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佛教與財神法
佛教對于財富的態度可謂圓融通達,它對世人愛財的普遍心理也持一個客觀寬容的態度。佛教為了利益眾生,使人去除欲望,懂得布施,先要欲擒故縱,用財神和財神法使眾生具足財寶福德,再令其轉念來修佛行善。這正是藏密財神法的用心所在。
藏傳佛教認為,人人都喜愛財富,為滿足人的各種愿望,故教財神法以使財物不缺。藏密中諸佛菩薩悲愿廣大,知道眾人愛財,為度眾生免于貧苦窮困,采取“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的辦法,特別是化現出財寶本尊與財神,救度眾生脫離苦海,乃至具足廣大的財富,來行使佛法事業,弘法利生來利益救度有情眾生。藏密中有很多賜財降福的財寶本尊,如寶生佛、虛空藏菩薩、財寶天母,還有四大天王和五姓財神等護法財神,財神法也有很多,如黃財神法、五路財神法等。
對于學佛者來說,財神法也是一種修行。因為,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如果要廣行菩薩事業,相當的物質基礎還是必要的。此外,這些財神和財寶本尊也大大拉近了佛教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距離。
因修持者在生活中有很多困難和煩惱,為了解除眾生痛苦,藏密中創建了一整套方便實用的對治法門,財神法即是其中之一。教授這個法門是要人們驅除貪念,增加修持者的福德智慧資糧。至于資糧什么時候到來,這就要看眾生的因緣了。比如,當你布施一些錢給乞丐,就是一個小善行,但能積聚許多的福德;如果你在布施時觀想對方是財神本尊,你供養他,這樣你就積聚了更多的福德了。在佛法里,擁有財富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懂得布施。

持國天王
布本設色唐卡 清代 西藏
這幅唐卡所繪為守護東方的持國天王。是藏密的財神之一,持國天王白色身,穿甲胄,手持琵琶。頭戴一頂插有孔雀羽毛及紅纓的頭盔,遮住雙耳。天王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佛教為了利益眾生,使人去除欲望,懂得布施,用財神和財神法使眾生具足財寶福德,再令其轉念來修佛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