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的分類
什么是文化類型?簡單地講,文化類型乃是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文化共同體最本質的特征。具體地講,我們應該從以下兩方面理解:第一,文化類型是各種文化形態體系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人類不同群體在歷史上共同參與的結果。人類不同的社會群體,包括民族的、國家的及地區的各種人類共同體,他們依據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參與勞動及社會事務,他們不僅創造了別具特色的物質設備、經濟生活、工藝技術,也創造了特殊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以及宗教、語言、制度等社會文化,這些文化特質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實現功能上的整合,于是構成一種文化形態體系,即文化共同體。……由于歷史上各種因素的長期交互作用,文化形態體系的結構與功能是有很大差異的,于是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第二,文化類型是指各種文化形態體系最有特色、最能顯示一種文化本質屬性的特征,而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總和。這一點則主要表現在不同文化精神及價值體系方面。雖然物質文化特色在文化類型中也是很重要的要素,但社會學家在談論人類的不同文化類型時,則更多地指涉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及其價值取向。例如人們談論印度文化類型的時候,則主要是指它“超脫”的達摩文化精神;人們談論古代日本文化類型的時候,則主要是指它的神道文化精神。每一種文化精神都顯示了它別具一格的特色,并且使一種文化共同體區別于另一種文化共同體,從而構成不同的文化類型。
——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
人類之所以“會有”和“能有”文化,是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人類獨特生理進化和獨特生存方式的產物。這種生存方式主要是直接和外在的表征,就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了理解認識文化是什么,在人類為何“會有”“能有”文化的基礎上,讓我們概略地看一看,到目前為止,我們大體有過什么樣的文化。
人類在從遠古到現代的歷史發展中,適應著從沙漠、平原到山川的不同地理環境。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下,他們創造出性格各異的多種文化類型。
文化類型一詞,是美國學者拉爾夫·林頓于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書中提出的,其最初含義與“文化區”差不多。作為一個關鍵的文化學范疇,它形成于美國學者斯圖爾德1955年寫的《文化變異論》一書中。斯圖爾德認為,文化類型是不同民族適應不同環境而形成的各種文化特質相互整合的核心特征叢。它不是全部文化特質的總和,而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標志著各民族文化之間的本質差異。除斯圖爾德外,德國的斯賓格勒、英國的湯因比也曾使用過文化類型的概念。他們認為,人類統一的歷史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了探索人類文化的發展,有必要確定一個空間范圍內最小的歷史單位作為研究對象,這個最小的歷史單位就是文化類型。斯圖爾德提出,文化類型是用以探索不同民族文化變異的原因,所以文化類型在斯圖爾德那里,首先是一個與時間相聯系的概念。斯賓格勒、湯因比使用文化類型,是用以探索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他們主要是從空間上區分不同的文化類型。無論以什么標準劃分文化類型,這個標準都非任何單一的因素所能解決。事實上,文化類型的劃分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
我們認為,人類文化一旦發生,就會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內演化與延伸。基于縱向的歷史發展和橫向的地理分布兩個向度,我們完全可以對人類文化做出一個基本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