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節慶與地方認同:源于廣州的多案例比較研究
- 劉博 朱竑
- 1022字
- 2020-08-19 14:37:45
第四節 研究創新與不足
一、 研究創新
研究視角上,本文從新文化地理學視角探討了城市民俗節慶地方認同的建構過程,是節事與新文化地理研究的有益交叉,彌補了以往節事研究較多關注節事活動的經濟和社會影響,而較少深入探討文化過程的缺憾。同時,深入探討了不同行動者如何運用其所擁有的文化表征權力參與地方認同建構的過程,是從政治地理學視角探討文化、權力與地方認同建構的有益嘗試。
理論對話上,本文采用比較研究方法,對比分析了城市傳統民俗節慶·新創民俗節慶與復興民俗節慶在地方認同建構過程中存在的差異,研究發現地方性認知是地方認同建構差異的主要原因,這是對新文化地理學地方性與地方認同理論的新發展。
在中國多元一體的傳統文化背景下,傳統民俗跨地方傳播在消解一種地方性的同時,也使得另一種地方性得以重建。而一地地方性常常是多尺度地方性的綜合體現。就此意義而言,本文是基于中國文化背景對全球化與地方性沖突理論的新探索。
二、 研究不足
本文盡管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筆者深知,這仍是一個有待繼續努力的研究。從新文化地理視角來關注城市民俗節慶中地方認同的建構問題,并選擇迎春花市、廣府廟會和龍舟節三個案例做深入研究,并不能反映廣府民俗節慶的全貌。今后可拓展至廣府地區其他民俗節慶活動,以便全面理解全球化時空背景下、多元歷史文化現實的城市地方認同的建構。事實上,廣府地區除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民族傳統節慶外,民間誕會也非常興盛:農歷正月的生菜會,二月的土地誕、波羅誕,三月三北帝誕,四月金花誕,五月龍母誕,六月魯班先師誕,七月白云誕,八月日娘誕,十月下元誕等,各具特色。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引入的西方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萬圣節、感恩節、平安夜、圣誕節等全球尺度的節慶活動也非常受歡迎,特別是年青一代。這為今后探討全球化時空背景下、多元歷史文化現實的城市地方認同建構提供了研究機會。因廣府廟會是新創節慶,其未來走向如何尚不明確,故所得出的部分結論尚需時間檢驗,但這恰好也為今后繼續展開歷時性研究提供了寶貴素材。盡管本文嘗試分析城市民俗節慶中的權力關系,但是由于不同行動者并未采取激烈的行動抵抗實踐,因此本文僅僅基于話語對這一過程中的權力關系和象征性抵抗過程進行了分析,并未對權力本身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和探討。此外,今后研究亦可進一步討論全球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沖擊了工具性的地方依賴、生活習慣性的地方依戀抑或是社會資本積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