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 言

文化與藝術、佛教藝術與世間所言“藝術”并沒有現成的嚴格意義的界定。但現有的廣義意義上的藝術類的研究論著中,無非包含兩種形式藝術史和藝術哲學。本書既不是藝術表象的演變史,也不是單純的藝術哲學,是包含了這兩者之外,還有其內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實踐行為。 

在中國,儒釋道三家思想共同影響,或是輪替支配著中國的主流文化,在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各種行為文化領域,隨處可見其影響下的蹤跡。對于本書所要論及的隋唐長安佛教藝術,大多數現代與佛教藝術有關的著作,主要著墨在石窟、雕塑、繪畫的論述。實際上,佛教藝術并不是只限于佛教美術,也不是興起在佛教造像之始,這就需要我們對有關的佛教思想、藝術的術語予以重新的審視與界定,才能準確地把握隋唐長安佛教藝術深層次的精髓。

佛教自兩漢傳入后,佛教就以佛像、教義、僧人三種方式進行傳播。其中,以佛像最廣為流傳。早期的寺院和雕刻多為印度西域風格,面相豐盈,肢體肥壯,表現莊嚴。自東晉以來,中國式的佛像才出現雛形。到了南北朝初期,佛像風格漸轉向“秀骨清像”,充滿飄逸高邁的藝術效果時期,佛像漸漸變得雄健飽滿,雍容華麗。在宗教藝術世俗化的過程中,探索現實人的形象,從超凡脫俗走向慈祥關懷。五代兩宋佛像更走向人間化、世俗化,比唐代更為寫實逼真。時期,佛像藝術進一步走近生活,進入了裝飾工藝與民間戲曲之中。

陜西關中在古代曾長期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長安不僅是絲綢之路的地理起點,不僅在相當多的時期里得東傳佛教藝術風氣之先,更是外來宗教藝術與本民族文化融合、產生出新的文化形態并進而輻射全國的文化原點。由于諸多關系這里的佛教文化長時間保持著先進性,這種先進性體現在對外來文化信息的吸收、容納、改造以及將新的文化信息向外傳播上。向外傳播的文化信息增強了適應性和融合性。也就是說,關中隋唐佛教藝術形成、發展得宜于長安文化的大環境,是經過吸收、消化、改造再傳播過程中完成的。

佛教雕刻既是一種藝術創作,也是佛教信仰的一種重要載體,從圖像學的角度來研究佛教信仰與作品的相關聯的信息,是佛教美術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書的研究以長安隋唐佛教造像的圖像為核心,探討這些造像藝術作品中所體現的佛教各派別信仰的具體形態。雖然古代長安城寺院中各類佛教藝術的原貌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模糊或不存,但通過比對佛教寺院遺址、博物館藏品以及長安城邊緣地域的同類、同時期的石窟、造像,古代唐代長安城中佛教寺院的基本狀況仍有跡可尋,諸如圖像構成、宗教派別、藝術的成就,以及可以看出皇室對佛教的態度和民眾的信仰關系等。

長安光宅寺七寶臺石刻,是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再次將這批七寶臺石刻集結起來進行調查研究,試圖理清這些石刻的圖像架構、造像配置及相互間的關系,分析象征佛陀法身的佛塔上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涅槃圖像,并以慈恩寺大雁塔、光宅寺七寶臺配套的石刻圖像為例,確認佛塔圖像產生的原因,揭示唐代法身舍利塔三世的時間、空間圖像體系,進而探討崇拜佛塔與崇拜佛像的動機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對佛陀的懷念與景仰。而佛塔的圖像構成,雖然會受到時代變遷、信仰變化的影響,但對佛塔的境界、精神的訴求則始終沒有變化。

關中隋唐石窟藝術,主要研究隋唐關中地區的石窟藝術,這些石窟大部分位于西出長安的絲綢之路沿線上。按照圖像志研究方法,對石窟圖像進行辨認與記錄,注意類型與樣式,并結合圖像產生的時代背景,分析圖像風格的特征及其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涉及的問題都在具體圖像研究中加以論述,如安塞大佛洞石窟的佛傳、慈善寺石窟的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三組合像龕,以及金川灣的三階教石窟等,對照佛經的描述,探討圖像志的程式等。證實了這些石窟寺圖像不僅在這一時期佛教禮儀中,具有強烈的象征性和暗示性,而且也構造了不同的禮儀空間,成為流傳至今的絢麗多彩的藝術品。

本書中隋唐石刻造像藝術,以藥師、地藏石刻造像為例分析了這些圖像藝術樣式的由來及其源流。書中對佛經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像構成的依據,和民間信仰中對佛教諸神形象的刻畫常常并非完全依據佛經刻畫繪制的異同進行了分析,并對關中隋唐石刻中各類圖像內容、內涵進行了考證。

最后部分是關中隋唐造像碑的詳細調研情況,包括涇陽文廟北周佛道造像碑、鳳翔博物館藏北周天和年四面造像塔、藥王山的佛傳造像碑以及陜西延長的一批唐代窖藏造像碑調查等。

從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而流失海外的中國佛教造像大部分是這一時期的精品。如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代十一面觀音佛像、天龍山唐代菩薩像都是今存盛唐一代佛像藝術中的最佳作品。日本藤井有鄰館所藏的彌勒三尊佛立像,完美而且無比完整,并從本尊到蓮花座都一氣呵成,極為罕見。這些藝術作品的概況作為本書的附錄部分。

佛教的圖像內容是錯綜復雜的,盡管佛經中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作為佛像構成的依據,但在民間信仰中對佛教諸神形象的刻畫常常不是完全依據佛經刻畫繪制,有的是在佛經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再創造,有的是為了適應某種需要而創新,以致我們對許多佛教圖像感到困惑。佛教圖像學就是對佛教圖像進行收集、排比、分析,結合歷史、文化背景,對圖像內容、內涵進行闡釋。

本書采用的是現行流行的圖像學研究方法,對長安隋唐時期各類佛教造像圖像進行辨認與記錄。結合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分析作品風格的特征及其產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并合理地解釋佛教藝術作品與當時社會思潮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宗教藝術作品自身價值的理解。

本書提出了兩點新的思考。其一,把握長安隋唐佛教造像圖像概念,旨在從歷史、藝術史、考古等多學科的多維視角,探討長安隋唐佛教造像的圖像與空間在信仰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地位與作用。圖像不僅在這一時期的佛教禮儀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和暗示性,而且也構造了不同的禮儀空間,成為流傳至今的絢麗多彩的藝術品。其二,前人的研究多是對關中、長安石刻造像進行考古類型、樣式方面的研究,而本書在分析了隋唐時期長安不同佛教造像圖像形式所反映出的信仰和當時皇室、僧團以及信眾的關系,還對隋唐長安佛教造像的不同概念進行了全面性的論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祥县| 黑水县| 如东县| 革吉县| 玉门市| 池州市| 江达县| 尖扎县| 中西区| 仪征市| 金山区| 时尚| 阿鲁科尔沁旗| 屏山县| 固镇县| 枝江市| 修武县| 高州市| 台山市| 山东省| 汉寿县| 剑阁县| 汝城县| 西平县| 鄂尔多斯市| 东方市| 沙洋县| 惠来县| 遂平县| 通辽市| 安岳县| 浮山县| 清新县| 潞城市| 青神县| 汤原县| 绥德县| 三门县| 九寨沟县| 汉沽区|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