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儒學洗冤錄
  • 白平
  • 3037字
  • 2020-08-19 10:30:50

談“孝”

《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為人處事能孝順父母,敬重兄長,卻好冒犯尊長的人是很少的,不好冒犯尊長卻好發動暴亂或叛亂的人從來沒有過。君子要努力從事于基礎道德的培養,基礎道德建立起來了,系統的思想道德就產生了,孝悌,就是仁的源頭(或者說是基礎)。”有子所講的孝悌為“仁之本”,就是常言的“百善孝為先”的意思。

儒家把“仁”定位為最上位的道德概念,是關于人的一切美德的總和。什么是“仁”?孔子的解釋是“愛人”。“愛人”是“愛護別人”的意思,就是要維護別人的利益。做人的原則是利己還是利人,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既簡單而又永恒的普遍問題。儒家的原則是將利人放在第一位,不因為利己而損害他人的利益。

要做到“愛人”,就得對人有感情。父母對子女的感情具有先天性和無私性,這似乎是動物界的普遍現象。其余的一切人際情感則往往都是由種種利益而決定的,所謂利益,包括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

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父母是他最早的和最大的施益者。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幼年時期養于父母,所以他對父母的感情是深于其他一切人的,所謂“孝”,就是這種感情的體現。父慈子孝是最為自然的人際情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天良”。私利的驅動會扭曲和傷害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直至泯滅其原有的感情,包括父慈子孝這樣的最為穩固和自然的感情。當一個人為了私利而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再愛護的時候,他就算是喪盡天良了,一切道德的約束在他面前都不能再起作用,他就會成為一個極端自私的人。這樣的人當然不可能“愛人”,所以不會是一個“仁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了,他還會愛誰呢?他對別人表現出來的種種“友善”,其實都是在私利驅動下的“誘餌”。

孔子生活的周代還是個宗法制社會,其秩序模式是天子管著諸侯,諸侯管著大夫,大夫管著平民。從天子到大夫,都是世襲繼承的。周代分封諸侯,大部分都是姬姓國家。在一個諸侯國內,其大夫也是以同姓為多數。天子和同姓諸侯與為數不多的異姓諸侯之間又都是世世代代的姻親,天子稱呼同姓諸侯為“伯父”,稱呼異姓諸侯為“伯舅”,大夫之間也是互相聯姻的,如此一來,政治上的統屬關系其實也就是宗族間的尊卑關系和親戚關系,真可謂天下一家。

卑下服從尊長,這是任何社會制度下都通行的管理法則。但是在私利的驅動下,卑下往往會有“犯上”的舉動,甚至會鋌而走險地“作亂”,這就會造成社會的動蕩和災難。這里的“犯上”“作亂”都是貶義的,是任何社會都不容許的破壞現象。為了不使這些現象發生,就要采取種種防范措施,而對每個社會成員進行道德教育,就是從根本上采取的措施之一。所謂道德教育,就是關于“仁”的教育,說白了,也就是一種“克己”和“利人”觀念的教育。犯上作亂是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是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如果人們都有了克己而利人的品德,這種行為就不會發生了。

“孝”是屬于道德范疇的概念,其內容是很豐富的,有子這里的著眼點只是其中的子女對父母“順從”的一個側面。“孝”“悌”是一類型的概念,都強調的是在下位者服從在上位者。在當時的宗法制社會里,兒子服從父親,弟弟服從兄長,往往就是下級服從上級。推而廣之,就會形成一個個小家族內部的安定統一,然后小宗又逐級地服從大宗,就會形成整個社會的安定局面,犯上作亂的因素就會從根本上被消除。《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仁”是關于人的一切美德的總和,它是由許多下位的內容組成的。“君子”是“仁”的承擔者、體現者、執行者、推廣者。所謂“君子百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孝悌”雖然只是“仁”的下位概念,但它在儒家的心目中卻是“百行”中最為重要的一行,它像是種子,可以衍生出其他的美德,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最終長成“仁”這棵大樹。所以有子才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為什么“孝弟”會被確定為“仁”的源頭,說它會長成“仁”這棵大樹,這是由古人對“孝”的內容規定所決定的。

“孝”在古人眼里分為許多不同的層級,《鹽鐵論·孝養》:“故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即便是錦衣玉食,那也是屬于“養體”范疇的最低層級的“孝”。努力使父母心情愉悅,這是在層級上高于“養體”的“養色”。滿足父母的愿望,成賢成圣,光宗耀祖,萬代揚名,這才是最高層級的“孝”。《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看來今人對“孝”的內容的理解并不像古人那樣豐富,人們往往只是將古人所說的“養體”“養色”視為“孝”的內容,不大注意“養志”的問題。

要想追求最高層級的“孝”,做到“養志”,就得實現“立身行道”,就得實現“揚名于后世”,這就必須成為圣賢,為社會立德、立功、立言。一切屬于“仁”的美德都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一切違背“仁”的表現都是父母所不愿看到的,有“孝”的追求,就得“養”父母的這些“志”,當兒子的就得最終成為一個百行齊備的君子。如此看來,說“孝”是“仁”的根源,說“本立而道生”,確實是有其道理的。《后漢書·延篤傳》:“……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終于彌蔓,枝葉扶疏,榮華紛縟。末雖繁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本根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延篤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孟武伯問怎樣做就算是孝了,孔子說:‘讓父母親只擔心子女的疾病。’”孝的精神是盡量使父母滿意,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子女的各種表現要出色。行為能力差、思想品行差的子女,不但不能使父母滿意,還會使父母為他們的事情處處擔憂,甚至每天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就算這樣的子女有時也能使父母得到好的供養,也很聽話,卻一點也不能讓父母省心,甚至還會招來滅門之禍,連累父母和家族。出色的子女行為能力強,思想品行好,能夠很好地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使父母滿意,父母對他們事事都能放心,相信他們能夠做好,不會擔心他們因為做錯事而招來不幸。父母唯一會擔心的就是怕他們生病,因為疾病是無法預知的,也和他們的品行無關。要想做到使父母只擔心子女是否會生病,其他的一概放心,就要求子女能自強自立,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色,使父母為自己而自豪、欣慰,這就算是最高層級的孝了。

如此看來,“孝”的品行能夠形成對每個社會成員積極上進的激勵,只要能積極上進,自然就會行為百善而無惡,成為社會的一個良好分子。這樣一來,不但對自己有益,對家庭有益,對社會也有益,所以“孝”被定位為人的最為重要的美德,是“仁之本”。這一道理在現代社會也同樣是適用的,關鍵是人們要注意到這一理念對“養志”的要求。

在今天,儒家的各種理念都有人提出批判,即使是對于“孝”,也往往受到質疑。彭富春是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全國人大代表,要在人大會上“對我國目前國學教育虛火過旺的現象提出看法”,有報道說:“(彭富春認為,國學)其次是‘反民主’,現在推崇的國學是以儒學為主,而儒學主要講究的是孝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孝道治天下。孝道是很好的,但不能破壞正義,不能違背現代社會的法治原則。”這說明有些人對儒家“孝”的理念的認識還是有些偏頗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丹县| 黔东| 无锡市| 永吉县| 长泰县| 禄劝| 类乌齐县| 麻阳| 雷州市| 佛山市| 天门市| 颍上县| 乌兰县| 南安市| 隆昌县| 韶山市| 开化县| 和顺县| 镇平县| 肥西县| 彝良县| 天津市| 应城市| 当涂县| 琼海市| 梅州市| 米易县| 乌什县| 达拉特旗| 夏邑县| 凤冈县| 泽库县| 石泉县| 志丹县| 林周县| 根河市| 公主岭市| 于都县| 昌江| 安多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