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多聞天(毗沙門)
在佛教中,我們常聽到有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指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下面我們將一一介紹這四位天王。
多聞天,又叫毗沙門。多聞的梵文為VaisravaNa,巴利文VessavaNa,音譯為吠室羅摩、毗沙門,意譯為普聞天,多聞是說他的福德遠播四方,代表他有福德之意,他是閻浮提世界北方的守護神。
多聞天居住在須彌山半山腰北方的水,統領著無量的夜叉,鎮守在北方,是佛教中的護法天神。在曼荼羅中,他的形象是:披著甲胄,左掌插塔,右持寶棒,多為坐像,也有立像的,在金剛界曼荼羅的形象與此相同。此外,多聞天王一般有五個隨從的童子,他們的名字為禪尼只、獨鍵、那咤、鳩跋羅和甘露。
在佛教中,多聞天一向以護持如來道場、多聞佛法而著名,在南傳、北傳或藏傳佛教經典中,常能見到他護持經典、正法、修行人、閻浮提等事跡,是佛教中一位重要的護法神。此外,毗沙門天王還被視為財神或福神,尤其在西藏密宗中,更把他尊奉為“財神”。又因他能賜予眾生以福慧與利益,所以被奉為“七福神”之一。
關于詳細講述毗沙門天王的佛教經典,主要是《佛說毗沙門天王經》。這部經是宋代的法天法師譯的,另外一本是唐朝不空大師譯的,經名為《毗沙門天王經》。在這部經中,說當時佛在舍衛國的樹給孤獨園中,毗沙門天王應阿羅漢、出家人及在家學佛者之請,說如何避免惡心夜叉的擾亂。于是,毗沙門天王為在會大眾講說了四大天王的福報、居住環境及各自的真言等情況,并告訴大眾:如能憶念、信奉這四位天王,并持誦真言,就能讓那些欲以惡心擾亂的夜叉頭破成七瓣,并贊嘆這部經的功德。
多聞天王一般形象為神王形,腳踏二只惡鬼,左手持寶塔。塔在佛教中一般象征佛意,所以在此象征護持佛意。右手捧寶棒,那是它的三昧耶形態;左手仰擎寶塔,腳踏二只惡鬼,象征征服邪惡。近現代考據文獻中記載,在敦煌千佛洞中,曾有絹本著色的毗沙門圖出土。
達摩多羅尊者與天王
布本設色唐卡 18世紀 西藏
這幅唐卡中上方所繪為達摩多羅尊者,下方為增長天王和多聞天王。達摩多羅尊者白色身,頭頂華蓋,身背經篋,左手持拂塵,右手持香爐,一只老虎伏在他身邊。下方左側為南方增長天王,天王綠色身,雙手欲拔劍而出。左側為北方多聞天王,黃色身,一手托吐寶鼠,一手持勝利幢,多聞天王在藏地又被視為財寶天王,能夠賜予眾生以財富,被奉為重要的“財神”。

在唐卡中,多聞天王一般身為綠色,穿甲胄,持勝利幢,象征護持佛法,無所畏懼;左手執吐寶鼠,象征施財或惠予成就。他有制服魔眾、護持財富的能力,所以又名“施財天”。
在藏傳佛教中,極為注重“三密相應”,修法時強調三密相應。三密的梵文為trini-gahyani,指秘密的三業,即結手印為身密、持咒為口密、觀想為意密,由于佛陀的三密作用極其微細、甚深難解,連十地菩薩也不能完全了知,所以稱之為“三密”。如果眾生的三業能與本尊三業相應,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手印,梵文為mudra,藏文為phyag-rgya,又稱為印契,指密教在修法時,行者以雙手及十指所結的各種姿勢。音譯作母陀羅,意譯為印相、契印、密印或印。在佛教中,佛菩薩及本尊所結的手印,象征他們特殊的愿力與因緣。在密教中,手印是指諸佛菩薩等內證的三昧境界。因此修學的人如果結相同的手印,就會產生特殊的感通力量,并能快速產生奇特的感應力,就像是電波與電波接受器一樣,這樣能很快與佛菩薩或護法神、本尊相應,所謂感應道,就會產生證悟的能量。
在唐卡中,毗沙門手印有好幾種,有一種手印叫伽馱棒印,即虛心合掌,兩小指交叉置于掌中間,兩手拇指并豎,兩手中指、無名指豎起,指端相合;將兩食指側向彎曲,距離中指背約一寸許,并不相互依附。毗沙門的真言為:曩莫,三滿多沒馱喃,吠室縛
野,莎賀。
毗沙門在四大天王中是最特殊的,他除了具有護衛功能外,還是著名的“財神”,也是四大天王中唯一擁有伴神眷屬的,下面介紹一下毗沙門三個不同的形象。

多聞天王手印
財寶天王
大藏經繪畫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幅圖所繪為財寶天王,天王黃色身,現忿怒相,頭戴寶冠,身掛瓔珞,左手托白色吐寶鼠,右手持木杖,結半跏趺坐在一頭白色雪獅上。這幅畫中的財寶天王形象是根據《大般若經》第三卷中的記載繪制的。

1.財寶天王
毗沙門不僅是一位重要的世間護法,也是藏傳佛教護法神中的一位財神,稱為丑身(Kubera)。據藏密經典所述,多聞天王也稱為財寶天王,名“南通謝”,是五方佛中的南方寶生佛所化現,其伴神主要是八路財神。
這幅唐卡的主尊是財寶天王,他一頭雙臂,黃色身,面色微怒。他掌管著分配世間財富、福祿的職能,因此他的裝扮十分華麗。頭戴飾有黃金和寶石的寶冠,身著鮮艷的戰袍,寬松的袖口被風微微鼓起,身后兩條飄逸的綠絲綢帛帶蜿蜒至蓮花座上。他右手持著標志性的勝利幢,象征他帶給人們的財富和滿足,以及風調雨順中不可缺少的珍貴雨露;左手托著一只雪白吐寶鼠,嘴里正吐出晶瑩的寶珠。他的坐騎在這里是紅鬃白獅子。
唐卡上界繪有頭戴黃色僧帽的格魯派上師,由此可知這幅唐卡是來自于格魯派的傳承。環繞在財寶天王周圍的是八馬王護法,也就是八路財神。他們身著華貴的鎧甲,各騎一匹白色駿馬,奔騰在云海之中。
八位財神左手都握有一只吐寶鼠,其最大的區別在于他們右手上的持物各不相同。位于主尊右上處,也就是經典里所說的西方,是諾布桑保,他一身黃色,右手持珍寶;主尊左上處是西南方的戳聶,一身藍黑色,右手持著一只珍寶制成的紅矛;唐卡左側最上方的是南方的康瓦桑布,他一身深黃色,右手持裝滿珍寶的容器,據說他是江孜附近諾吉康桑山的山神;接著是左側下方的羊達協,他一身黃色,右手揮舞著一把彎刀;位于主尊下界左側是寶藏神,他一身黃色,右手持珍寶;主尊下界右側的贍部慶巴,一身白色,右手舞劍,左手持盾;唐卡右側最上方,是北方的丑身,他一身灰白色,右手揮舞著寶劍,可以斬斷無明,是智慧的象征;接著是右側下方的阿丹,他一身黃色,右手持一座小宮殿。這八位護法在不同的唐卡中名字相同,形貌卻有很多變化。
陪伴財寶天王的眾多伴神中間,還有一組被稱作“二十八代本”的神靈,他們都是黑紅色,佩劍持盾;還有三十二位身穿鎧甲的黑綠色斗士,揮舞著矛和劍。這些伴神都在左臂上臥有一只吐寶鼠作為特別的標志。
毗沙門
布本設色唐卡 19世紀 西藏
這幅唐卡中主尊為毗沙門,財寶天王黃色身,現微怒相,身穿鎧甲;左手托吐寶鼠,右手持勝利幢,這兩個持物是辨識毗沙門最主要的標志;天王端坐在白色的獅子上,獅子象征著財寶天王的力量與權威。環繞主尊的是毗沙門的八個護法神。

財神護法曼荼羅 布本設色唐卡17世紀西藏
這幅唐卡中,中央主尊為財神護法毗沙門,主尊下方為白財神及其眷屬,兩側為財寶天王的化身。壇城第二圈在表示八個方向的位置繪有財神的八位護法,他們分屬八方,分別持不同的器物;壇城第三圈繪有八個龍女,手托摩尼寶;最外圈壇城繪有四大天王,分別位于四方,守護壇城。唐卡上界繪有金剛上師及歷代傳承上師。

2.北方守衛多聞天王
在唐卡中,同一主尊常常有多種稱謂,主要不同是在財物執掌與疆域守護認定上的差異。當毗沙門扮演護法時,有漢譯典籍稱他為黃財神,而當他轉變成北方守衛時,則成為捍衛佛土的北天王,這樣的譯法到處可見。
北天王經常會與財神護法產生稱謂上的困擾,因為他們兩位都是身穿戰袍,也都是毗沙門的變化身。不過強調北天王的守衛屬性時,作畫時多半會以四大天王成組的形式出現,有時四幅畫在同一唐卡或者各自為本尊的一組唐卡。而當毗沙門以財神護法的法王身份出現,經常會帶領成群的部屬將領,如八位騎馬帶有吐寶鼠的八馬主、五姓財神等。相較之下,北天王就沒有那么多的部屬,明顯可見守衛與法王地位的懸殊。財神護法毗沙門主尊以游戲姿坐于獅背上,右持勝利幢,象征佛法戰勝一切;左握會不斷傾吐寶物的鼬鼠,作為財富的象征。毗沙門沒有第三眼,也沒有可怖的面容,可說是長相最溫和可親的護法神。
在這幅唐卡中,多聞天王黃色身,面相溫和而極具威嚴,頭戴寶冠,身著鎧甲,足登云靴。右手持著勝利幢,左手握一只吐寶鼠,這些都是他最典型的特征。這里,多聞天王沒有坐在他的坐騎綠鬃雪獅上,而是腳踏在他掌管的一片綠洲上,透出自豪而威武的神情。上界為坐于蓮花座上的白色尊勝佛母,她三面六臂,右邊手分別持長斧頭、箭和金剛杵,左邊三只手分別持綠色草藥、弓和金剛鈴;下界為手捧珠寶供奉多聞天王的夜叉,夜叉戰戰兢兢的神情,反襯出多聞天王的威嚴。
這幅來自清朝宮廷的唐卡異常精致,相對于其他的作品,它帶有一股獨特的清新氣息。多聞天站立的地方是他鎮守的北俱盧洲。這里到處洋溢著盎然的綠意,青翠的鮮草和艷麗的花朵散發出美妙的香味,他身后挺拔的大樹郁郁蔥蔥,結滿紅紅的果實。旁邊的竹子斜伸出秀麗的身影,顏色非常亮非常綠。最遠處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和植物茂盛的島嶼,稍近些的水面卻十分平靜,只泛起點點漣漪。整幅唐卡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多聞天王
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北京
這幅唐卡中所繪為鎮守北方的多聞天王。天王黃色身,面相溫和而有威嚴,頭戴寶冠,身披鎧甲,足登云靴;右手持勝利幢,左手握一只吐寶鼠。他威立在他掌管的北俱盧洲上,神情十分自豪。

3.托塔李天王
在中國民間,著名的托塔李天王其實就是多聞天王,這個形象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
相傳,在唐代的天寶年間,吐蕃等國常來侵犯唐朝邊境,當時唐玄宗請從北印度來的高僧不空大師修法,祈求多聞天王,希望得到護持。不空大師祈求后,果然感應到天王顯靈,在邊境的云霧間出現了許多天兵天將。神兵盡著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同時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最終令蕃兵潰敗而逃,于是轟動一時。唐明皇為了感激他的護佑,特下詔令各州、府在西北的方位設像供養。從此以后,毗沙門天被軍旅視為保護神,成為了“戰神”。
在漢傳佛教中,毗沙門天的信仰到元明而漸衰,取而代之的就是完全漢地化的托塔李天王。早期的毗沙門天王的造像,一般為神王之相,披甲胄、戴寶冠,右手持寶棒,左手托寶塔,因他手托寶塔的樣子很特別,所以民間常稱他為“托塔天王”。
相傳,托塔李天王就是毗沙門在人間的化身,姓李,名靖。李靖,在歷史上確實是有這個人的,他是陜西人,為唐代初期的名將,在唐太宗時期曾任兵部尚書,因為他戰功顯赫,故死后封為“衛國公”。傳說他死后常常顯靈,常為百姓救危解厄,于是百姓為他建廟供奉,漸漸升任為“神”了。再后來又演變成“哪咤鬧?!钡纳裨捁适隆T谥袊诺湫≌f《封神演義》、《西游記》等小說中就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布袋和尚與天王
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這幅唐卡中,上方所繪為布袋和尚,下方為多聞天王和廣目天王。布袋和尚面帶微笑,身穿寬大的袈裟,右手持念珠,左手持桃,周圍有一群快樂的孩童圍繞他嬉戲玩耍。廣目天王紅色身,一手托寶塔,一手持蛇索。多聞天王黃色身,現微怒相,手持勝利幢和灰色吐寶鼠。民間流傳的托塔李天王有時被誤認為是西方廣目天王,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手托寶塔,而實際上,托塔李天王的原形應該是多聞天王毗沙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