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天界的統(tǒng)治者:帝釋天
二十八層天中,第一層天叫四天王天,第二層天叫忉利天,帝釋天就是忉利天的統(tǒng)治者。帝釋天,梵文為Sakra-devanam-indra,意譯為天帝釋、因陀羅等名。其中,因陀羅意為“最勝”或“無上”,漢譯為“主”或“帝”,故稱“帝釋”或“天帝釋”。
帝釋天所住的天界名為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帝釋天就是這一層天界的統(tǒng)治者,也是四天王天及天、龍、夜叉?zhèn)兊慕y(tǒng)率,密宗將它列為十二天之一。經(jīng)中說,帝釋天原本是摩伽陀國的一位婆羅門,姓僑尸迦,名摩伽,生性樂善好施,尤其對出家人及貧窮困苦的人。就因為這樣,他在前生累積了極大的福德,所以死后投生為忉利天的天主。還有一種說法,迦葉佛圓寂時,有一位女子發(fā)心要修一座舍利塔來供養(yǎng),同時還有三十二人在旁邊幫忙修筑。因為這個功德的力量,這位女子死后投生到天界,成為了忉利天的天主,而其他幫助修建的人就成為了輔臣,于四方各居八天,合為三十三天。
在《賢愚經(jīng)·夢天請法六事品》及《六度集經(jīng)·薩波達王本生》中,講到有關(guān)帝釋天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名叫薩波達,心地善良,慈悲心極大。他在位時經(jīng)常濟困扶貧、行善積德。因為行善事會生到天上去,福報大的會作天王。帝釋天知道這一情況后,十分擔(dān)心,怕自己的天王之位被薩波達給奪去了。因為按佛教理論,帝釋天的地位并不是終身制,無論是誰,只要堅持修善積德,福報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死后便能轉(zhuǎn)生到天界成為天王。
帝釋天
大藏經(jīng)繪畫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中的帝釋天形象是根據(jù)《大般若經(jīng)》第一卷中的記載所繪制的。帝釋天白色身,一面二臂,左手結(jié)護法印,右手持金剛杵,端坐在一頭白色寶象上。佛陀將無拘無束的心境比喻為野象,唐卡中常能看到僧人使用繩索和刺棒馴服象的情節(jié),其中繩索象征著心境專一、刺棒象征著透徹的感悟。

帝釋天于是想試探一下薩波達國王。他找來一個手下,對他說:“人間有一位薩波達國王,正在修善積德,現(xiàn)在名氣已經(jīng)很大,德行也很深了,但不知道他是不是想奪我的帝位。現(xiàn)在我變成老鷹,你變成鴿子,你假裝逃到薩波達王那里求救,看他怎么處理。我一定要想辦法讓他后悔,讓他的功德全部失去了,這樣他就奪不了我的天帝寶座了。”
當(dāng)時,薩波達國王正在宮中處理政事,突然聽到遠處傳來的呼救聲,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只老鷹正在追逐一只可憐的小白鴿。鴿子?xùn)|躲西閃,最后實在無路可逃,便一頭撲到薩波達國王的腳下,叫道:“大王!老鷹要吃我,請您救救我的命!”薩波達王說:“你別害怕,我一定救你。”
老鷹隨后趕了過來,對薩波達王說:“這只鴿子是我的食物,現(xiàn)在逃到大王您這兒來了,請大王快快把它還給我,我餓極了。”薩波達王說:“我曾發(fā)誓要救度一切眾生,做人應(yīng)當(dāng)言而有信,所以我不能把它交給你。”老鷹說:“大王!您說您要救度一切眾生,但如果我今天吃不到這只鴿子就會餓死,難道您就眼睜睜地看著我餓死么?”薩波達王說:“你說的也有道理。這樣吧,我拿些肉給你,你就別吃這只鴿子了。”老鷹說:“也可以,但您拿來的必須是剛割下來的新鮮肉,而且得是熱的,否則我不吃。”
老鷹這么說,薩波達王心中很為難,因為除非殺生,是不可能找到新鮮的肉,但又不愿違背自己的誓言。想來想去,薩波達王決定從自己身上割一塊肉來喂老鷹。于是,他對老鷹說:“既然你一定要吃剛割的熱肉,那我就割一塊肉給你吧!”老鷹見薩波達王中計了,心中暗自高興,表面上卻一本正經(jīng)地說:“大王!您能這樣做,足見您道德高尚慈悲心重。不過,我也不會多要,只要您割下的肉與剛才那只鴿子一樣重,我就滿足了!”薩波達王說:“好吧!”于是,國王讓侍女拿來一桿秤,將鴿子放在秤的一端,然后忍著劇痛,用利刃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與鴿子差不多大的肉,放在秤的另一端。但因為帝釋天暗中搞鬼,所以放鴿子的一端向下低著,而放肉的一端卻高高翹著。薩波達王見狀,連忙又割下一塊肉,但稱的兩端仍舊不能平衡。就這樣,直到國王兩條腿上的肉全割完了,鮮血流了一地,放肉的一端仍高高翹起。眼看身上的肉也快割完了秤還是不平,最后,薩波達王急了,掙扎著使出最后一點力氣,整個人撲在了秤上,人也昏了過去。

帝釋天
壁畫唐卡 清代 北京
這幅唐卡中,從左到右分別為大梵天、白勇保護法、帝釋天。白勇保護法白色身,一面六臂,呈忿怒相。大梵天黃色身四面二臂,菩薩裝束,雙手捧金色法輪。帝釋天白色身,菩薩裝束,手捧白色法螺。大梵天和帝釋天原本是印度教中的天神,而在藏傳佛教中只是一般的世間護法神。在有的唐卡中,這二人被踩踏在金剛乘神佛的腳下,象征佛教戰(zhàn)勝了印度教。
這時,天地震動,天神們紛紛下凡,為薩波達王的高尚行為感動不已。帝釋天也恢復(fù)了原形,他用神力喚醒了薩波達王,問道:“你做出一般人無法做到的善行,到底是為了什么?”薩波達王用微弱而堅定的聲音說:“對這三界中的一切,我一無所求,我只希望能夠普度眾生,令所有眾生都離苦得樂。”帝釋天又問:“今天你為了一只小鴿子,割盡全身的肉,疼痛難忍,吃了這么多苦,心中有后悔過嗎?”薩波達王說:“我的內(nèi)心沒有一點后悔。”
帝釋天這才明白原來薩波達王不是要搶他的位子,但還是有點不放心,又追問:“你所說的全是真話嗎?”“全是真話!”“那你拿什么來證明?”薩波達王掙扎著站起來,指天發(fā)誓道:“天神在上,如果我剛才所說的話有一句是謊言,請懲罰我!如果我說的全是真話,請讓我的身體恢復(fù)如初!”說起來很奇怪,薩波達王的話剛說完,他的全身又長出了新肉,與沒割過之前一模一樣,甚至連傷疤都沒有。天地諸神看到這一情形,個個都合掌贊嘆薩波達王的高尚品德,并為他恢復(fù)健康而歡喜無比。
在有的唐卡中,帝釋天的形象身形高大,極為威武,頭頂有光,頭戴花冠,右手執(zhí)金剛杵,左手作印狀,身披瓔珞站立在法臺上。
帝釋天
壁畫 元代 山西青龍寺
這幅圖中立于前方的就是帝釋天。這幅壁畫為漢地畫風(fēng)格,與藏傳佛教中的帝釋天形象有很大不同,這里的帝釋天表情肅穆,形象接近常人,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教元素融合的獨特風(fēng)格。壁畫中人物的穿著、儀仗,更接近中國古代皇室。這幅水陸畫壁畫,構(gòu)圖嚴謹、畫面色彩柔和、線條流暢,人物造型優(yōu)美,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