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圖解拔病排毒一身輕(超值白金版)作者名: 張中祺本章字數: 1669字更新時間: 2019-09-29 14:39:22
古今罐具 從獸角到多功能拔罐器
古代的罐具多采用獸角,如牛角、羊角,經久耐用。如今在臨床實踐中,人們發明了多種罐具,最常用的是多功能拔罐器和抽氣罐。
◎古代罐具
1.角罐:角罐是最早的罐具,因為古人用獸角做罐,所以拔罐叫“角法”。東晉葛洪著錄的《肘后備急方》就記載了用牛角做罐拔膿。角罐非常耐用,多由羊角和牛角制成。用鋸子將角頂尖斷距掉去尖,但不可鋸透,實心部分需留1~2厘米。角口用鋸鋸平,打磨光滑,長約10厘米,口徑有6厘米、5厘米和4厘米三種。因為取材方便,至今的北方畜牧區仍使用角罐,而南方則多用竹罐。另外少數民族的醫生也多用角罐,據說壯醫就使用黃牛角、麂子角、黃麂角作為拔罐工具。
2.竹罐:竹罐的優點是輕巧靈便、不易摔碎、價格低廉,還能吸收藥液,但容易漏氣、爆裂,適合煮罐法。將正圓的細毛竹管截成6~9厘米,一端留節做底,另一端做罐口。不可太長或太短,太長了較重,拔罐中容易脫落,太短了體積又太小,吸拔力太小,起不到拔的作用。根據需要,可選直徑為3厘米、4.5厘米、6厘米的竹子。
古代醫書典籍中多處記載用竹罐治療疾病。如唐代王燾撰寫的《外臺秘要》、元代沙圖穆蘇的《瑞竹堂經驗方》記載了“竹筒吸毒法”,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介紹“煮竹筒法”。
3.陶罐:古代的陶瓷業很發達,陶罐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皿,還可用作拔罐。陶罐笨重,吸拔力大,但質地較重容易摔碎。陶罐用陶土燒制而成,兩端小,中間向外凸出,形狀像腰鼓,底平??趶酱蟮妮^短,口徑小的較長。
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的陳列館中,收藏著數枚古火罐,其中有漢代陶質火罐,大小與現代用于臨床的陶罐相似,色暗紅,外形稍扁表面留有燒制的斑塊。
◎現代罐具
1.玻璃罐:玻璃罐光滑透明,方便觀察罐內皮膚充血、淤血的程度,但容易摔碎,適合走罐法。玻璃罐的形狀似球,家庭可以用廣口瓶代替(罐頭瓶、藥瓶)。
2.抽氣罐:抽氣罐可隨意調節氣壓,控制罐子的吸拔力。
a.注射器抽氣罐:此罐多用青霉素、鏈霉素藥瓶和透明塑料瓶制成。將瓶底磨掉,制成平滑的罐口,保存瓶口處的橡皮塞,留著抽氣用。透明塑料瓶不易破損,瓶口安一個活塞就可以抽氣了。
b.空氣唧筒抽氣罐:空氣唧筒連接罐具,多用玻璃或有機玻璃制成。
c.橡皮排氣球抽氣罐:橡皮排氣球連接罐具,有簡裝式、精裝式、組合式之分。簡裝式的排氣球與罐具連為一體,不可拆分;精裝的則可以根據需要拆分,選擇適當的罐具;組合式的更為靈活,可以隨時取下排氣球。
d.電動抽氣罐:電動吸引器連接罐具,如“經穴電動拔罐治療儀”等。這種拔罐可以避免燙傷,方法簡便很容易掌握,還能連接測壓儀器,隨時調整內壓。
3.多功能拔罐器:這種罐具操作簡單,優點很多,很多家庭都使用。它主要有以下優點:
a.罐體透明,方便觀察拔罐過程中的皮膚變化,適用于針罐、藥罐、血罐等手法。
b.罐口的尺寸多樣,適合人體的各個部位。
c.罐口的邊緣厚、平滑、外翻,不傷皮膚,適合多種手法,如走罐、留罐等。
d.拔罐的吸力較大,并且容易調節罐內的壓力。
e.操作方法簡便,避免火罐燙傷的危險。
f.容易起罐,底端有個排氣的閥門,不易造成皮膚傷害。
g.堅固耐用,方便清洗消毒。
另外,醫院也多采用銅罐、鐵罐等金屬罐。這種罐子傳熱快,非專業人士不易掌握,目前很少使用。民間還有許多流行的替代品,如罐頭瓶、茶杯、酒杯、廣口瓶、小瓶等等。凡是口小腔大、口部光滑平整、不怕熱,能產生吸拔力的物品都可以采用。這些罐具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所以經常被采用。
罐具的種類
拔罐的歷史悠久,罐具的種類也很多,如今家庭多采用多功能拔罐器。

竹罐適合煮罐法
優點:輕巧靈便、不易摔碎、價格低廉,吸收藥液快。
缺點:容易漏氣、爆裂。

玻璃罐適合走罐法
優點:光滑透明,方便觀察罐內皮膚充血、淤血的程度。
缺點:容易摔碎。

陶罐
優點:吸拔力大。
缺點:質地笨重,容易摔碎。

角罐多由羊角和牛角制成
優點:非常耐用。
缺點:取材不便。

注射器抽氣罐
優點:可隨意調節氣壓,控制罐子的吸拔力。

多功能拔罐器
優點:罐體透明,方便查看皮膚反應,罐口平滑外翻,適用于多種罐法,有閥門控制排氣,起罐方便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