸藏》而稱為三連三歸者,誠以《易》之為義,實該羲、農以來不相沿襲之法數也。易之初見于文字,則《帝典》5之“平在朔易”也。孔《傳》6謂“歲改易,而周人即取以名揲卦之書”,則王者改制更新之大義,顯而可知矣。《大傳》曰:“生生之謂易。”韓康伯7謂“陰陽轉易,以成化生”,此即朱子交易變易之義所由出也。三《易》之文雖不傳,今觀《周官》太卜有其法,《左氏》8記占有其辭,則《連山》、《歸藏》皆有交易變易之義,是羲、農以來,《易》之名雖未立,而《易》之意已行乎其中矣。上古淳質,文字無多,固有具其實而未著其名者。后人因以定其名,則徹前后而皆以是為主義焉,一若其名之向著者,此亦其一端也。

欽明之為敬也,允塞之為誠也,歷象之為歷也,歷象之歷,作推步解,非歷書之名。皆先具其實而后著之名也。《易··象》曰:“澤中有火,君子以治歷明時。”其《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9、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歷自黃帝以來,代為更變,而夫子乃為取象于澤火,且以天地改時,湯、武革命為《革》之卦義,則《易》之隨時廢興,道豈有異乎!《易》始羲、農而備于成周,歷始黃帝而遞變于后世,上古詳天道,而中古以下詳人事之大端也。然卦氣之說,雖創(chuàng)于漢儒,而卦序卦位,則已具函其終始。則疑大撓未造甲子以前,羲、農即以卦畫為歷象,所謂天人合于一也。《大傳》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黃帝未作干支之前所創(chuàng)造也。觀于羲和10分命,則象法文宜,其道無所不備,皆用以為授人時也。是知上古圣人,開天創(chuàng)制,立法以治天下,作《易》之與造歷,同出一源,未可強分孰先孰后。故《易》曰:“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書》曰:“平秩敬授,作訛成易。”皆一理也。夫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學《易》者,所以學周禮也。韓宣子見《易·象》、《春秋》,以為周禮在魯。夫子學《易》而志《春秋》,所謂學周禮也。

夫子語顏淵11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是斟酌百王,損益四代,為萬世之圭臬也。歷象遞變,而夫子獨取于夏時;筮占不同,而夫子獨取于《周易》;此三代以后,至今循行而不廢者也。然三代以后,歷顯而《易》微,歷存于官守,而《易》流于師傳,故儒者敢于擬《易》,而不敢造歷也。歷之薄蝕盈虧,有象可驗,而《易》之吉兇悔吝,無跡可拘,是以歷官不能穿鑿于私智,而《易》師各自為說,不勝紛紛也。故學《易》者,不可以不知天。觀此益知《太玄》、《元包》、《潛虛》之屬,乃是萬無可作之理,其故總緣不知為王制也。



1 孔仲達(574—648):名穎達,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唐朝著名學者,為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精通經學,尤明《左傳》、《尚書》、《易》、《毛詩》、《禮記》,兼善歷法,奉命與顏師古等撰《五經正義》,是書融合南北經學家見解,成為經學注疏定本,考試用書經學的準則。

2 許叔重(30—124):名慎,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人,是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少博學經籍,曾從賈逵受古學,馬融常推敬之。時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美譽。著有《五經異義》、《淮南鴻烈解詁》、《說文解字》等書。

3 鄭氏:指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人,是東漢著名經學家。博通群經,聚眾講學。曾遍注群經,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成為漢代經學集大成者,世稱“鄭學”。平生著述達百萬余字,所注以《毛詩箋》、《三禮注》影響最大,又作《六藝論》、《駁五經異義》。

4 朱子:指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在今江西)人,僑寓建陽(在今福建)。生平以講學著書為職業(yè),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貢獻。在哲學思想上,將二程學說發(fā)展為完整的理學體系,為理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被視為理學正宗,對后世影響極大。著有《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太極圖解說》、《周易本義》、《通書解說》等。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語類》等。

5 《帝典》:指《尚書》中的《堯典》。

6 孔《傳》:指孔安國為《古文尚書》所作之傳。孔安國字子國,魯(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十二世孫。西漢經學家。相傳漢武帝時,魯共王擴宅,壞孔子舊宅壁,發(fā)現壁中藏有《尚書》、《論語》、《孝經》等用先秦文字寫成的古文經書。當時無人懂得,遂由他整理,并奉詔作《書傳》,定《尚書》為五十八篇。又作《古文孝經傳》、《論語訓解》。古文經書遂得以流傳。今存《尚書孔氏傳》乃后人偽托,故一般稱為“偽傳”。

7 韓康伯:名伯,東晉學者。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人。殷浩之外甥,少家貧,長而留心文藝,通玄理。官至吏部尚書、領軍將軍。作《辯謙》。今傳《周易注》,是他與王弼合撰。《直齋書錄解題》云:“魏尚書郎山陽王弼輔嗣注上、下《經》,撰《略例》。晉太常潁川韓康伯注《系辭》、《說》、《序》、《雜卦》。”

8 《左氏》:指《左氏春秋》,亦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為左丘明作,不可信。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四《春秋闕疑之書》中指出:“左氏之書,成之者非一人,錄之者非一世。”《左傳》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因為《春秋》雖早,但太簡單。

9 湯:商朝開國國君。卜辭作“唐”,子姓,名履,天乙、太乙,滅夏后又稱“武湯”、“成湯”、“殷湯”。契之后裔。原為商部落首領,后得伊尹之輔佐,經過十一戰(zhàn)而滅夏。在位期間,重視生產,安撫民心,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鞏固了統(tǒng)治。

10 羲和:羲與和是同族兩氏,分別為重與黎的后代,相傳重黎氏世掌天地之官,故堯使其后代中的賢能者繼續(xù)擔任此職務。

11 顏淵(前521—前490):春秋時魯國人。字子淵,亦作顏淵,孔子門人。以好學而深得孔子喜愛,重德行,恪守“仁”。雖簞食瓢飲,貧居陋巷而不改其樂。以賢為孔子所稱道。年三十二卒。引文出自《論語·述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州市| 威宁| 梧州市| 灵山县| 教育| 林甸县| 茶陵县| 威信县| 论坛| 防城港市| 高安市| 绥芬河市| 高唐县| 鹤壁市| 罗山县| 广汉市| 江油市| 濮阳市| 新邵县| 南雄市| 夏津县| 金秀| 河津市| 江达县| 高唐县| 岳阳市| 安平县| 武功县| 衡南县| 临夏县| 冕宁县| 清流县| 天气| 浏阳市| 拉萨市| 荆州市| 大宁县| 县级市| 什邡市| 深州市|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