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內壅不汗:邪氣不通要發汗
【原文】
邪發于半表半里,一定之法也。至于傳變,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傳,醫見有表復有里,乃引經論,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謬也。嘗見以大劑麻黃連進,一毫無汗,轉見煩躁者何耶?蓋發汗之理,自內由中以達表。今里氣結滯,陽氣不能敷布于外,即四肢未免厥逆,又安能氣液蒸蒸以達表?譬如縛足之鳥,乃欲飛升,其可得乎?蓋鳥之將飛,其身必伏,先足縱而后揚翅,方得升舉,此與戰汗之義同。又如水注,閉其后竅,則前竅不能指滴,與發汗之義同。凡見表里分傳之證,務宜承氣先通其里,里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
【譯文】
疫邪從半表半里的膜原向外發散,是必定不變的規律。說到傳變的情況,有的從膜原向肌體的外部傳變,有的從膜原向內部傳變,也有的從膜原同時分別向體表和肌體的深部傳變。有的醫生見到有表證,又有里證,就引用《傷寒論》的經言:先解散他的表邪,才能攻逐在里的熱結。這是非常錯誤的。曾經見到有人用大劑量的麻黃湯,連續服用,一點汗出也沒有,反而出現了煩躁不安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呢?大約發汗的機理,是從體內向外,氣機推動著陰液出于體表,才能有汗出。現在肌體內部的氣機,由于疫邪的淤阻而凝滯,陽熱之氣不能向外輸送,到達肌體的表面,就會出現四肢發涼,甚至手足冷至肘膝,又怎能會有陽氣推動陰液,源源不斷地到達體表而汗出呢?比如用繩子捆住鳥的腿,它想著騰空而飛翔,能成功嗎?大概鳥在將要飛起來的時候,它的腿必須先屈曲,身體向下俯伏,再蹬展其足和揚起翅膀,才能騰空而起,這與先寒戰然后汗出的“戰汗”的機理是一樣的。又比如從壺里倒水,如果閉塞了壺蓋上的氣孔,也就是“后竅”堵塞,那么前邊的壺嘴里就不能倒出一點水來,這也與發汗的道理一樣。凡是見到疫邪從膜原同時向體表和內里傳變的證候,一定要用承氣湯,先清瀉里熱,里邊的氣機一通暢,不用發汗解表,大多都能自行汗出,疾病痊愈。
【評介】
吳又可在這里論述的“內壅不汗”,是講疫病過程之中,雖然有發熱卻不汗出,或者雖然發汗也不出汗的原因,是由于疫邪在體內阻滯的結果。他既論述了“內壅不汗”的原理,也闡明了不可用麻黃湯辛溫發汗的觀點。
白話圖解
內壅不汗
內壅不汗是說在溫病發病過程中,有發熱癥狀卻不會出汗,或者雖然發汗卻不出汗,這些被認為是病邪在體內阻滯的結果。

《傷寒論》與《溫疫論》的治療差別

白話圖解
承氣湯

用法
這四味藥,用10升水先煮厚樸和枳實,取五升去滓;放入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再放芒硝,用微火煮開一兩沸,等溫度合適時服下。
年希堯云:“里氣通,自能汗出而解也。”
孔毓禮云:“內壅不汗,內干亦不汗。內壅者,承氣攻之;內干者,六味地黃潤之。”
龔紹林云:“邪氣傷人,原自口鼻而入,所以感疫之人,胸膈滿悶,其邪既不若傷寒之在表也。誤用表劑,不惟不能得汗。即強得汗,病亦不減。甚至有誤表大汗,竟至不起者。操司命之權者,凡遇胸膈緊悶之人,雖病似傷寒,宜照瘟疫治之,甚無誤認傷寒結胸。須知傷寒邪感在外,從未有初起即結胸者,慎之慎之,庶免殺人之咎。”
各家論述皆有道理,惟孔氏認為“內干者,六味地黃潤之”,應慎用,如果外邪未凈,應以驅邪為主,單補陰液,容易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