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溫疫論
- (明)吳有性
- 2113字
- 2019-09-29 15:13:12
第六節 熱邪散漫:邪氣治療的十字路口
白虎湯
【原文】
溫疫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宜白虎湯。
白虎湯
石膏一兩 知母五錢 甘草五錢 炒粳米一撮
加湯煎服。
按:白虎湯辛涼發散之劑,清肅肌表氣分藥也。蓋毒邪已潰,中結漸開,邪氣分離膜原,尚未出表,然內外之氣已通,故多汗,脈長洪而數。白虎辛涼解散,服之或戰汗,或自汗而解。
白話圖解
散發劑——白虎湯
白虎湯味辛性涼,善于解散郁熱,是作用于“氣分”的中藥發散方劑。一般情況下,服用白虎湯后,病人通過汗解的方式,使疫病得以而愈。


知母
白虎湯的方劑組成之知母
知母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在我國主要產于北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收存,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的功能。

【譯文】
瘟疫病的脈搏,脈位較長,上下超過本位,而且如洪水一樣來盛去衰,一呼一吸之間超過五跳,是一種“長洪而數”的脈。口很渴,又有大汗淋漓,全身發熱,應當使用白虎湯治療。
白虎湯的方劑組成
石膏一兩(30克) 知母五錢(15克) 甘草五錢(15克) 炒粳米一撮(約20克),加湯煎服。
吳又可按:白虎湯屬于性味辛涼的中藥發散方劑,能夠清解肅清肌肉體表的邪熱,是作用于“氣分”的方藥。大約疫邪的毒氣在膜原潰散開來,其中的郁結逐漸散開,邪氣分別離開膜原,還沒有散出體表,但是體內和體外的氣機已經暢通,所以汗出很多,脈搏跳動在脈位上是一種超出本位的“長脈”,脈搏如洪水一樣來盛去衰,至數在一呼一吸之間超過五次,總體上屬于“長而洪數”的脈象。白虎湯味辛性涼,善于解散郁熱,服用白虎湯之后,有的人先寒戰而后汗出,表現為“戰汗”;有的病人表現為不寒戰而自然汗出,疫病也因此而愈。
白虎湯的對癥
【原文】
若溫疫初起,脈雖數未至洪大,其時邪氣踞于膜原,宜達原飲。誤用白虎,既無破結之能,但求清熱,是猶揚湯止沸也。若邪已入胃,非承氣不愈,誤用白虎,既無逐邪之能,徒以剛悍而伐胃氣,反抑邪毒,致脈不行,因而細小。又認陽證得陰脈,妄言不治,醫見脈微欲絕,益不敢議下,日惟雜進寒涼,以為穩當,愈投愈危,至死無悔。此當急投承氣緩緩下之,六脈自復。
【譯文】
假如瘟疫初得,脈搏雖然增快成“數脈”,還沒有達到像來盛去衰的“洪大”脈象,這時仍屬于邪氣盤踞在膜原,應當使用達原飲。如果錯誤地使用白虎湯,其藥性既沒有破除膜原疫邪郁結的能力,卻希望清除熱邪,這就好像揚起鍋中滾燙的開水,去制止沸騰一樣無濟于事。
假如疫邪已經進入到胃部,不用承氣湯瀉下熱結,就不能治愈;此時錯誤地使用白虎湯,其中既無驅逐疫邪的性能,只是白白地以猛烈的藥物克伐人體的胃氣,其寒涼的藥性反而能夠阻礙疫毒邪氣的消散,導致脈氣不能暢行,脈搏的跳動也因此而表現為“細小”,也就是脈象上屬于脈道細小如絲,脈位短小。又有人認為,瘟疫熱病屬于“陽證”,反而出現了細小的“陰脈”,就斷言是不治之證。有的醫生見到病人的脈象微弱無力,按之欲斷,認為正氣已虛,更加不敢談論瀉下的治療方法了,只是每天雜亂地服一些寒涼藥,認為這樣做會穩妥一些,其實是越用藥越危重,直到病人死亡也不知悔改。這個時候應當趕快使用承氣湯,使病人慢慢地瀉下,病人兩手的六部脈也將會隨著治療而自己恢復。

甘草
白虎湯的方劑組成之甘草
甘草是最常見的中草藥之一,主要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途極為廣泛。


石膏
白虎湯的方劑組成之石膏
中藥中采用的是纖維狀生石膏生用或炮制后入藥,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的功效。

【評介】
“熱邪散漫”說的是瘟疫邪氣,離開膜原之后,向肌體的表層散開、蔓延,表現為白虎湯證,這是瘟疫病向愈的一個時機,正確治療就會痊愈。如果認識的脈證不夠準確,就會形成誤治,不僅失去治愈的良機,而且可以“愈投愈危”,形成不良后果。應下失下,甚至會致病人于死亡,這是血的歷史教訓,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年希堯云:“日惟雜進寒涼,以為穩當,比比皆然。更有老手,診得脈虛,即用溫補。前以誤用寒涼,而致脈微,后以脈微,輒用溫補,試問若輩,舉世皆然,今為是書說破,良當悔悟矣。”
孔毓禮云:“誤投白虎,抑遏毒邪,脈變細小,宜投辛溫升發以開之,再投承氣寒劑,豈不殆哉?余徒黃生,三月染疫,無白虎證而連用之,遂致眩暈脈脫,不自知其身。余投補中益氣湯,一劑而蘇,再劑而斑疹爍然,鼻衄甚多,脈顯浮數,以辛涼清解與之,戰汗而解。”
龔紹林云:“瘟疫初起,脈多沉數,甚至有不甚顯著,必用藥調治。因邪已潰,方見洪數。至于洪長而數,其脈且浮者,是熱邪散漫于外,其病將愈矣。大渴大汗,固宜用白虎湯,以解其肌表之熱。亦有大渴而不汗者,亦用白虎湯以提其汗。然必內無所苦,脈見長洪而數,邪將內散者,方可用之。切不可任意妄投,雜進寒涼以為穩當。今之醫家病家,類皆如此,皆因不知脈癥也。凡投承氣之脈,右關獨見數實,或右三部俱數,關脈更甚,此受承氣之脈也。其癥或多汗而渴,苦聲不止;或日晡病甚,夜臥不安;或額中悶;或頭右脹痛;或脅下軟處作痛;或肚臍脹痛;或結或瀉;或嘔或吐。此皆受承氣之癥也。然此止可為知者道,難為不知者言也。吾為立一總訣以示之,凡見舌苔黃者,無論甚癥,急宜下之。但有夾虛之人,宜隨其虛而用半補半攻之劑,學者知此,則活人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