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小穴位大健康(超值白金版)
- 黃中全
- 2037字
- 2019-09-29 14:37:44
牙痛 按摩穴位救你命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常見的癥狀之一,一般為齲齒、牙髓炎、牙根尖周圍炎和牙本質過敏等癥狀,遇冷、熱、酸、甜等刺激時病情發作或加重。牙痛屬中醫的“牙宣”“骨槽風”范疇。
病因類型
(1)齲齒:初期一般無不適癥狀,但齲洞變大變深時,進食時會牙痛,吃甜食或過冷、過熱的食物時疼痛加重。
(2)牙髓炎:多是由于深齲未補,導致牙髓感染,或是由于化學藥物和溫度刺激引起。牙髓炎對溫度敏感,因而可能有冷、熱刺激痛和叩痛,疼痛一般是自發性和陣發性劇痛。
(3)牙根尖周炎:一般是由牙髓炎擴散到根管口,導致根尖周圍組織發炎。癥狀為持續性牙痛,患牙有伸長感,觸、壓痛明顯,不能咬食物。
(4)牙外傷:牙齒受到意外傷害,如不慎摔倒、碰傷或吃飯時咬到砂粒等,導致牙折或牙裂開,引起牙痛。
(5)智齒冠周炎:智齒萌出困難(阻生),加上口腔衛生不良,而引起牙冠周圍組織發炎、腫痛。牙周脹痛不適,咀嚼、吞咽、張口活動時疼痛加劇。檢查可見阻生牙和磨牙后區腫脹、冠周袋內有膿性分泌物。多發生于年輕人,尤以18~25歲最多見。
最有效的穴位
內庭穴、合谷穴、地倉穴、角孫穴
取穴與按摩
內庭穴:位于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腳趾縫盡處的凹陷中。把一只腳抬起,放在另一條腿上,用一只手托著腳,手的大拇指放在腳背。用大拇指的指尖下壓揉按內庭穴,感覺脹痛。每天早晚堅持按摩此穴位,先左后右,每次兩分鐘。
合谷穴:位于手背的虎口處,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凹陷中。一只手輕握空拳,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壓,即是該穴。也可將拇指和食指合攏,鼓起肌肉的最高點就是合谷穴。按壓會感覺酸痛脹,每天堅持按摩,每日一次,每次兩分鐘。
地倉穴:位于嘴角外側旁開約四分處。嘴巴輕輕閉合,雙手舉起,用食指指甲垂直掐按嘴角兩旁的穴位,感覺酸痛脹麻。每天堅持按摩,每日一次,每次兩分鐘。
內庭穴
穴名來歷
內庭是與外庭相區分的叫法,內庭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腐男宅女們居住的地方,這個穴位出現病患的人喜歡安靜,討厭喧鬧的人聲。因為太像久居深深庭院的人士,所以被稱為“內庭”。它所治療的多是與人體內部組織有關,這也是被稱作內庭穴的又一原因。這個穴位接下來就是厲兌穴,兌在《易經》中指的是口,口就是門,照此看來,次穴位在門內,所以也可以由此推斷穴位名稱的由來。
標準穴位

取穴技巧

按摩方法

角孫穴:位于面部,嘴角外側,上直對瞳孔。首先正坐,高高舉起兩臂,用大拇指的指腹由后向前將耳朵上翼折屈,并順勢向上滑到耳翼尖的區域,腦部兩側的中指的指尖恰好相連于頭頂正中線上。用大拇指的指腹揉按這個穴位,感覺酸痛。堅持按壓此穴位早晚各一次,每次兩分鐘。
護理治療
(1)口服成藥
①滅滴靈片,每次0.2克,每日3次。
②壽堂牙痛安膠囊,每次2片,每日3次。
③牛黃解毒丸,每次3丸,每日3次。本方有通便瀉火作用。
④補腎固齒丸,每次4克,每日2次。用于年老牙松、隱隱疼痛者,宜久服。
(2)小驗方
①白胡椒10克研成末,加酒精調成糊狀,分4次放入牙洞內。
②針刺同側勞宮穴,中度刺激,進針1~2次,上下捻不留針。
③烏梅12個,分別含于口中,或兼含糖球也可。
④露蜂房適量,加純酒精適量,點火燃燒,待蜂房燒成黑灰時,用手指蘸灰涂于患牙,一般4~5分鐘可止痛。
⑤生豬油、新棉花各少許,用棉花裹豬油烤熱,咬在患牙痛處片刻,1次1換,反復數次。
⑥六神丸1~2粒,碾碎置于患齒牙齦上5~10分鐘,每天1次,一般不超過3次。
(3)食療法
①豬腰子1只、食鹽少許、骨碎補15克,水煮食肉飲湯,每日1劑。用于腎虧牙浮、牙隱痛,勞累后易發者。
②綠豆100克、甘草15克,水煮熟,去渣,食豆飲湯,每日2次,每日1劑。
③豬肉適量、水芹鮮根30克,水煎,分數次服。
④紅糖適量,蕎麥根一把,水煎,分數次服。用于治小兒牙痛。
⑤鮮姜100克、絲瓜500克,將鮮絲瓜洗凈,切段,鮮姜洗凈,切片。二葉加水共煎煮3小時。每日飲湯2次。本方用治牙齦腫痛,口干鼻涸,鼻膜出血(流鼻血),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
合谷穴
穴名來歷
“合谷”的意思就是“虎口”,這個穴位名出自《靈樞·本輸》。合谷位于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陷凹處,很像兩山之間下凹的低谷部分,所以稱之為“合谷”,之所以叫它“虎口”,你可以把大拇指和食指張開,側面看它很像老虎張大的嘴一樣。它原本是古人全身遍診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當時稱為中地部,顯示的是胸中之氣。
標準穴位

取穴技巧

按摩方法

地倉穴
穴名來歷
“地”是脾胃之土,“倉”是五谷存儲聚散的地方,在穴位中指經水存儲聚散的地方。這個穴位所接納的是胃經上部各穴位的地部經水聚集而成,流入此穴位之后,再一一分配流往,具有倉儲和聚散的作用。這個穴位可以說是身體的糧倉,直接由君皇管理,而頭部是最高首腦所處的位置,所以這個穴位也位于頭部。“地倉穴”又被稱為“會維穴”“胃維穴”。
標準穴位

取穴技巧

按摩方法

角孫穴
穴名來歷
“角”的含義是耳朵、腎,這里指穴位內的氣血為天部的收引之氣,“孫”的含義是火。“角孫”的含義是指天之天部的收引之氣遇冷下降后從這個穴位匯入三焦經。
標準穴位

取穴技巧

按摩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