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誰來拯救我呢(1)
- 重口味心理學
- 李上卿
- 5440字
- 2013-12-19 18:58:39
世間萬物,看著就覺得困——憂郁癥
有句話叫:“憂郁讓我如此美麗。”憂郁是一種迷人的氣質,有人說:“我就喜歡他那憂郁的眼神,讓人難以忘懷展顏一笑,注定像綿里藏針一樣讓我終生懷念。”憂郁的模樣的確惹人憐愛,男人憂郁的眼神讓女人傾倒,女人憂郁的氣質讓男人心生憐憫。憂郁的氣質確實吸引人,但如果這些憂郁的度掌控不好,憂郁過了頭,就變成一種病癥了。這種病不但不會讓你變得美麗,而且會傷害你的健康,毀了你的生活。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在21世紀里,憂郁癥將與癌癥及艾滋病并列為三大疾病。聽了這個消息,你還會覺得憂郁讓人美麗嗎?
憂郁癥屬于較為多見的一種精神疾病,輕度憂郁癥不易被人察覺,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癥狀,生活缺乏愉悅感,經常為了一些小事感到苦悶,整天無精打采。生活也開始出現問題,例如:晚上睡不著,白天沒有精神,生活變得懶散,記性也變得不好,常常丟東忘西等。以上癥狀或許你也有過,可是沒有引起你的足夠重視,以至于發展成重度憂郁癥。憂郁癥不分人群,不分性別,兒童憂郁癥、大學生憂郁癥、產后憂郁癥、老年憂郁癥,等等,在某些刺激下都會產生憂郁心理。
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與憂郁癥的高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90%的憂郁癥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處于一種病態,并及時就醫。為什么人們會忽視這樣一種可怕的精神疾病呢?在亞洲精神科學高峰會上,美國加州大學衛生經濟學教授胡德偉概括了三個原因:“一個是文化和社會背景造成的,抑郁癥患者不好意思就診,也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去看這個病。第二是患者沒有意識到這是病,也就是說,患者根本不知道通過看醫生吃藥可以治愈。第三可能是沒有足夠的經費。”
“名嘴”崔永元患憂郁癥后,他主動公開病情并呼吁大家關心憂郁癥患者的舉動,讓許多觀眾開始關注什么是憂郁癥。崔永元說:“現在關心憂郁癥患者的人不多,不僅朋友、同事不理解,連家人有時也不理解。”患上該癥后,崔永元一直積極面對,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一直堅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小崔說:“我的優點是熱愛科學,包括醫學科學。所以,我去醫院看醫生。我一五一十地說,醫生一把一把地開藥,我一天三頓地吃。堅持了兩年,太陽又從東邊升起。還組織參加了《我的長征》系列節目。”崔永元在一次節目中表示自己的憂郁癥已經痊愈了,他說:“憂郁癥離我很近,近得像親兄弟,醫書上描繪的大部分病癥我都具備了,還有即興發揮的部分。有四五年的時間,我憂郁并活著。雖然國家GDP每年都增加,可我就是高興不起來,滿腦子都是極限運動。憂郁癥病人有多苦,不說也罷。”戰勝了憂郁的小崔在小品里被趙本山調侃了一番,他很坦然地面對此事。當發現自己有了憂郁癥,及時就醫才是正確的選擇。人們往往忽略自己的憂郁心理,認為憂郁癥是一種個人缺點,而患者也認為隨時間流逝,憂郁癥的癥狀便會消失,或者他們無助得無法向他人求助。患憂郁癥并沒有什么不能對大家公開的,只有多和朋友及家人交流,才能幫助自己戰勝憂郁。
當今社會壓力是越來越大,不論大人孩子,不論男人女人,不論什么職業,誰都逃避不了壓力,在壓力極大的演藝圈,患憂郁癥的人就更多,自殺事件頻頻發生。臺灣藝人大S因拍戲壓力過大,患上嚴重憂郁癥,開始時她只是失眠,可是后來情緒就越來越不穩定,整天憂郁厭食。但大S是個堅強的人,她說:“患了憂郁癥不可恥,一定要向外界求助,千萬不要在死胡同里打轉。”于是,她前去就醫,通過吃藥,與人聊天舒緩自己的壓力和郁悶,以及適當運動,終于走出了憂郁。
近兩年因憂郁癥自殺的明星越來越多,由于他們是公眾人物,社會關注度自然就高,什么是憂郁癥?自己是不是也會患憂郁癥等問題,人們開始關心起來。香港女星薛凱琪在早年曾患上憂郁癥,她當時病情非常嚴重,每晚要服食三種強勁的安眠藥才能入睡,她坦承當時內心那種無形的痛很辛苦,更開始割手:“割完好像舒服點。”她多次有輕生的念頭,曾試過用紅酒送服安眠藥自殺:“其實潛意識知道分量不夠,但想拼一下,死就死了。”病情最嚴重時,有一晚她感到有股強烈的力量推她去死,便哭著打電話向好友方大同求救,當時她說:“我想自殺,你可不可以阻止我?”而事實上憂郁癥確實危害著人們的健康,憂郁癥患者如果郁火滿腔而又不及時去求醫的話,其結果是約10%的患者有自殺傾向。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過抑郁的體驗,其終生患病率為6.1%~9.5%,女性高于男性。
著名女作家三毛于1991年1月4日自殺身亡,48歲的三毛以這種方式逃離了紅塵的喧囂。三毛是個性格敏感、善良、溫柔的人,而且她執著于自己的夢想,非常感性,為了愛情可以赴湯蹈火。可是,三毛從小就被疾病纏身,她有很多作品都是忍著病痛完成的,包括《滾滾紅塵》。1990年12月,三毛被檢查出子宮內膜肥厚,母親擔心可能是癌癥,于是安排三毛到榮民總醫院住院觀察。住院后,三毛懷疑自己身染絕癥,感到悲觀失望、來日無多,極壓抑、極灰暗、極消沉,而且嚴重失眠,甚至出現幻覺,院方決定檢查其精神方面有沒有疾病。此后幾天,三毛的失眠癥狀更嚴重,每天都得服用安眠藥。幾天后,三毛自殺而死。可見,憂郁癥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會徹底改變人對世界以及人際關系的認識,甚至會使人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憂郁的人找不到精神寄托,他們開始質疑自己,懷疑生命的意義,對生活沒有信心,工作也沒有興趣,脾氣越來越大,看什么都不順眼。其實,一個人若想要找些精神寄托應該并不困難,但前提是你首先要改變自己憂郁的心情,不然戴著悲觀的眼鏡,寄托即使近在眼前,你也容易視而不見。
花覺得自己近來越來越不對勁了,有時正高高興興地干著某件事,突然心里就一陣悲傷。周圍的人都說她是怪人,整天胡思亂想。這樣的情緒也影響到了她的工作,處理事情也情緒化,對工作也沒有了熱情,原先不知道自己患了病,以為都是環境的錯、別人的錯,以及莫名其妙的你錯我錯。剛開始她覺得是環境和他人讓自己心情不好,所以連續幾年她都在不停地換工作。她經常睡不著,精神很差,一點聲音就會把她驚醒,每天要醒好幾遍,醒了就開始想亂七八糟的事,煩躁、沮喪、失落,感覺別人在嘲笑她,感覺未來前途渺茫。她心力交瘁,身心疲憊,也不知前途何在,這樣的痛苦生活什么時候才是一個盡頭。所以,她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可是,她想到自殺的時候就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又于心不忍,接著又是一陣悲傷。可是她又控制不了自己,這種郁悶的心情讓她無法平靜地融入到現實社會之中。
花的癥狀就是典型的憂郁癥,都說女性是感性動物,她們普遍多愁善感,所以患憂郁癥的女性比較多。女性也渴望實現自我價值,在充滿壓力的今天,女性承受的壓力比男人還要大,社會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而這些壓力沒有得到正常紓解。長久下來,容易造成心理情緒積聚,嚴重的則會患上憂郁癥。一般這樣的人情緒都比較低落、不穩定,不愛搭理人,做事情沒有興致。
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段時間生活是過得不愉快的,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這段時間相信你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哎呀,我郁悶呀。”這種郁悶是一種心理上的波動,我們時而憂傷,時而沮喪,靈魂就像飄出來一樣,整天不知道做什么才能讓自己高興起來。這就是憂郁的體驗,它不僅與心理疾病有關,而且與外部環境的眾多因素有密切關系。如:學習壓力、工作壓力、失戀、婚姻問題、年老和傷殘等均可導致憂郁癥。憂郁的心情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恢復正常。可是,有的憂郁不只是一種心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形成一種病態,當它影響到學習、工作和生活時我們要及時接受治療,以免病情再惡化下去。同時,作為憂郁癥患者身邊的家人和朋友,我們要多關注他們,給他們溫暖,生活中有這種情緒的人也要多和身邊的朋友談心、交流,釋放出自己的壓力,以緩解這些癥狀,從而恢復到正常狀態。
連想想都覺得害怕——恐懼癥
害怕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經驗。有些人怕狗,有些人怕高,還有些人連自己怕什么都不清楚。尤其是在一個獨處的空間里,可能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天色已晚,當外面漆黑一片,而家中只有你一個人,除了電視節目發出的聲音外,家里非常安靜。突然,在你家里不知道哪里發出“砰”的一聲巨響,可能你會“啊”的一聲跳起來,嚇得一動不動。其實可能只是家里某個東西沒放好,或是什么東西被風吹倒了而已。可見,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比較缺乏安全感,容易產生恐懼心理,而且往往是伴隨著黑暗、陰影等因素。在真實或想象的危險中,人們感受到一種很強烈的壓抑和沖擊感,使人的內心害怕,神經高度緊張,腦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是好。
別以為只有孩子怕黑,害怕一個人獨處。我們喜愛的演員周星馳給我們帶來很多歡樂,可私下里他是一個有恐懼癥的人,害怕一個人獨處,所以他睡覺時總要開著燈。有一回他在賓館休息,睡覺時房間依然開著燈。但才睡著沒多久,就被闖進來的服務員給嚇醒了:“你是誰?怎么進來的?”服務員答道:“先生,對不起,你的房間沒關門,燈也開著,所以我才進來看看發生了什么事。”原來星爺在臨睡前故意把房門打開,以去除自己的怯意。
恐懼的心理形成之后,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退,但有些人則不會,相反地,反而會增加其害怕的程度,久而久之則會變成恐懼癥,進而影響人的日常生活。恐懼作為一種反應是天生的,作為一種對特定情境或是人物的反應卻是習得的,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經歷和學習而獲得了對某種事物或是情境的恐懼,從而將天生的恐懼與后天的活動聯系在了一起。一般人對特定的環境或事物會產生恐懼心理,例如對黑暗、高處、火、水等產生自然的恐懼反應,面對陌生的少見的事物害怕被傷害。這些恐懼源于人類在原始社會的野外生活狀態,是人類適應大自然的本能反應。有些恐懼心理的產生與過去的心理感受和親身體驗有關。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杰西卡小的時候很喜愛芭比娃娃,所以媽媽每次見到不同的芭比娃娃都會買給她一個,她整天把這些芭比抱在手里。有一天,媽媽回來又帶回來一個新的芭比娃娃,這個芭比娃娃比以前的那些都要大一些,做得非常逼真,動一下她的眼睛就眨呀眨的。杰西卡高興地帶回房間玩了,可能是質量問題,杰西卡正玩得高興呢,芭比娃娃的頭突然掉了下來,頭在地上,眼睛也眨呀眨的,杰西卡嚇得瞪著大眼睛一動不敢動,半天才哭出來。從那時開始,她就開始害怕各種娃娃,讓媽媽把所有的娃娃都扔掉了,有時晚上做夢時,會夢到一個黑漆漆的房間里,有一個大的芭比娃娃追著她,她怎么也逃脫不了它的追趕,之后她被抓住,每次都嚇醒,然后大哭,她也不敢一個人在房間里待著,媽媽走到哪她就跟到哪。媽媽帶小杰西卡去看了醫生,醫生說她在驚嚇和刺激中得了恐懼癥。
人在受過某種刺激時,大腦中形成了一個興奮點,當再遇到同樣的情景時,過去的經驗被喚起,就會產生恐懼感。兒童的心理發育不夠完善,更容易形成害怕心理,心理學家說:“害怕某些東西并不一定是膽小懦弱的表現。”大人千萬不要在孩子害怕時,說他是“膽小鬼,應該天不怕、地不怕,才是好孩子”。家長要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了解他們在害怕些什么,然后向他們解釋清楚一些嚇到他們的奇怪現象是怎么回事,多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度過最恐懼的時期,如果留下陰影就會形成伴隨一生的心理疾病。
一個人過去受到的刺激會影響到現在的感知,因為你陷在過去的陰影中,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陰影會被放大。就算是一點刺激都會使你在現實的生活中因為恐懼而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行為來。所以在兒童時候的恐懼心理要得到及時的治療,避免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
麗麗小的時候就很恐懼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上學時也是自己一個人躲在一旁,不參加集體活動。一方面是她從小性格內向、膽小、孤僻,另一方面,他父母對她看管得很嚴,一般不準她和陌生孩子交往,家長希望她在家里學學畫、練練琴什么的,總在外面玩也不太安全。從小就沒有什么人際能力的麗麗上了大學后遇見的麻煩就更多了,她到外地上學,不懂如何與宿舍人交往,宿舍里有舍友冷落她、孤立她。麗麗覺得這樣的生活她快受不了了,一回到宿舍面對這些人她就恐懼,她自責自己是不受歡迎的人。她不愿與班上同學接觸,覺得別人討厭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怪人”。所以,她總是留在班級學習一直到很晚才回去,直接就睡覺,不與任何人說話。她越來越害羞,越來越不敢與人說話,在說話時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聲音特別小。上大學兩年多了,她從不多與人講話,必須與人講話時也是眼睛躲閃,臉發燒,低頭盯住腳尖,心怦怦跳。麗麗說:“我怕人,我會經常想象誰誰是不是在生我的氣,在自己說話的時候希望得到他的回應,如果他不回應,我就懷疑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而由此就有心理障礙了。”麗麗患上的是社交恐懼癥,由于上述問題,麗麗極少去社交場所,很少與人接觸。
這種恐懼心理很大一部分和人的性格有關,一般容易害怕的人,從小就害羞、膽小,長大以后也不善交際,孤獨、內向,易產生恐懼感。這種社交恐懼癥,往往是由于患者的性格天生內向,在潛意識里很自卑,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產生恐懼心理,這種心理長期不得消除,勢必會帶來更大的傷痛,偌大的傷痛聚集在體內,久而久之,極易誘發恐懼癥。英國一名女子多年來身患一種怪病,她害怕出門,醫生說她得的是陌生環境恐懼癥。她因患了這種怪病,20年來一直待在家中。她第一次有這樣的恐懼是她帶著自己的兒子正要去超市,忽然之間,一陣奇怪的感覺涌上心頭,之后是一陣害怕的感覺涌上來。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害怕什么,于是慌忙回了家,到了家中這種感覺還在持續,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過了幾天,她又照常出門,但是這樣的癥狀又發生了,她莫名其妙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