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卡中的度母明妃天女
- 吉布
- 2354字
- 2019-09-29 14:17:49
第四章 顯法
從廣義來看,顯法指的是記錄佛祖所說佛法的經文。正如上一章所說,在佛祖在生期間,這些經文都沒有被記錄下來,大多數經文都是通過數幾百年的心口相傳保存下來的。密法同樣也是記錄佛祖所說佛法的經文,不同的是前者主要是基于佛祖的公開說法,而后者則基于佛祖的秘密及私下說法?!洞蟛亟洝罚ɑ颉陡手闋枴罚┲幸还灿?00部顯法及同樣乃至更多的密法,全部由梵文翻譯而來。
有的時候,顯法經藏又根據基本的修行訓練不同而被分為三類,也就是“三藏”:即強調戒律的經藏,毗那耶;強調禪定的律藏,修多羅;強調智慧的論藏,阿毗達摩。這三項法訓是獲得涅,也就是解脫業障的三大主要方法。
顯法又分為小乘和大乘。其中,小乘又被視作大乘的基礎。
小乘包含上述三種法訓:戒律、禪定和智慧。這三點是小乘顯法的核心,一旦在這三個領域獲得了一定的成就,修行者就可以進入大乘的修行。
大乘的基礎是“菩提心”,指的是“為度眾生愿成佛”的廣大慈悲之心。擁有菩提心的修行者被稱為菩提薩,即“菩薩”。所有菩薩最終都將精進菩提,即身成佛。從證果和成就來看,他們可以被看作是佛,但是仍然保留菩薩的稱號,繼續顯現于世,普度和利益有情眾生。大乘佛法中記錄了無數的男性菩薩,包括代表大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智慧的文殊菩薩智慧;代表大信愿的金剛菩薩,等等。同時也記錄了很多女菩薩,度母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位。
菩薩與西方的大天使有很多相似之處。和大天使一樣,他們顯現于數十萬年的人類歷史長河之中,既致力于提升人類的整體文明,同時也致力于救助蕓蕓眾生中的每個個體。
大乘佛法還收錄了無數除釋迦牟尼之外的其他佛陀的教義,并給予了他們與釋迦牟尼同等的尊崇。這與小乘佛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者賦予了釋迦牟尼至高無上的地位,“菩薩”一詞也主要只用作稱呼前生(也就是獲得證悟前的本生)的釋迦牟尼。
這兩種顯法都是建立在佛祖所首創的教法,也就是四圣諦的基礎上:苦圣諦、集圣諦、滅圣諦、道圣諦。也就是有關人生苦樂因緣的絕對真理:苦諦講的是世間皆苦果;集諦講的是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滅諦講的是解脫業緣;道諦講的是通過修行解脫離苦的途徑。
因此,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都是將人的精神狀態看作是一條因果之線,苦與樂都有其各自的因由。種惡因得苦果,種善因即可得快樂與解脫。
小乘和大乘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主要從生活及歷史的世俗角度來表現,而后者的表現方式則更為深奧抽象。隨意參閱一下兩者的經文就可以很清楚地體會到其中的區別。
在藝術方面,小乘藝術作品主要是頌揚釋迦牟尼的生平(包括其本生),其弟子的成就和行游經歷,以及后世傳承大師的功績。在大乘教法中也有類似的東西,但除此之外,大乘藝術作品還會表現無數其他的大乘佛陀和菩薩的故事。在與大乘佛法有關的藝術作品中,重點在于表現并傳達某一個特定的佛或菩薩所象征的精神特質,譬如愛、慈悲、智慧、長壽等等。
這兩種佛法都激發藝術家創作出了很多有助于講法和禪修的工具,譬如后面這幅《六道輪回圖》,它繪制的是銜在死主頜下的世間六道。其含意是我們人人都在這六道——地獄道、餓鬼道、牲畜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之間輪回轉生,直至最后看破生死,獲得涅槃或解脫。

拉薩大昭寺的佛像。

六道輪回圖:死神閻魔轉動生命之輪
布本設色唐卡 19世紀 130厘米×65厘米
這幅六道輪回圖,也就是通常所稱的《生死之輪圖》。這一藏傳佛教的經典圖式所描繪的,是無明眾生的心理狀態或生存境界。除了絢麗無比的色彩,對比強烈的對稱美學,六道輪回圖是啟迪修行人的明鏡,通常繪制在寺廟入門左首,為僧侶及朝圣者提供審度自身的機會。
第三圈,沿順時針方向,最左首為畜生界,其次是善妒的阿修羅界。在曼荼羅頂部,是神界有情短暫的天堂。神界之下是人界,在佛家看來,這里匯聚著最多的悲喜,最能夠激發修行之念。在每一界都繪著一尊佛,立于云端,象征每一種人生境地(無論其多么恐怖)都能夠為我們提供證悟的機會。
六道輪回圖被擁抱在閻摩死主長著利爪的羽翼之中。閻摩死主是妄執和死亡之神,頭戴五骷髏冠,象征六道眾生無-可逃離死主的掌握。渾身包裹著火焰和虎皮,腳上鐫刻的經文和前額正中的天眼象征著生命的輪回并非幻象,而是蕓蕓眾生不可回避的生存現實。
如果我們漠視時間的流逝和禪定修行的挑戰,就會像這幅唐卡左下角的骷髏一樣,令自身虛擲于營營役役的凡塵游戲中?;蚴侨缤瑘D右首所示,不斷地陷入與心魔的斗爭之中。在曼荼羅下方是端坐于雪獅背上的毗沙門天王(財寶天王)。在生死輪回圖中,所有財富最終都會歸于虛無-除卻能參透本真的智慧。這些無價珠寶都變成了如意寶珠-得菩提者心中的財富。
事實上,大多數佛教藝術作品都起著精神引導的作用,某一特定的佛或菩薩的畫像或雕塑常常被看作可以為家庭帶來寧靜及超脫的氛圍,同時也可以作為精神的支柱。也就是,佛像可以提醒人們與證悟傳統有關的精神價值和行為,譬如愛、慈悲、耐心、智慧、禪定、非暴力、誠實、信義等等。觀看這些佛像可以激發人們從世俗的思想和行為轉向更有意義的領域。
佛教徒還相信,宗教藝術作品能夠承載和傳遞靈力。在一件作品完成之后,通常會對其舉行開光儀軌,將法力注入畫像,就如同將甘露注入凈瓶一樣。在藏語中,這種畫像被稱為ten,即“花瓶”的意思,意指它是一個盛滿法力的花瓶。
然后,這件作品就可以擔負起不平凡的任務,直接與觀想它的人對話,發揮醫療庇護等神力。
因此,藏族人將買賣開過光的佛像看作是最重的罪業之一,違背這一訓律將導致來生被墮入十八層地獄。佛像一般為委托定造,而不是造好以后,掛在市場上售賣。委造人只有付清資費,將佛像請回家以后,才能舉行開光儀式。
如果出于任何原因,需對圣像進行修復,需首先舉行免除開光的儀式,將其中的靈力召喚出來,送回它們的天然居所。儀式舉行完畢之后,畫師或雕塑師才能對作品進行修復。

渾身散發虹光的佛像,拉薩葉莫切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