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中國古代對文化的認識

文化一詞,由文與化組成。

先解文。在我國古代,文的本義是各色交錯的紋理,如《易·系辭下》說:“觀鳥獸之文。”“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說:“五色成文而不亂。”后來,文的內涵逐漸擴大,舉凡“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日月照耀,風霆流行,云霞卷舒……山川列峙,江河流布,草木發越”,莫不有其文。在天者曰天之文,在地者曰地之文,自然宇宙的一切皆可以文相稱。其中,文之最為靚麗者,亦最為我們持以自矜者,是人類對其自身所創造的人之文。人之文表現在三個方面:一、以語言文字為主體的各類象征符號。如倉頡所造的漢字、伏羲所畫的八卦。二、人類社會的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如《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其《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三、人的學問才能、文采德行。如《尚書·舜典》:“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再解化。化字源于匕。“匕,變也。從到人。”(《說文》)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倒人為匕,死也”可知,匕初指萬物生死之變。后來,匕被后起的化字代替,此即朱氏所說的“經傳皆以化為之”。關于化,《說文》曰:“教行也。”按《說文》“教,上所施下所效”的解釋,在上施的前提下,下若能效上之所施以行,便是化。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凡變匕,當作匕,教化當作化,許氏之字指也。今變匕字盡作化,化行而匕廢矣。”“化行而匕廢”,意味著匕字原有的生死變化義由化字承擔,化字遂有了萬物生死之化和人類教化兩個義項,而不唯《說文》所言的“化,教行也”之意。關于前一義項,如《莊子·逍遙游》之“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關于后一義項,如《荀子》之“禮義教化”“政令教化”。不過,就文、化組合所形成的意義,主要側重于人類教行之意。

文、化并列使用,見于《易經·賁卦·彖傳》。面對天文、地文、人文,《易經》關注“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透露出中國自古以來的人文情懷。古典文獻中,文化作為一個固定詞匯首次出現于西漢劉向的《說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夫下愚不移,純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此處的文化,實為上引《易經》之“人文”“化成”意義的組合,指以典籍禮樂、知識德行對人進行教化。中國古代的文化一詞,多以此立義。

以下另舉數例,以窺古人對文化的理解與運用。

《文選》載晉束晳《補亡詩》曰:“文化內揖,武功外悠。”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文化彌純,道德彌臻。”

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

《南齊書·本紀第一》:“裁之以武風,綏之以文化。”

《北齊·志第十》:“經緯兩儀文化洽,削平萬域武功成。”“既薦羽旌文化啟,還呈干戚武威揚。”

《舊唐書·列傳第八十七》:“詔曰:‘帝德廣運,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

唐盧照鄰《中和樂九章·總歌第九》:“武化偃兮文化昌,禮樂昭兮股肱良。”

唐程行諶《奉和圣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賦得回字)》:“圣主崇文化,鏘鏘得盛才。”

《元史·列傳第四十一》:“設儒學提舉官,都鎮撫等員,以修文化,興武備。”

《元史·列傳第八十二》:“乃為建學校,求民間俊秀教之,設俎豆,習禮讓,三年文化大興。”

《元史·列傳第九十六》:“其略曰:‘祖宗以武功創業,文化未修。’”

《新元史·列傳第三十五》:“以功授行元帥文化教育事。”

元王逢《錢塘春感》:“文化有余戎事略,銅駝草露不勝情。”

綜上可見,中國古代的“文化”,是與武功、武力相對的概念。它側重在動詞的意義上使用,是對人的品行、心理、觀念的塑造,以期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它指向的多是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秩序,而很少有物質的成分;它“把人帶入雅致之境”,同時又是“文明君子和禮儀之邦的標志”注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南丰县| 海伦市| 大洼县| 日照市| 平昌县| 普兰店市| 阿鲁科尔沁旗| 高雄县| 汪清县| 玉林市| 新民市| 宝清县| 沈丘县| 临沭县| 安仁县| 承德市| 临桂县| 绵阳市| 剑阁县| 武鸣县| 贡山| 奉化市| 杭州市| 阿巴嘎旗| 澳门| 佳木斯市| 开封县| 和平县| 密山市| 荥阳市| 梅河口市| 望谟县| 连州市| 永州市| 巴林右旗| 赞皇县| 临高县| 渝中区| 襄垣县| 尚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