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倫堡審判:對德國法西斯的法律清算
- 何勤華 朱淑麗 馬賀
- 2111字
- 2020-08-19 14:39:27
二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公眾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軍事勝利,針對德國人在戰爭中的野蠻暴行,他們不僅要求懲罰德國戰爭罪犯,而且要求懲罰那些被認為有罪的制訂犯罪計劃和發布犯罪命令的國家領導人,他們呼吁:絞死德皇,絞死司令官,絞死政治家,這些人發動了戰爭,他們罪有應得。
然而,在凡爾賽試圖制定國際和平協議,并希望經由國際聯盟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國際政府的政治家們,卻理性地認識到,與其容許公眾實行報復,毋寧訴諸正當的法律程序和國際裁決。法、英、美、意等戰勝國經過多方妥協最終達成《凡爾賽條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調查委員會,54草擬計劃指控德國領導人犯了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這個委員會試圖再加入一條罪名,即引發戰爭罪。然而,對于引發戰爭是否為國際法上一項實際的罪行,委員們意見不一。他們拿不定是否有證據來確定德國人的獨有責任,還擔心徹底地調查也可能使勝利者也受到牽連。于是,他們放棄了這個念頭。
委員會的重重顧慮,卻沒有讓政治家們裹足不前,他們不愿糾纏法律的精致細密和歷史性問題,只是撿起法律委員會拋棄的計劃,自信地把德國戰爭罪行寫進《凡爾賽條約》,在該條約第227款,他們指控德皇威廉“嚴重侵犯了國際道義和條約的尊嚴”。55
法律專家和政治家經過反復討論,決定建立一個特別法庭,由來自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的法官組成,審判德皇。另外,《凡爾賽條約》第228條要求進行一系列軍事審判,處置那些涉嫌違反戰爭法和戰爭習慣的德國領導人。56
然而,這些計劃在實踐中最終破滅。首先無法強制德皇威廉出席法庭。德國發生革命后,德皇逃到荷蘭。荷蘭拒絕按照國際要求交出威廉,認為這是欺凌弱小之舉,并且是對國家主權的侵犯。更嚴重的是,協約國試圖在軍事法庭上審判其他德國人幾乎導致和平協議的破裂。1920年,德國政府提出一份900多人的名單,包括皇儲、高級文職官員,尤其是軍事領導人,然而卻拒絕把他們交付審判。德國政府利用國內輿論,煽動民眾抵制協約國的審判計劃,終于迫使協約國作出妥協,勸德國政府自己成立法庭,審判列入黑名單的人。
這些審判最終于1922年末在萊比錫舉行,并以徹底的失敗告終:難以找到被告和證人,也無法強制他們到庭;被控的901人中,有888人被宣布無罪或被草率地駁回;剩余者被處以滑稽可笑的輕罰。后來,當在押的囚犯受到放任從監獄中逃跑時,監獄官還得到公眾的祝賀。
盡管萊比錫審判夭折,但這一時期國際社會所作的努力表達了人們懲治嚴重危害人類和平與安全犯罪的強烈愿望。第一次世界大戰至少給人們解決戰爭罪行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它發展了一種觀念,即領導人應該為其導致罪行的政策受到懲罰。法律專家們區分了兩類違法行為,清晰界定了針對軍事人員的戰爭罪行以及針對平民的戰爭罪行;他們甚至考慮到了戰爭本身就是一項罪行。政治家們意識到,有必要進行國際合作以確定何謂罪行、何謂罪犯;有人提議成立國際法庭審判首要戰犯,而不要讓其遭受報復的侵害。但是這種新思維的結果卻是苦澀的:1918年的法律,關于戰爭本身是否為犯罪的規定,極為模糊,并且存在很大爭議;國際合作盡管已經開始,但收效甚微——國際社會根本不可能強迫一個國家審判自己的領導;尋找更好的辦法以處理戰爭罪行問題,卻遭遇到法律和政治的暗礁;通過《凡爾賽條約》的懲罰條款和國際聯盟的成立來制止侵略的希望最終破滅。
1918年后,雖然無法引入國際制裁來保證國際規則的強制力,但這并沒有熄滅人們確立國際法則的愿望。歷史上的失敗,現存體制的缺乏,沒有阻止前進的步伐,法律專家和政治家從來沒有放棄理論和實踐上的努力。1939年戰爭的重新爆發,更加激發和推動了他們的探索。
二戰期間的每一個盟國都強烈要求懲罰戰爭罪犯,它們都對罪犯正式提出控告。戰爭期間,盟國軍事當局還成立自己國家的軍事法庭來審判戰犯。比如,從1942年起,蘇聯的一個特別狀態委員會著手調查俄羅斯境內的德國戰犯,1943年在哈爾科夫審判和處決了三名德國軍官。顯然,一旦戰爭結束,必定會進行更多的審判,必定會處決更多的犯下戰爭暴行的個人。
然而,人們比一戰時更堅定了這樣一個認識:納粹領導人組成了犯罪政權,暴行的實施只不過是其周密計劃的犯罪政策的構成部分,而最應該為此負責并應受到最嚴厲懲罰的,正是納粹領導人自己。對于一戰,人們也許還不確定是誰引發了戰爭;但這一次,盟國確信不疑地認為是納粹分子策劃了它,而后在沒有發出最后通牒57、無視條約和保證的情況下,進攻歐洲的每一個國家。一戰時,人們尚不確定德國總參謀部和政府是否縱容了戰爭罪行;但在二戰時,人們確信,這些罪行的整個性質只能解釋為是出于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它在性質和數量上,絕非犯罪的個人和組織的野蠻行為所能比擬。另外,在德國境內,以及在被占領的歐洲地區,納粹曾經實施過違反人道的罪行,這些罪行前所未有,也只能是納粹主義政策所致。
二戰期間,隨著人們對這些罪行的深入認識,以及大眾憤怒情緒的上升,盟國政府發出懲罰威脅,一方面表達對殘暴行徑的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希望借此制止納粹分子未來的罪行。然而,口頭的宣言卻遲遲沒有落實到行動,幾年中,盟國政府的決心猶豫不定,思想遲緩、混亂,行為變化多端。
總之,從決定實施懲罰,到成立一個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戰爭罪犯,其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