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經 解 中

事有實據而理無定形,故夫子之述六經,皆取先王典章,未嘗離事而著理。后儒以圣師言行為世法,則亦命其書為經,此事理之當然也。然而以意尊之,則可以意僭之矣。蓋自官師之分也,官有政,賤者必不敢強干之,以有據也;師有教,不肖者輒敢紛紛以自命,以無據也。孟子時以楊、墨為異端矣,楊氏無書,墨翟之書初不名經,雖有《經》篇《經說》,未名全書為經。而莊子乃云“苦獲、鄧陵1之屬,皆誦《墨經》2”,則其徒自相崇奉而稱經矣。東漢秦景之使天竺,《四十二章》皆不名經。佛經皆中國翻譯,竺書無經字。其后華言譯受,附會稱經,則亦文飾之辭矣。《老子》二篇,劉、班著錄初不稱經,《隋志》乃依阮《錄》3稱《老子經》,意者阮《錄》出于梁世,梁武崇尚異教,則佛老皆列經科,其所仿也。而加以《道德真經》,與《莊子》之加以《南華真經》,《列子》4之加以《沖虛真經》,則開元之玄教設科,附飾文致,又其后而益甚者也。韓退之5曰:“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則名教既殊,又何妨于經其所經,非吾所謂經乎!若夫國家制度,本為經制。李悝《法經》6,后世律令之所權輿;唐人以律設科,明祖頒示《大誥》7,師儒講習,以為功令,是即《易》取經綸之意,國家訓典,臣民尊奉為經,義不背于古也。

孟子曰:“行仁政必自經界始。”地界言經,取經紀之意也。是以地理之書,多以經名。《漢志》有《山海經》8,《隋志》乃有《水經》9,后代州郡地理多稱圖經10,義皆本于經界,書亦自存掌故,不與著述同科,其于六藝之文固無嫌也。至于術數諸家,均出圣門制作。周公經理垂典,皆守人官物曲而不失其傳。及其官司失守而道散品亡,則有習其說者,相與講貫而授受,亦猶孔門傳習之出于不得已也。然而口耳之學,不能歷久而不差,則著于竹帛以授之其人,說詳《詩教》上篇。亦其理也。是以至戰國而羲、農、黃帝之書,一時雜出焉。其書皆稱古圣,如天文之《甘石星經》11,方技之《靈》、《素》、《難》經12,其類實繁,則猶匠祭魯般13,兵祭蚩尤14,不必著書者之果為圣人,而習是術者奉為依歸,則亦不得不尊以為經言者也。又如《漢志》以后,雜出春秋戰國時書,若師曠《禽經》15、伯樂《相馬》16之經,其類亦繁,不過好事之徒因其人而附合,或略知其法者托古人以鳴高,亦猶儒者之傳梅氏《尚書》17與子夏之《詩大序》也。他若陸氏《茶經》18,張氏《棋經》19,酒則有《甘露經》20,貨則有《相貝經》21,是乃以文為諧戲,本無當于著錄之指。譬猶毛穎之可以為傳22,蟹之可以為志23,琴之可以為史24,荔枝牡丹之可以為譜25耳。此皆若有若無,不足議也。蓋即數者論之,異教之經,如六國之各王其國,不知周天子也。而《春秋》名分,人具知之,彼亦不能竊而據也。制度之經,時王之法,一道同風,不必皆以經名,而禮時為大,既為當代臣民,固當率由而不越;即服膺六藝,亦出遵王制之一端也。術藝之經,則各有其徒相與守之,固無虞其越畔也。至諧戲而亦以經名,此趙佗26之所謂“妄竊帝號,聊以自娛”,不妨諧戲置之。六經之道,如日中天,豈以是為病哉!



1 苦獲、鄧陵:都是先秦南方墨子信徒,生平事跡不詳。

2 《墨經》:《墨子》一書中有《經》和《經說》兩篇,當時墨子之徒稱《墨經》恐即指此內容。而《墨子》一書,自《漢書·藝文志》至《諸子集成》均稱《墨子》。梁啟超作《墨經校釋》,高亨吸收各家對《墨經》校釋,成《墨經校詮》,則是對全部內容之總稱。

3 阮《錄》:指阮孝緒《七錄》。

4 《列子》:周列御寇(亦作圄寇)作,原書早亡,今傳八篇乃魏晉人偽作,劉向《序錄》也屬偽撰。內容多為民間傳說、寓言和神話故事,思想比較復雜,但其中也保存一些先秦思想材料。唐天寶元年(742)詔號該書為《沖虛真經》。北宋景德四年(1007)加封“至德”,號曰《沖虛至德真經》,為道教重要經典之一。《四庫全書》道家類有著錄。同時改《莊子》為《南華真經》、《老子》為《道德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

5 韓退之(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名愈,字退之,因其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因而后人又稱之“韓昌黎”。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貞元進士,幾度作節度使下屬官,后官至監察御史。憲宗朝,隨裴度平吳元濟,官刑部侍郎。因諫勸憲宗迎奉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大力提倡儒學,并以繼承儒家道統自任。堅決反對佛道,反對藩鎮割據。在文學上倡導古文運動,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與柳宗元共同努力,使文風為之一變。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宋代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因此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6 李悝《法經》:李悝(約前455—前395),戰國時魏國大臣。一作李克。子夏弟子。魏文侯時任相。曾“盡地力之教”富國強兵。又創“平糴法”,促使經濟發展。所編《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較完整的法典。

7 《大誥》: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制訂,共十條:一“攬納戶”,二“安保過付”,三“詭寄田糧”,四“民人經該不解物”,五“灑派拋荒田土”,六“倚法為奸”,七“空引偷軍”,八“黥刺在逃”,九“官吏長解賣囚”,十“寰中士夫不為君用”,其罪至抄札。(詳見《明史·刑法志》。)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卷一制書類載:《御制大誥》一卷,《大誥續編》一卷,《大誥三編》一卷。

8 《山海經》:全書十八篇,篇次為《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各一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經者謂經歷,非經典。《漢書·藝文志》著錄僅十三篇,今傳本當是后人整理時所增。成書時代,據近人研究,除《海內經》四篇作于西漢初年,其余皆成于戰國。它最大特點是用神話形式而寫,故被認為是我國最古老的神話著作,歷史地理學家則認為是一部地理書,亦有認為是最古之“巫書”。它對研究古代地理、風俗、神話以及原始社會均有價值。

9 《水經》:成書于三國,作者不詳。三卷。是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共記河流水道一百三十七條。因其記載過于簡單,晉以后為之作注者甚多。其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最為著名。

10 圖經:是早期方志之一種著作形式,與地記同時出現于兩漢,隋唐五代時期成為方志第二階段的主要形式。有人說圖經始見于《隋志》,這是不確當的。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東漢時巴郡太守但望的奏疏中已經提到《巴郡圖經》,這是我們知道最早的圖經。詳見拙著《從敦煌圖經殘卷看隋唐五代圖經發展》,載《文史》2001年第二輯。

11 《甘石星經》:甘指甘德,石指石申,他們都是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分別著有《甘氏經》和《石氏經》,后人將其合在一起,稱《甘石星經》,當然不是他們原著。石申,魏國人。公元前360年前后與甘德共同測定了一百二十顆恒星的位置,自己著有《天文》八卷,早佚。

12 《靈》、《素》、《難》經:指《靈樞》、《素問》、《難經》三部醫書。《難經》,《直齋書錄解題》醫書類著錄:“《難經》二卷。案《文獻通考》作五卷。渤海秦越人撰,濟陽丁德用補注。《漢志》亦但有《扁鵲內、外經》而已。《隋志》始有《難經》,《唐志》遂題云秦越人,皆不可考。德用者,乃嘉祐中人也。序言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楊元操復為之注,覽者難明,故為補之,且間為之圖。八十一難,分為十三篇,而首篇為《診候》,最詳,凡二十四難。蓋脈學自扁鵲始也。”

13 魯般:春秋末著名木匠,即公輸子,名般,一作班,魯國人,故稱魯班。生活年代約為魯定公、魯哀公之際,比孔子稍后。他發明木作工技,長于制造攻城器械,工藝精巧,故被尊為木匠祖師。曾為楚惠王制造登城云梯,欲用以攻宋,墨子親往勸止。

14 蚩尤:傳說中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酋長,一說姜姓,為東方九黎族首領,活動于今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帶,相傳他以金屬制造兵器,《世本》有“蚩尤以金作兵器”記載,因而成為兵器制造始祖。

15 師曠《禽經》:師曠,春秋時晉國樂師,字子野,冀州南和(在今河北)人,歷事晉悼公、晉平公,精于審音調律。相傳作有《陽春》、《白雪》、《玄默》等瑟曲,未聞作《禽經》。唯《直齋書錄解題》方著錄有“師曠《禽經》一卷,稱張華注”。而馬端臨《文獻通考》亦著錄,恐為唐宋間人作而托名師曠。

16 伯樂《相馬》:伯樂,相傳古之善相馬者。春秋時秦穆公之臣,曾薦方九堙為穆公相得千里馬。《相馬經》二卷,《隋書·經籍志》著錄于子部五行類,并注明已佚。

17 梅氏《尚書》:指梅賾所獻假《古文尚書》。漢以后《古文尚書》失傳,到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將偽造之《古文尚書》奏上,騙得當時統治者信任和獎勵。歷代多有學者提出疑問,直至清代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和惠棟《古文尚書考》兩書出,徹底否定梅氏所獻之《古文尚書》的可靠性,指出確系梅氏所偽造。

18 陸氏《茶經》:陸羽(733—804),唐朝著名茶葉專家。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家世不可考。相傳幼時為陸姓僧人收養,遂以陸為姓。作過優人,又作過伶師。上元中隱居苕溪(在今浙江西部),自稱桑苧翁,與女詩人李季蘭、僧皎然友好。拒絕唐政府征詔,以著書自娛。嗜飲茶,著《茶經》三卷,對茶葉之源流、飲法、茶道、茶具等論述甚詳。舊時被尊奉為茶神。

19 張氏《棋經》:據說宋人張凝著《棋經》,《宋史·藝文志》雜藝術類著錄《張學士棋經》一卷。

20 《甘露經》:《說郛》九四有王琎《甘露經》一卷。崔豹《古今注》:“甘露,一名天酒。”故將言酒之經稱《甘露經》。

21 《相貝經》:《新唐書·藝文志》農家類載《相貝經》一卷,未言作者。

22 毛穎之可以為傳:唐代韓愈以毛筆擬人,為之作傳,稱《毛穎傳》。后人便將毛穎作為毛筆之代稱。

23 蟹之可以為志:唐末文學家陸龜蒙著有《蟹志》,載《笠澤叢書》卷四。陸龜蒙(?—約881),字魯望,吳郡(今江蘇蘇州)人,試進士不第,曾任蘇、湖二郡從事。后退隱松江甫里,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與皮日休為好友,互相唱和,同負盛名。有《甫里先生集》。

24 琴之可以為史:北宋學者朱長文著有《琴志》。《直齋書錄解題》音樂類著錄云:“吳郡朱長文伯原撰。唐、虞以來迄于本朝,琴之人與事備矣。”前五卷記載自古以來通琴理者一百五十五人,后一卷論制度之損益及操弄之沿革。朱長文(?—1098),北宋蘇州人,字伯原。未冠,登進士乙科,以足疾未仕。后以蘇軾薦,充本州教授,召為太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樞密院編修。元豐七年(1084)成《吳郡圖經續紀》,又作《琴史》六卷。

25 荔枝牡丹之可以為譜:北宋蔡襄著有《荔枝譜》,北宋歐陽修著有《牡丹譜》。蔡襄(1012—1067),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進士,慶歷三年(1043)知諫院。他贊成“慶歷新政”,任職論事,從不委隨。歷任知制誥、翰林院學士等職。為地方官期間,興水利,辦教育,禁陋俗。善詞章,尤工書法。著有《茶錄》、《荔枝譜》、《蔡忠惠集》。《牡丹譜》,《直齋書錄解題》農家類著錄云:“歐陽修撰。少年為河南從事,目擊洛花之盛,遂為此譜。”

26 趙佗(?—前137):西漢時南越王。“佗”,又作“它”。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始皇時為南海龍川(今廣東龍川西南)縣令。二世時,命行南海郡尉事,故又名“尉佗”,亦作“尉他”。秦朝滅亡,即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王。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劉邦以其平定南越有功,遣陸賈立其為南越王。高后時,又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至文帝時,復遣陸賈出使南越,他乃去帝號稱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邹平县| 毕节市| 南充市| 平昌县| 安西县| 乌兰察布市| 唐海县| 惠州市| 磴口县| 探索| 林甸县| 张家口市| 黄石市| 同德县| 浮山县| 台北市| 双峰县| 广丰县| 兴宁市| 唐海县| 石台县| 新龙县| 莆田市| 龙口市| 古交市| 凤凰县| 双峰县| 黄浦区| 台山市| 通渭县| 龙泉市| 西充县| 桑日县| 阿尔山市| 宁远县| 磴口县| 道孚县| 宜君县| 利津县|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