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正義
- (英)赫伯特·斯賓塞
- 706字
- 2020-08-19 14:36:59
第 十 一 節
現在只需要指明的是這些原則的優先順序以及各自的范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法則貫穿于整個動物王國,它為那些能從結構上最好地適應自身生存環境的個體帶來了繁榮。這一法則的倫理學向度表現在“任何個體都應當接受源自其自然本性的利益和不幸”這一原則當中。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法則是適用于所有生物的第一法則;除了較為高級的獨居動物因撫育后代所需要的自我服從以外,這一法則毫無條件地適用于獨居動物。(15)
在群居動物中,因為它們有較大程度的合作,是在時間和效力序列上均居第二的法則在發揮作用。根據該第二法則,個體根據其自然本性去獲取利益和避免不幸的那些行為應當受制于如下需要——不干涉到其他協作個體的類似行為。在通常情況下,這一法則的實質面向,僅僅是群居得以繼續的條件;就群居是一種福利的動物而言,它就變成了一種必要的法則。然而,顯而易見,這一第二法則僅僅是第一法則在群居生活條件下所采取形式的一種具體化;因為,通過聲稱在每一個體那里,行為和結果之間的交互作用必須以特定的方式受到限制,這事實上是重申這些交互作用必須在其他個體——也即所有個體間維持。
第三法則起源更晚,范圍也更窄。根據第三法則,在通過一類物種某些成員的偶然犧牲來換取整個物種之繁榮的情況下,會形成對此種犧牲的認可,并且隨之會引起對“任何個體都應承受源自其自然本性的利益和不幸”這一法則的限制。
最后,我們應當看到,雖然第一法則絕對適用于所有動物,第二法則絕對適用于群居動物;可是,第三法則卻只是相對適用于存在敵人的情形——在與敵人的斗爭中,整個物種通過犧牲少數成員獲得的利益大于它們所失去的利益;假若此類敵人不存在的話,第三法則所施加的限制也就消失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