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姓氏書·張
  • 《姓氏書》編輯部
  • 7313字
  • 2019-09-27 13:15:56

壹 天下第一村

張谷英村位于渭洞山區筆架山下的張谷英鎮西北部,距離湖南省岳陽市73公里。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入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首批公布的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是我國目前由同一姓氏聚族而居,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村落。

偏安一隅的古村落

洞庭文化的縮影

沒有去過洞庭,可以說就沒有到過岳陽。

古人云:“四瀆長江為長,五湖洞庭為宗。”意思是說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水,以長江最長;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五大淡水湖,以洞庭地位最重要。“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當八百里洞庭攤開了它的浩淼煙波,所有的人都禁不住目眩神迷,生出許多感慨來。

還記得4000多年前,娥皇和女英在洞庭湖君山泣血而死,將青竹浸染上斑斑血淚的傳說嗎?還記得《湘夫人》、《湘君》中一對美貌的戀愛之神,乘著輕快如飛的桂舟,吹著娓娓動聽的排簫,游弋在秋風裊裊洞庭碧波上的情景嗎?還記得唐代那位俠膽義肝的落第書生柳毅,千里迢迢,轉道此地,為受苦的龍女傳遞一封家書嗎??

當時,這里還沒有名動天下的岳陽樓,還沒有鐘相、楊幺發動的轟動歷史的農民起義,只有因中生代燕山運動斷陷形成的洞庭湖盆地,還滿載著萬頃波浪,帆船點點,波光粼粼,一任天闊水橫。

幾億年前的排山倒海造就了秀美的洞庭湖泊,但是,站在江邊,人們在欣賞它的美景的同時,卻又覺得有些美中不足。這時,歷史迎來了儒雅的大宋,也為洞庭湖迎來了一座能代表古代知識分子人文內涵的樓閣——岳陽樓。從此以后,它沉靜地矗立在洞庭湖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激勵著當時的精英們放眼天下,胸括蒼生。

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同樣是這次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隆起了一座盤亙于今天湘、鄂、贛邊地的幕阜山脈,此山一路迤邐、延伸,越平江,直插巴陵(岳陽古稱巴陵),終于在距離洞庭湖不到50公里的地方停下來,形成一個約60平方公里的長川盆地。

就在這塊不為人知的盆地里,當洞庭湖水波濤澎湃、白帆點點的時候,當無數文人騷客登上岳陽樓,肆意揮灑筆墨的時候,一個叫張谷英的江西人,沿著幕阜山脈西行至此。此時已是明代。他仔細端詳了四周險峻的山脈,努力思忖著下一步的計劃。也許是大山截斷了他前進的去路,也許是當地地形的隱秘正符合他隱居的用心,也許是他用所學的堪輿之術,判斷出這是一塊利于繁衍生息的風水寶地,總之,他決定留下來了。這位神秘的遷徙客沒有像先前的文人雅士那樣,在山水之間放浪形骸、終老一生,而是和其他當地人一樣,按照盛行的“愛親敬兄,忠君悌長”的家族觀念,退隱結網,精心地編織著他子孫萬代的人生理想。

張谷英鎮全貌 從高處俯瞰,良田縱橫,屋舍儼然,經過幾十年的城鎮化建設,小鎮已經初具規模。

張谷英生前或許沒有想過,他親手創下的家族基業,有一天會和洞庭湖、岳陽樓一樣成為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如果說洞庭湖代表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岳陽樓代表著中華民族精英階層的理想,那么張谷英的家族基業,就代表著中國下層民眾幾千年來在傳統文化中逐漸被濡化(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在接觸中互相補充,互相吸收)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卻因為這塊盆地的偏僻,才在迅速發展的今天有幸得以保留。

所以看了洞庭水,再看看張谷英村吧,那里深厚的人文意蘊,有助于了解全面意義上的地域文化,也就是真正的洞庭文化。

古村引來游人如織,不少美術專業的師生也將此作為創作基地,每年定期前來。在他們或濃或淡的畫面上,灰色的古村色彩斑斕,一改平日的黑灰單調。

地處“世外桃源”

從岳陽汽車站乘坐至渭洞的班車,到達張谷英鎮不足兩小時。可能是旅游開發已經相當成熟的原因吧,路況一直不錯,也沒有什么堵擁現象。

初始是平原,典型的江南小平原,延宕不了多遠,就是隱隱大山。時值四月,金燦燦的油菜花開得正盛,陽光下,宛若大片大片的黃云在眼前掠過。蘆葦剛抽白,田埂上、池塘邊三兩成簇,星星點點散布在江南和煦的微風之中。湖南多雨,陰晴不定,如果正巧逢上雨天,澆透了的田野仿佛一幅濕氣氤氳的水墨畫,加上山間纏繞的霧氣,果然妙不可言。

張谷英村原名渭洞,“洞”在當地之意為盆地,當年的始祖谷英公就是看中了盆地“藏寶聚氣”的風水,因而定居于此。

然而,一到與張谷英鎮毗鄰的饒村鄉,地勢陡然一變,幕阜山脈從車窗外猛爬上來,劈頭蓋臉,讓人倒吸一口冷氣。這時候,那些來往的汽車竟萎縮成蜿蜒盤旋的過山客,在彎彎折折之間屏息前行,先前一馬平川、風馳電掣的豪情快意已經蕩然無存。

張谷英鎮最繁華的地段也不過是一個十字路口,路兩邊擺滿了小攤。

小橋流水人家,寧靜的古村處處展現著詩一般的美。

張谷英鎮原名渭洞鄉,1958年改為渭洞公社, 1995年與芭蕉鄉合并為建制鎮,因境內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張谷英古民居建筑群而命名為張谷英鎮。“渭洞”之名源于《詩經》里的一條注釋:“長川曰渭,幽深稱洞”。在這里,“洞”就是盆地的意思,在盆地的邊緣有一條自西向東緩緩流淌的渭溪河,于是兩相結合,取名為“渭洞”。渭洞,渭洞,推敲之中不難看出儒家文化在這里的滲透。可惜今人已經無法再像老夫子那樣,好好把玩起名的雅趣了。幾百年來,因為居民建筑的不斷搭建,這里已經無法一覽無余地分辨出盆地和丘陵的奧妙所在,只有那些在天上振翅盤旋的鷹鳥們,才有機會評點一二。

被群山環繞的張谷英鎮并不大,和中國許多小的集貿市場實在沒有多少區別,一個延伸向東南西北方向的十字路口就代表了它所有的交通樞紐。在十幾年的城鎮化建設中,張谷英鎮早已布滿鋼筋水泥,磚瓦樓房齊刷刷地拔地而起,在公路兩側挨挨擠擠一字排開。其中,鎮中向西的那條道路排得最滿、最長,一直向前延伸到了張谷英村內。

這便是三面環山的張谷英村進出外界的惟一通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也許并不像烏托邦那樣遙遠。除了張谷英村外,中國還有不少古村,比如徽州的古村,都在追求著這種相對封閉獨立的區域空間。即使成不了《桃花源記》中幸運的“漁人”,現代人也一樣有機會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妙,如果他來看看張谷英村的話。

前幾年,鎮上沒有裝有線電視,許多農戶自己購置了接收衛星電視的“大鍋”,能收到包括港澳臺地區的上百套節目。

張谷英村左側水塘

風水:神秘的信仰

神秘人物張谷英

張谷英是個神秘的人物,關于他的猜測實在太多太多,多得連后輩子孫也弄不明白老祖宗到底是何許人也。

傳說渭洞山區早在明代以前還未開發,這里荒草萋萋,古木森森。明洪武年間,從江西遷來3個結拜兄弟,他們分別是劉萬輔、李千金和張谷英。三兄弟來到此處,只見周圍群山環繞,樹木蔥蘢,溪水潺潺,百鳥嚶嚶,是個適宜居住的桃源世界,于是便決定在此安居下來。3個人中只有張谷英懂得堪輿之術,自然承擔了勘探宅基的職責。他用目測兼羅盤的方法,踏訪了幾處山坳,選定了“祿位高升”、“四季發財”、“人丁興旺”等3塊宅地。劉萬輔和李千金先挑,一個選定“四季發財”,一個選定“祿位高升”,剩下的“人丁興旺”就歸了張谷英。歲月如流,李千金的后代果然官運顯達,扶搖直上;劉萬輔的子孫也果然富甲一方,財運亨通。而張谷英一族600多年來,雖無名卿顯宦、巨賈首富,但人丁興旺發達,久盛不衰。

這個傳說在張谷英村中婦孺皆知,從村民的口吻中,可以切切實實地感覺到那種作為張氏子孫的自豪。這種自豪不是對榮華富貴的向往,而恰恰是面對榮華富貴時的平平淡淡和寵辱不驚。

然而,對張谷英村進行深入調查之后,這個美麗的傳說越來越失去神秘的光環——有資料證明這只是訛傳。

據村里公認的文化人張勝利介紹,張谷英和劉萬輔雖然確有其人,但是,根據劉家家譜的記載,劉萬輔于北宋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就已經來到了渭洞山區。而據《始遷祖谷英公陵志銘》考證,張谷英大約出生于元順帝至元元年乙亥歲(1335年)。無論如何,張谷英也不會跨越200余年的時空,與劉萬輔結拜兄弟。另外,那個李千金也無從考查,光憑李家后人的一面之詞,確實很難讓人信服。

再有,張谷英的身世至今還是個謎。經過張氏族人的艱難考證,才能大致了解個模模糊糊的輪廓。據《始遷祖谷英公陵志銘》載:“??公曾任明指揮使。因久經戰爭憂患,又識宦海風波,乃毅然解甲歸田,由吳入楚,歷覽巴陵,遂隱居渭洞筆架山下,地襲人名,即今張谷英也。”另外,據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張氏一修墨譜載,“先人乃軍家出身,一抄一運,而翻失業”,“予宗自江西徙楚”、“息肩渭洞”。遷此之前,張谷英是干什么的,為何隱居等均無記載。

張氏后人想象中的張谷英形象

劉萬輔村的大門坊,與對面的張谷英牌坊遙遙相對。門坊的修建完全是攀比的結果,為的是凝聚族人,取得某種心理平衡。

“上新屋”大門口有一條石子小路連通石板橋,望過去像一支羽箭。前面的渭溪河雙曲彎流,如同一把長弓。加上大屋的基線抵住石子路,湊巧組成“箭在弦上”。因此有些老人說,對面村莊的風水不怎么好。

從“軍家出身”和“明指揮使”這樣的只言片語中,可以肯定知道,張谷英絕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元末是群雄逐鹿,狼煙四起的動蕩時代,也是各地農民起義軍與元軍英勇抗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張谷英很可能就是他們中間的一員(還有人懷疑張谷英是張士誠的化名,但又遭到其他人的否定,此爭論在當地媒體上曾有披露)。朱元璋在1368年稱帝后,一改往日溫情脈脈兄弟情義,迅速對舊臣部下大施刀斧。形勢轉變得太快,許多只善于在馬背上鏖戰、篝火旁啖肉的勇士一時間還來不及領會王朝更迭的個中玄機,就稀里糊涂地丟了身家性命。“明指揮使”一職相當于現在的軍區司令員,有割據一方的實力,也算得上是位高權重。那么,這位位高權重的張谷英是否因為曾經面對殺身之禍,或者因為厭倦了官場的蠅營狗茍而毅然歸田的呢?一切都像謎一般無頭無緒,留存下來的只言片語也只能湊成張谷英漸行漸遠的輪廓。在張氏族人和研究學者苦苦思索的背后,潛藏著的該是張谷英當年怎樣的重重憂患和處心積慮?

藏風聚氣寶盆地

不過,根據渭洞的地勢地形分析,張谷英精通風水倒是很有可能的。唐宋元明之際,風水之說盛行天下,古代的官吏、文人、隱士,通曉風水地理者不乏其人。風水堪輿學認為,住得安全、舒適、方便是一種基本條件,因此陽宅學一個最簡單的理論也就是要合乎吉利條件。這種觀念的哲學基礎是天、地、人的自然感應觀,認為大地之上充滿著“生氣”。所謂“生氣”就像人的脈絡一樣,沿山體延伸,隨山勢上下起伏,通達于地表。有“生氣”就預示著生機,也代表著昌盛。張谷英村無論是天然地理的造勢,還是村落屋宅的構建,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代的風水觀念。

張谷英大宅大門的右側是象形山,左側是獅形山,意為大象和雄獅守衛著大門兩側。風水上稱:獅象把門,能藏風聚氣。

從高空俯視古村,大宅四周呈三尖四坳、五嶺逶迤之形,負陰抱陽、環抱合圍之勢。龍形山、大宅、左右兩條渭溪河、長廊古道等,組成近似平行的南北縱線,其輪廓顯出生動的韻律之美。傳統的風水觀念認為,“生氣”出露之處應保持“生氣”旺盛,注意“藏風”,不至于“充塞宇宙”般的散逸。因此,在幕阜山余脈的蒼茫之處,有四座小小的山峰——大峰尖、旭峰尖、小水尖和筆架尖,它們猶如4片花瓣擁抱著大宅。而東南西北的4個山坳——梓木坳、桐木坳、佛坳、大當坳——則猶如村內4個大門,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非常適于“藏風聚氣”。

根據“風水寶地”的環境之說,張谷英村又屬于“四靈地”,即青龍蜿蜒,白虎馴伏,玄武昂首,朱雀翔舞。其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則代表了左右前后的四個方位。大宅左面的山(即青龍)蜿蜒盤旋,視線時而為山丘所阻,時而露出一鱗半爪,于樹木掩映之中“神龍見首不見尾”;右邊的山(白虎)有一股雄性的力量之美,高大壯闊,線條圓渾簡練,確有猛虎蟄伏、金牛下海之相;大宅的后山(玄武)遠接幕阜山,雄闊壯美,氣韻悠遠;前山(即朱雀)是文昌筆架山,外形挺拔俏麗,樹木蔥蘢,在晨光夕照之中,宛若孔雀開屏。

站在山坡之上眺望整個村莊,村中惟一的通道從大宅門口一直通向峰間,酷似一支如椽巨筆直擱筆架山口。在筆架山下還有一澤“四方湖泊”(即桐木水庫),象征著村里的“硯池”。前人詩云:“山當筆架紫云開,天然湖泊作硯臺。子孫揮動如椽筆,喚得文昌武運來。”

因勢造型建大屋

如果說自然地理乃天作之合,人力尚不可為的話,村莊的風水布局就是有意而為的了,這其中滲透了張谷英村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認識。在盆地中央有一座小山,形狀似龍,被人們稱為龍形山。其山勢昂首向東,逶迤西北而去,大宅的形狀也隨之左右鋪陳,律動蜿蜒。這是一條形狀完整的龍。例如,正門“當大門”正處在龍頭前面,被稱為“龍口”。“龍口”正前方100多米外有兩顆直徑約3米的天然巨石,被稱為“龍珠”。當大門前有兩座八字形的石橋,被人們稱為“龍須”。兩橋中間夾著一個5級石階,通向環繞屋宅的“玉帶水”,稱之為“龍齒”。“巨龍戲珠”格局的形成,反映了大宅人“象形造型”的風水理念。

龍形山 整個張谷英大屋依此修建,龍形山是后人取的名字,表達著趨吉的擇居心理。

水也是風水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唐代詩人孟浩然有詩云:“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將岳陽城置于遼闊的云夢澤和洞庭湖之中,道出了水與城的關系。張谷英村亦然,龍形山兩旁各有一條小溪,名曰渭溪河。右邊一條迂回曲折,穿屋而過,左邊一條繞“當大門”淙淙而流,二者在龍頭前方匯合,將整個大宅環繞。因此有民謠稱:“前面生有玉帶水,高官必定容易取,出入代代讀書人,青出顯貴耀門庭。”左邊的渭溪河還與大宅臨溪的“渭溪街”相互呼應,因此呈現出“右有通山之道供白虎馳騁,左有達海之河任青龍潛行”的風水之象。

和其他的古村落相比,大宅也確實是人才輩出之地。這里有被雙賜“文魁”的張煌、張炳兄弟,清代有掌指均可開碑裂石的張蜇兮,近世武有黃埔將校張翊華、張羽初,文有留英博士后張漢馬。村里人更多地把這歸功于好風水。

深信不疑好風水

張谷英村人可以不信始遷祖張谷英擇地而居的傳說,但沒有不信風水的。至于這個風水歸屬于古代的迷信思想,還是現代的建筑科學,那就因人而異了。在日常生活中,張姓族人信奉“門不對峰墳對峰”的信條,幾乎所有的墳墓、石碑都整整齊齊對著筆架山峰。從原來挖掘的墳墓來看,就連死者下葬的方向都有驚人的一致。例如,谷英公墓位于當大門東側土沖,就是面朝筆架山,背坐虎山,與龍形山相臨,風水上叫“金牛下海”。另一方面,村中的屋宅則忌諱直對山峰,若是不得已如此,規劃時也要將大門稍稍改向,“議事廳”如此,當大門的第一道大門也是如此。

谷英公墓位于當大門東側土沖,面朝筆架山,背坐虎山,原來下面還有一片沼澤,風水上叫“金牛下海”。族人認為,正是這樣的陰宅保佑了子孫的繁衍。

日常生活中的張姓族人非常講究風水,信奉“門不對峰墳對峰”的信條,屋宅忌諱直對山峰,若是不得已如此,規劃時也要將大門稍稍改向,“議事廳”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

張谷英村人一直篤信風水的優越,據張氏25代子孫張承福介紹,他的高祖張肫摯于1898年逝世,1958年因為修水利,重新挖掘出來的尸首仍沒有腐爛,居然可以扶著坐起來——他把這種奇跡理所當然地歸之為風水。

原來,在當大門左前方300米的地方,還有一座清乾隆年間修建的文塔。塔呈六邊形、七層塔座,高約10多米,塔頂是1.2米高的筆尖造型,上面鐫刻有“風水儲藏”四個大字。文塔位居水口,是風水觀念的產物,同時也是儒家用來興文運的一種建筑形式,標志這個地方對教育的重視。張谷英村大宅是傍龍形嶺修建的,惟有文塔所在的山像一把利劍,能貫穿“生氣”,有損盆地聚寶,因此才修此塔鎮邪。可惜文塔在“文革”中被毀掉了,否則也是古村的一道風景。

留下來的風景還有渭溪河上58座錯落有致的石橋,石橋有拱形,有平板形,長的有10多米,短的也有兩三米,有的是整塊石頭鑿成后架設在小河兩岸上,多數是由6?8塊長石板條鋪砌而成。有意思的是,這些石橋是按9座平板橋接一座石拱橋的順序修建的,寓意著九九歸一大圓滿,依然是有意識的風水觀。

金羅盤的傳說

關于風水,張谷英村還有一個關于羅盤的未解之謎。羅盤本是古代用于勘測風水的工具,大凡風水先生都有一個,無甚稀奇之處,但張谷英村的羅盤有三個神奇之處:一是金質的,二是張谷英本人用過的,三是據說金羅盤被張谷英藏了起來,他只留下兩句遺言,讓子孫后輩們去找:

渭溪河上,錯落有致地鋪排著大小58座石橋。有3座拱橋,從黃繼橋到太平橋,從太平橋到大堰橋,分別相距一華里。一座拱橋配9座平橋,叫做“九九歸一”,寓意天地一體,樂享太平。

長壽井位于渭溪河邊,冬暖夏涼,清澈見底,無論何時井水總高于河水兩米左右,謂之“井水不犯河水”。用此水制作豆腐,味純白嫩。長飲此水, 10多種微量元素對人有明顯的保健作用。

“齊墻一頁下,日曬牡丹花。”

600余年來,不少張氏族人都試圖破解這兩句天書一樣的遺言,然而一代一代過去了,張氏家族那么多的俊彥才杰,卻始終未能找出真正的謎底。或許,根本就沒有金羅盤這回事,無非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或許,這個謎語的難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張氏族人還需要執著地等待和尋找。

風水的科學理念

將張谷英村的人丁興旺和人才輩出完全歸結為風水之說,在現代社會中是解釋不通的。再好的風水,按照唯物主義觀點,也無非只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而已。但是也不能完全無視客觀存在的事實——中國古代的風水術,拋開其故弄玄虛的唯心部分的話,其實就是一個環境選擇學說,其顯著的特點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高度和諧。張谷英村的選址和生態環境是高度契合的。古村山環水繞,林木森森,冬暖夏涼,這里很少出現旱、澇等自然災害。加之盆地良田沃土,渭溪河貫穿其間,不僅提供了洗滌、汲水之便,也極大地方便了農田灌溉,使得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抹去所謂的青龍、白虎、玄武、朱雀之說,古村周圍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實在是一個天然屏障,幾百年來包括日本侵華在內的戰爭,都極少干擾到張谷英村的正常生活。在亂世多于盛世的年代,這里的確是一個休養生息的人間天堂。

龍涎井 井深不足2米,周圍也僅1米見方。平時水不滿井,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又因為水位總是低于旁邊的渭溪河,相比長壽井,稱作“河水不犯井水”。

在大屋古建筑群里,池塘不僅用來儲水防火,也是風水觀的重要體現。古人把山水并提,二者兼備才是最佳的棲身之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河县| 蒙山县| 揭东县| 平潭县| 桂东县| 盐亭县| 八宿县| 青海省| 鄂温| 亚东县| 西畴县| 吉隆县| 萍乡市| 勃利县| 松原市| 浑源县| 潍坊市| 马山县| 社旗县| 河北省| 冀州市| 太保市| 慈利县| 定兴县| 富平县| 汝阳县| 石河子市| 叶城县| 内乡县| 泾川县| 巴楚县| 桦川县| 云梦县| 临泽县| 曲周县| 化州市| 中西区| 嘉义市| 保亭| 健康| 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