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像與儀式:隋唐長安佛教藝術
- 白文
- 1873字
- 2020-08-19 16:41:33
自 序
佛教發源于印度,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新疆地區。然后,經玉門關、河西走廊傳到西漢都城長安。自傳入中國以來,長安作為中國宗教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佛教在長安的發展便伴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日趨興盛。迄至隋唐時代,臻于鼎盛,成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成為世界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觀。除了廣大深遠的影響之外,更是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歷史遺跡。因此,隋唐長安佛教藝術這一宏偉而又罕見的歷史景象,其重要的文化意義不言而喻。
隋唐時期,佛教在長安的興盛繁榮顯然不是偶然的,它既有特殊的地理原因,也是歷史的選擇。而正是地理和歷史兩大因素的機緣結合,造就了隋唐長安佛教的宏偉盛世和佛教藝術的輝煌。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西漢時期佛教就已傳入陜西關中地區。佛教入華,起初信仰者并不多,但隨著東漢末年連綿不斷的戰亂,各族人民陷入無休無止的苦難中,迫切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于是宣揚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佛教,就有了意外的發展機會和廣闊的市場,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
魏晉南北朝時期,周秦漢唐故都和最繁華、最富庶的關中地區淪為了動亂最甚、戰禍最烈、苦難最深的人間地獄。殘破的社會現實,為佛教在關中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極其難得的環境和土壤,加之當時入主關中的少數民族政權均大力提倡佛教,虔誠佞佛,以及由于關中地處中國與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不論是來華傳教的異國佛徒,還是西行取經的中國僧侶,基本上都要途經關中,或者以關中作為其旅行的終點,使關中地區無論在佛教傳播活動的規模上還是在佛教理論水平上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這一時期一大批佛教理論家和組織者活躍在長安,既推動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也使長安逐漸趕上并超越伊洛和敦煌,成為公認的佛教文化中心。
到了隋唐,隨著全國的統一、統治者的大力推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發達,上至帝王皇室,下至官僚士庶,無不以修建寺院、剃度僧尼為榮。一時間,關中各地塔寺廟宇星羅棋布,京師長安處處香煙繚繞。佛教不但是社會普遍信仰的一種宗教,更成為穩定社會的一種精神力量。于是,佛教在中國達到了它的鼎盛,關中長安也由此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佛教文化中心。經過歷代高僧的不懈努力,佛教已經完全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并建立了中國自己的佛學理論,在此基礎上依據自己所崇奉的經典而產生的天臺宗、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八個全國性的佛教宗的發祥地。
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佛教弘傳,必賴僧寶。正是因為無數高僧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佛教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陜西關中是中國歷史上高僧云集的地方。據不完全統計,自佛教傳入至唐,長期居住在長安的高僧有461人,占《高僧傳》所列高僧總數的36%。中國佛教協會編著的《中國佛教》一書所列近百位高僧中,漢傳佛教中主要在關中活動的高僧也占到將近一半。那些震古爍今、彪炳史冊的高僧大德則大多出自關中。而最能代表高僧精神的玄奘也出在關中。
佛教藝術是伴隨佛教信仰活動,服從佛教特有的偶像崇拜和禮儀上的要求,應教化活動或集團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它具有佛教的意義、內容、用途、機能,涉及藝術的建筑、雕塑、繪畫、文學與音樂等藝術作品。在2500年前,其意象和象征意義還未發展成復雜與多樣化的體系時,佛教藝術已經開始發展。佛教藝術發源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之后隨著向亞洲其他地區和世界傳播過程中與其他文化的接觸,佛教藝術也隨之不斷演變。
佛教藝術對中國內地的滲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經歷了一個由稀少到頻繁、由弱到強、時弱時強、時而風靡九州、時而跌落低谷的交錯展開過程。兩千年來,它對傳統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的深層心理結構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陜西關中在古代曾長期是中國政治、宗教、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長安不僅是絲綢之路的地理起點,在相當多的時期里得東傳的佛教藝術風氣之先,更是外來宗教藝術與本民族文化融合、產生出新的文化形態并進而輻射全國的文化原點。歷代重要的佛教事件和人物,幾乎都和陜西有關。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陜西歷代佛教藝術的特點與形成過程知之甚少,而且缺乏實證性的研究,這必須引起藝術學研究人員的重視。因此,研究陜西關中隋唐佛教藝術的歷史,揭示其藝術特征和風格變化的演變過程,就成為一件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課題。
基于此,本書在對佛教傳統文化轉換、詮釋工作的同時,與世俗社會相呼應,對某些佛教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轉換、某些佛教理念進行創新性詮釋,真正有效地對佛教藝術作品給出準確的表述和客觀的評價,以期給予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鑒。佛學文化博大精深,在某些方面難免錯誤疏漏,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是為序。
白 文
2016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