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溫疫論》的版本體系 石本、張本、劉本、醒醫本

《溫疫論》問世以來,版本有數十余種,經專家考證后發現,書雖是在明末發行,但原版已經被焚毀。現今記載的《溫疫論》多是康熙時期的刻本,比較流行的有四種版本:石楷校梓本(石本)、張以增評點本(張本)、劉敞校梓本(劉本)、《醒醫六書》本(醒醫本)。

石本

石本共2卷,首頁為康熙辛未(1691年)徐文駒所作的序,次頁為崇禎壬午吳有性淡淡齋“自敘”,目錄題書名為《溫疫方論》,卷首題書名為《溫疫論》,作者為“延陵吳有性又可甫著”。此外還有其他版本的石本,但大同小異,都是2卷,卷首都有石楷、徐文炳、唐之柱、徐扆臣同參的署名,吳又可的籍貫一般都寫為“延陵”,或多或少都有脫漏的文字以及一些補注按語。

劉本

劉本有2卷,最明顯的標志是卷首署有“儀真劉敞方舟校梓”。屬于劉本系統的刻本有很多,現存劉本系統的傳本有國家圖書館藏康熙四十八年劉敞序刊本、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藏劉敞校梓本、浙江中醫研究所藏重刻劉敞本、日本明和己丑(1769年)本、新聚堂本等。

根據日本明和刊本記載,劉本系統最早的刻本除吳又可作序之外,還有劉敞、先著、吳炤吉三人所作的序,這些序言基本上都撰寫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我國現存劉本系統一般只有先著“重刻溫疫論序”與劉敞序,也有的存有吳又可的原序,但比較少。

張本

張本也有2卷,后面附有“溫疫正誤”3則,扉頁上標有“延陵吳又可先生著”,目錄題書名為《溫疫論》,而且有張以增(容旃)“敘言”,并寫有“參訂同人”10人的姓氏,參訂者中有清朝初期很有名氣的醫學家蔣示吉、尤乘,由此也不難看出張本參訂班子的實力。

張本的最大特點是補充了一些石本遺漏的內容,并很好地保留了《溫疫論》的一些原始內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張本在正文兩卷之后,加了附錄“溫疫正誤”3則。這3則在石本中是卷二的組成部分,并非附錄。

白話圖解

《溫疫論》的版本流傳

《溫疫論》問世以來,版本有80多種,雖然原版已被焚毀,但各種評點、增補、殘脫之本屢見不鮮,因此對現存版本做全面的調查考證,對判定吳又可原著內容有重要意義。

《溫疫論》版本流傳

醒醫本

醒醫本在《溫疫論》的眾多版本中是翻刻較多的,分為2卷,并附有“補遺”。醒醫本的一大特點是吳又可的序言被稱為“醒醫六書瘟疫論引”,卷首書名寫作《瘟疫論》,作者署名為“具區吳有性又可甫著”。醒醫本的校訂較多,校訂者隨版本的不同而不同,但不管是哪種版本,都有一則共同的序言,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補敬堂主人所撰的序言,這也是該刊本最早的序言。根據該序言的介紹,醒醫本最早是“補敬堂主人”拿出他的藏書才得以刊行。

從內容上來看,醒醫本在保留了吳又可原著重要內容的基礎上,又增補了一些知識。例如該本“補遺”的安神養血湯、疫痢兼證、小兒太極丸三則,其中2個方劑可以補張本的所缺。

石本、劉本、張本、醒醫本這四個版本是《溫疫論》現存的主要版本,通過對這四個版本的介紹、比較后可以發現:石本、張本的發行時間較早,劉本基本上是傳承于石本,醒醫本則多與張本類似。著名的《四庫全書》所依據的通行本與張本、醒醫本更為接近,石本最接近吳又可的原著。但不管是哪種版本,都不是吳又可《溫疫論》的初刊本,都存在一些缺漏之處。

白話圖解

《溫疫論》的傳承發展

《溫疫論》作為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溫病學專著,提出了很多創見性的觀點,并對后世溫病學著作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

《溫疫論》傳承四大溫病名著

溫病學發展簡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台江县| 湖口县| 黔西| 汉寿县| 舞钢市| 闽清县| 吉木乃县| 黎城县| 罗城| 施秉县| 宿迁市| 上饶市| 房山区| 临沧市| 北流市| 建平县| 黔西县| 什邡市| 沽源县| 宁陵县| 盐池县| 岐山县| 福州市| 五峰| 界首市| 中宁县| 虎林市| 吉木萨尔县| 眉山市| 双江| 五常市| 澄城县| 融水| 凉城县| 洛宁县| 庆元县| 新闻| 高平市| 曲阳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