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三身法

三身法,即法身、報身、應身,是大乘和密乘的核心教法,但是在小乘佛法中卻沒有類似論述。這一重要教法所探討的是個人在獲得證悟后的命脈,同時也是密乘和大乘文學、藝術、畫像中無數佛陀和菩薩題材的靈感來源。

在這里,法身指的是真身,報身指的是受用身,應身指的是化身。這三身有時又被合并為兩身,其中后兩種合稱為有形的“色身”,第一種法身則被稱為無形的“勝義身”。有時又可以稱為四身,因為法身又可被分為“明光”和“空相”。

在獲得證悟之前,心與身是相互分離但彼此合作的兩個實體。而一旦獲得證悟,它們就合而為一。這時,人的生命之流就化為法身,也就是進入空性之境,和所有獲得證悟的人一起,成為“一抹不可分辨的味道”。

甘丹寺中的佛塔。

這就好比一滴水匯入了大海,個人的生命也如同水珠一樣,匯入法身的海洋。正如我們無法從整個大海的水中辨別出一滴水的味道一樣,個人也匯入佛的海洋,不可辨識?;浇掏娇赡軙堰@種泛宇宙的意識稱為神性。

然而,休憩在法身中的生命只能為其他獲得圓滿證果的人所感知。即便是第十界的圣者也無法直接接近法身,遑論普通眾生。

因此,當法身最終回憶起很久以前曾經發下的為度眾生愿成佛的誓愿,建立在廣大的愛與慈悲基礎上的菩提愿就會發生作用。

眾生被分為兩界,已經獲得解脫的圣者和沒有獲得解脫的凡人,這兩者的認知能力有著巨大的差別,于是佛便派出了兩種幻化身,也就是報身和應身。報身顯現于圣者面前,激勵他們繼續精進,獲得圓滿證果;應身顯現于凡人面前,給他們提供激勵與引導。

這兩種幻化身并不是通常所說的“轉世”。盡管有的時候,他們也會經過孕胎及分娩等過程,但是,推動這一切的并不是業力及煩惱障,而是他們的廣大慈悲。

佛的法身可以同時向這兩界散發出無數個化身。但是,只有那些經過法訓的人才可能有緣得見。4世紀的印度無著大師曾經在他的彌勒造頌《現觀莊嚴論》中這樣寫道:

 

佛雨普降于眾生,

唯有根之籽破芽。

 

也就是說,每一個地方都有無數的證悟化身盤旋空中,等待我們根器成熟,方能接受他們的激勵和指引。他們沒有遲疑、偏見或任何隱秘的動機,然而,只有在我們的心性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時,他們才會來到我們身邊,就好像催發嫩芽的喜雨。對我們來說,挑戰就在于是否能夠感知到他們的存在。

十三世達賴喇嘛(1875年—1933年)在給弟子的偈語中這樣說道:

 

我佛慈悲,普照有情眾生,

心緣成熟,方可收獲利益。

佛無偏持,高下盡在修為,

圓熟心境,早獲證悟根器。

 

他還在一首禱文中這樣寫道:

 

敬禮我佛謹祈告:

早證圓滿四佛身,

報得宏愿利眾生。

 

法身無形,因此也沒有性別。法身是一種無性別或超性別的生命狀態。但是,報身和應身卻有性別之分。

法身空相,因此也無法訴諸筆墨,只能通過象征符號予以暗示。在佛教藝術作品中,最常用的法身象征是佛塔。印度曾經造過八座類似的佛塔,用來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火葬后的遺體。這些佛塔通常用磚土造成,大約2到3層。

不過,在過去10世紀—12世紀,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青銅或黃金來制造佛塔,體積僅巴掌大,可以供奉于家中佛堂,作為法身的象征。

由于法身無形,所以佛陀或獲得證悟的菩薩造像通常都取材于他們的報身或應身。有時也有例外,譬如大日如來雙身相,則是利用了一種抽象符號表現法身。正如上面所說,顯乘和密乘的藝術作品中經常會使用佛塔來代表法身。密乘壇城繪畫中央的圓圈也有同樣的涵義。

拉薩女法師,背上繡著“”字及日月標志。

報身通常有32種主要的和80種次要的優美完好外相,譬如亞洲藝術作品中常見的闊眼、長耳等特征。此外,在西藏藝術作品中,報身造像通常會頭戴五頂冠,象征五種智慧。

應身有三種主要化身,不過在西藏藝術作品中,通常只能看見其中兩種。第一種被稱為“勝應身”,有112個完美的外相標記,通常都與報身有一定的聯系。根據佛經,只有在累世集聚了巨大福德的人才擁有足夠純潔的雙眼,感知到真正的勝應身。當勝應身顯現在眼前時,福緣淺的人就只能看見乞丐、瘋漢、流浪狗或其他類似的東西,而完全無法感受化身的榮光。因此,普通人所能感知的就只有最低級別的化身。這一化身的形相完全取決于修持者的因緣素質。

三身教法自公元3世紀開始盛行于印度。藏族人吸納了這一傳統,并將其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簡單地說就是,他們將這一法義與中陰道無上瑜伽密續聯系在了一起,并發展出了有關意識重生的藝術和科學理論,并最終形成了他們的圖庫(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活佛)傳統。這一傳統大約出現于12世紀,并由此濫觴。

西藏最著名的女活佛是多杰帕嫫。在西藏的3000名活佛中,她位列第四,在官方聚會上,她的法座通常都高于其余2995名圖庫。她的寺院位于羊卓雍措后面。

事實上,圖庫一詞本身就是梵語“應身”一詞的直譯。據說,高僧坐化時會使用瑜伽密法,撥開死亡的迷霧,認清中陰之道,并最終找到重生之路,同時還會將這三個步驟與三身分別聯系在一起。因此,活佛的轉世就是應身的化身。

有趣的是,西藏地區還發展出了與“轉世”(圖庫)相對應的“化身”(圖巴)。由于法身可以散發出無數報身和應身,因此,很多高階喇嘛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又常常被看作是某一個佛或菩薩的化身。譬如,7世紀中期嫁給藏王松贊干布并鼓勵他信奉佛教的尼泊爾公主和文成公主就通常被看作是圣救度母的化身。正是在她們的鼓勵下,松贊干布在整個藏族地區修筑了108座大佛寺和靜修所,并建立了一個政府資助項目,支持藏族人前往印度,學習并移譯偉大的佛教經典。事實上,我們今天所了解的西藏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有賴于松贊干布在這兩位佛母化身指導下所創造出來的成就。

基于同樣的理論,薩迦天欽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夏瑪活佛被視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西藏還有幾十名轉世活佛也都通過這種方式與各種佛與菩薩建立起了聯系。

藏王松贊干布與尼泊爾公主及文成公主雕塑,拉薩鐵山禪修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等县| 河曲县| 靖西县| 灵山县| 苗栗市| 河北省| 张家界市| 屏东县| 通道| 东乡族自治县| 台山市| 连山| 浮山县| 阿荣旗| 贵阳市| 金昌市| 贡嘎县| 伊宁市| 鄂尔多斯市| 沙坪坝区| 栖霞市| 石棉县| 桃源县| 石首市| 乌拉特后旗| 淮阳县| 仪征市| 扎鲁特旗| 奉新县| 唐山市| 南投市| 双鸭山市| 临洮县| 福州市| 永仁县| 竹北市| 松滋市| 隆德县| 杭州市| 阳谷县|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