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藝術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房龍
- 11293字
- 2019-06-06 10:46:13
第二章 史前藝術
我點燃一支蠟燭,微弱的燭光給黑沉沉、空蕩蕩的巨大洞穴帶來一點光明。是這里嗎?那難解的疑團,那神秘的文化,還有那血脈相連的先民。我們探索,我們問詢,可幽深的洞穴沒有回音。誰會為我們揭示洞穴深處的秘密,誰又為我們喚醒遠古的靈魂
我有時想,如果我是生活在一百年前的人就好了,那么我寫這本書就會輕松得多。因為一百年前,藝術史簡單得就像《圣經(jīng)》的年表一樣。當時我們的思想也比較單純,和藹的烏瑟主教告訴大家,世界起源的時間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8日星期五,于是我們就相信了,十分自然干脆、毫無爭議,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當然。至于我們祖先亞當?shù)降资浅錾诠?004年,還是公元前40004年,或者是公元前40000004年,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好像也沒有什么關系。我們沒有必要非弄清楚不可,那簡直是自找麻煩。
在一百年以前,歌德與萊辛是那個時代的大人物。那個時候如果提起他們的大名,恐怕無人不曉。同時,人們在聽到他們的名字后,都會情不自禁地肅然起敬。1786年,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先生,不顧辛苦,千里迢迢地翻越阿爾卑斯山,終于游歷了他夢寐以求的意大利。兩年后的春天,他滿載而歸,并且他的那本著名的意大利游記也問世了。在那本書中,他詳細記錄了他在意大利的游歷見聞,以及他在憑吊古跡時那悲壯蒼涼的心情。他還為一些對他崇拜有加的人們作了一些報告,告訴他們生活所必須遵守的原則,希望他們能尊重古訓,克己復禮。無疑,歌德先生在為他的崇拜者指點迷津。
在歌德之前,我們還應該介紹另一位讓人厭倦但是博學多才的學者。他的那部《古代藝術史》被不少人認為是衡量希臘藝術的力作,他就是約翰·約阿西姆·溫克爾曼先生。但可惜溫克爾曼死得太早,這位大學者沒有能逃脫謀財害命的屠刀。事情大體上是這樣的,地中海一個小人強行向溫克爾曼兜售古幣,因為未能得逞,便兇相畢露,對他實施了報復,于是斃命的不僅僅是一個著名的學者,另外,還致使這本巨著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但他留下來的這部洋洋灑灑的理論成果,卻啟發(fā)了歌德與萊辛。于是,萊辛跟隨著他的足跡,寫了另一本著作《拉奧孔》
,該書被公認為“提示了詩歌與造型藝術的內在關聯(lián)”。
因為有了溫克爾曼的《古代藝術史》、歌德的《意大利紀行》以及萊辛的《拉奧孔》這三本藝術史的“圣經(jīng)”,于是權威形成了。誰還愿意去提什么史前的藝術呢?至于在古希臘人或古羅馬人之前,是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同地位的藝術品,人們也就不敢妄自猜測了。
但所幸的是,世界發(fā)展得越來越快,許許多多奇異的事情相繼發(fā)生。首先,在18世紀即將結束的最后兩年,古埃及文明被人發(fā)現(xiàn)了。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希羅多德就曾去過尼羅河流域。當時的他就因那些古跡而驚訝不已,他驚嘆道:“這文明簡直古老得難以置信。”但是,直至上個世紀,埃及文明也沒有被人們真正重視過。沒有人會想到,希臘人那輝煌的藝術文明,很有可能是從古埃及人那里學來的。更讓人驚奇的是,古埃及人的文明,又是向在他們以前生活在尼羅河谷地上的史前人學習而來的。
史前人在遙遠的古代就銷聲匿跡了,他們安息的墓穴早幾年或晚幾年被發(fā)掘也沒有什么關系。重要的是他們曾經(jīng)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杰作,那么引人入勝,那么令人折服,容不得我們有片刻的忽略。而且史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謎,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史前社會文明與藝術,也是那么的令人浮想聯(lián)翩。然而,現(xiàn)在我們再也找不到史前人了。人們迫不及待地需要一個魔法師,以喚醒那遠古的生靈,以便可以在他們死了幾萬年后再次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這既是一種血肉相連的生物尋祖的本能,也是出于對藝術起源形式的一種好奇。而今,在科學的發(fā)展下,終于造就了能讓史前古人重見天日的魔法師,那就是考古學家。
前身為古物收藏家的考古學家,產(chǎn)生在文藝復興時期。曾經(jīng)有一段讓人尷尬的歲月,生活在中世紀的意大利人完全忘記了他們的羅馬祖先。他們日日夜夜就生活在古羅馬文明的遺址上,在他們的周圍都是意義非凡的文物。可是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在他們的眼中,那都是一些殘磚斷瓦、荒丘廢園。一切都是那么雜亂破敗,毫無價值。這不能不說是對偉大的羅馬藝術的一種諷刺。中世紀的意大利人,甚至想清除這些破爛。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文物”就像是那一場野蠻人的洪水似的,洪水之后留下的便是那一片慘不忍睹的廢墟。不客氣地說,羅馬的敗落比遭遇一場洪水更讓人悲哀。那是一股野蠻的力量,破壞力如此之大,比之洶涌的洪水更為可怕!它橫掃大地,所過之處,一片狼藉。

象牙雕小頭像
出土于法國桑普爾,約公元前3萬年
這個出土于法國桑普爾的小頭像高不足4厘米,是在公元前3萬至2萬年間,用一只巨大的長毛猛犸象的象牙刻制的,造型雖然很抽象卻極其傳神,這是個晚期智人的頭部,在清晰刻出的發(fā)辮下面,她的雙眼正凝視著前方。
1453年,土耳其的軍隊占領了君士坦丁堡。殘存的希臘文物不得已向西方逃避,并在歐洲各國,如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大學中找到了藏身之所。因為這些文物的到來,也刺激了西方對古代文化的研究。于是,古希臘那如同天書般的文獻,在沉寂了上千年后,終于宣告破譯。這一突破更是讓西方社會掀起了一股古物研究的風潮。從15世紀到16世紀,這兩百年中,許多貴族王公都以此為高雅時尚,連君王與教皇都陶醉其中,甚至于疏于拯救世人的靈魂,以及擔當社稷治國牧民。
在那樣的背景下,“文物家”一詞應運登場。在當時,這個詞是用來形容那些從事文物收集研究并從中獲得樂趣的人。這些人,對文物的收藏與攬聚,可謂不惜重金。所收之物,遍及歐洲各地,收藏物件也林林總總,包括雕塑、壇壇罐罐、古錢幣、古代飾品、古畫等等。“文物家”的收藏行為,為我們現(xiàn)代的博物館開創(chuàng)了雛形。
當然,“文物家”們如此醉心于挖掘古人的遺物,大多數(shù)都是出于私心與貪欲。但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些人的行為引導我們解開了一道道的歷史難題,他們的行為多少幫助了我們對古代文化的認識與重現(xiàn)。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否則,我們就太不盡情理了。雖然他們的知識不夠全面,興趣不甚廣泛。研究也充滿了偶然,對于遇上的遠古時代留存的遺物,也往往是淺嘗輒止。但這并不能怪他們,一方面是他們的條件和能力所限,另外我們不要忘記,那個年代每個人都相信這個世界誕生才不過幾千年的歷史,關于史前人的知識完全是一片空白。所以,對那些古物的研究,他們的力不從心是可以原諒的。
現(xiàn)在,我們幾乎每周都可以從新聞報刊上看到史前文物被發(fā)掘的消息。人們在史前文化的沃土上反復搜羅。某一天有一個中國學者發(fā)現(xiàn)了一具50萬年乃至100萬年的史前人類頭蓋骨;另一天,又有一個法國農民,也許是奧地利農民翻地時刨出了一片遠古的墓地。在人類遺骨中,我們還能找到柱齒象的遺骨化石,還發(fā)現(xiàn)了劍齒虎的碎片,那幾枚放在打磨過的石器旁邊的彩色貝殼尤其引人注目。
也許這些價值連城的文物在13世紀或16世紀都曾被人發(fā)現(xiàn)過,只是當時的人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于是將其又重新拋棄在廢墟之中。面對那些骨骸,人們也只以為是餓死在路上的可憐的朝圣者,或是戰(zhàn)死在沙場的勇士,他們被同伴安置在這孤寂的洞穴中。今天的我們當然已經(jīng)清楚,那些遺骨殘片有可能就是我們人類最早的祖先。它們正一點點地消融在大地中、土壤里,化作一陣灰塵從我們的身邊吹過。猶如1805年和1809年奧地利戰(zhàn)爭中,拿破侖一世的那些浴血奮戰(zhàn)的英雄們,他們的遺體被廉價出售給了一群英國制造商,在那些制造商那里,他們的遺骨被制成了肥料,撒向大地,融入沃土。
至于發(fā)掘出的雕像,那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奇形怪狀,樣子也大多十分丑陋。人們常會以為這些雕像是基督教的傳教士到來之前,當時的異教神靈呢。那些異教的神僧曾在北歐的日耳曼部落里四處游蕩,而且十分詭異。還有人把這些史前的塑像當作是巫師、魔鬼的作品,于是他們成群結隊,一邊敲著鑼鼓,一邊把這些不祥的東西拋入湖底,這樣他們就可以認為,本地的巨人與小精靈無法再找回他們先前失去的寶貝了。
假如你因為讀了本章的內容,而激發(fā)了你想成為考古學者的熱情,那么我要勸你多冷靜地想一想,切不要意氣用事。因為考古是一項非常艱苦而困難的研究。你也許要為此準備許多年,也許你用盡一生的時間仍然一無所獲。同樣是面對法國南部的一個小草坡,考古學家會異常興奮,而普通的人則只知道坐在那個草坡上悠閑地抽煙。考古學家會對他說:“你現(xiàn)在正坐在一處史前村落的某堵墻上,那邊就是以前的村寨大門,而這邊曾有一處塔樓……”也許在考古學家的眼中,到處都可能是古跡。
事實上,也常常是這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與土耳其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發(fā)生激戰(zhàn)。英國士兵在挖戰(zhàn)壕時,常常挖到古代迦勒底城的遺址。此時慌忙應戰(zhàn)的英國軍人,哪里知道他們正在對人類文明遺跡進行著大破壞。他們的愚蠢行為給今天的考古工作帶來了災難性的損失。不過,五十年前,人人都和他們一樣。
如果你真的下定決心為考古學而獻身,那么就不要猶豫,勇敢去干吧。那里有無數(shù)的謎題等著你去破解,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你會找到許多的樂趣,并體會這項工作的魅力。當然,也得有忍受辛苦的心理準備,你必須學會忍耐,學會甘于寂寞。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不幸的情況,一年又一年,你只是耕耘卻沒有收獲;一年又一年,你只有奉獻沒有回報。
這樣的結果的確讓人難以接受,可是所幸的是,以前出現(xiàn)了不少這樣的人,現(xiàn)在也在不斷涌現(xiàn),我相信,以后也會有這樣的人出現(xiàn)。對于這些人,我除了表達由衷的敬意之外,還能說什么呢?應該說幸好有這些無私無畏的人存在,人類的步伐才會一步一步地向前。于是,我們的意識越來越清晰,思想越來越成熟。
那么,我們的祖輩們,是什么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史前祖先的呢?
這很難說,不過到了19世紀時,許多人對《舊約全書》的內容開始以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來審閱了。而在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相繼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史前的石刀石斧,它們做工精致,令人驚奇。由于這些考古的發(fā)現(xiàn),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延伸了人們的思路。幾位勇敢者站在人類學的角度,大膽地提出了疑問,他們推測我們的世界應該更古老,歷史更悠長。這些探索者面對新出土的精致石器,已經(jīng)看到一股撲面而來的史前氣息,生產(chǎn)這些工具的人好像比類人猿祖先更早來到這個世界。于是,考古的發(fā)現(xiàn),又讓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千、幾萬,或幾十萬年。這些塵封上萬年的史前工具如今重見天日,把人們的目光向著歷史的更深處引去。
也許你會覺得,這些上古人的生活方式,與新幾內亞或澳大利亞的內地人很相似,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但如果你不是親眼看到,你是不會真正體會到史前文明給我們所帶來的那種震撼的。這些居住在洞穴的史前人,已經(jīng)掌握了工藝、雕刻、削磨等基本技術。當時的雕刻技術還十分稚嫩,只是處于削磨階段。要知道當時人們還不懂得使用鐵器,制作成形的東西,全靠燧石打磨而來。在這些原始的藝術家手中簡便的燧石,竟然可以創(chuàng)作出那一個個奇跡般的杰作。
面對這些遠古的器具,我們不僅可以想象古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性,研究史前祖先們的社會形態(tài),單是從這些器物本身,就可以看出,古代人在削磨、雕刻、工藝、冶煉等多方面都已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取_@些出土的文物,足以展示他們當時精湛的手工技藝,以及他們非凡的想像力。
新西蘭的土著毛利人,很好地保持了祖先的文化傳統(tǒng),當白人在一百年前到達新西蘭時,他們認為毛利人還完全處于原始狀態(tài),因為毛利人甚至連金屬都沒有見過。但毛利人那些在石頭或是木頭上的雕刻技藝,卻無不精美絕倫,讓占領者們目瞪口呆,嘆為觀止。
論述史前人類的藝術成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打算像談論中世紀的藝術那樣自如流暢,那實在有些困難,沒有充分的知識積累與準備是不行的。好在我們掌握了一批論證的資料,使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把人類歷史的藝術年代向神秘的遠古推前一萬年。
藝術的風格,除了具有藝術家本人的創(chuàng)作特點之外,還要受到經(jīng)濟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與影響。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極,一年大多數(shù)時間都被冰雪圍困,從而使他們有很好的條件進行冰雕創(chuàng)作;而埃及人生活在富饒的尼羅河河谷,他們可以從鄰近地區(qū)運來他們想要的石料,用來建筑他們的宮殿或是雕刻他們法老的肖像。而且滔滔不絕的尼羅河還可以幫助他們把那些巨大的石料運到埃及的任何地方。
有人對我說,既然我們的祖先荷蘭人那么擅長于繪畫與音樂,為什么一直以來卻沒有出現(xiàn)偉大的雕刻家?我想,這可能也和地理條件有關。試想一個常年陰雨綿綿的國度,人們一般都會呆在室內娛樂,或繪畫,或彈琴,而在戶外刻石頭恐怕就不太方便了。他們的建筑材料是磚,磚可以建造房屋,可以建造大廈,可以修筑城墻,就是不能拿去雕刻。
相對的,希臘常年日照充沛,生活在那里的人們迷戀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當然樂意于戶外的活動。在他們的眼中,家只不過是過夜的地方,以及哺育嬰兒、燒飯做菜的一個場所。此外在那個國度里,還有許多優(yōu)質的大理石,于是希臘人有非常好的條件成為一流的雕刻家。至于繪畫,他們就不善此道了。
不過這一切,絕對不是一條規(guī)律。許多聽起來很合邏輯的事,往往在實際中卻不是那么回事。這也難怪,事物的規(guī)律總會有反常的情況,藝術也是這樣。盛產(chǎn)大理石的希臘出了無數(shù)一流的雕刻家,如果類推,那么現(xiàn)代美國的佛羅里達州也應該擁有許多出色的雕刻家了,因為那里一樣也出產(chǎn)優(yōu)質的大理石。我倒是希望這樣的推斷成立,可惜他們從來不拿大理石做材料建造有價值的東西,只會拿它來建教堂,原因是那里太窮,無力用木料來建造個像樣子的教堂,或是拿大理石鋪人行道、建豬圈雞舍等等。
這不難看出,地方特產(chǎn)與天氣,并不是惟一影響藝術發(fā)展的因素。佛羅里達州也像希臘那樣盛產(chǎn)大理石,可是缺乏經(jīng)濟效益的刺激,大理石就只能是大理石,不能成為雕刻藝術品。試想,那些可憐的農民們誰愿意去花錢買一座不能吃不能用的雕刻呢?而在雅典,人們樂意在這方面投資,那些雕刻好了的作品,不僅可以用于神廟、城市裝飾,而且普通人們的家庭中也常常會擺放。
所以想要建立一個關于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公式,是很困難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與條件,而且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無疑給這個極富于理想的任務增添了許多無奈的成分。
推論是很復雜的,但抽象出一點很簡單的特點卻并不難。比如每個地域的民族,都會優(yōu)先使用手邊現(xiàn)成的原材料,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生活在溫帶的史前人,常常會使用鹿角來制作各種物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龍頭
奧斯貝爾格的木刻,發(fā)現(xiàn)于挪威,約公元前820年
發(fā)現(xiàn)于挪威北歐基督教之前的藝術。
馴鹿至今仍在歐洲可以看到,只不過那種敏捷的野生動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在溫帶地區(qū),而是遠在北極圈以北幾百英里的拉普蘭地區(qū)。而兩萬年以前,歐洲大陸的冰河期,馴鹿大多在南方,即今天的地中海一帶奔騰跳躍。于是,在那里也出現(xiàn)了一個馴鹿的民族,他們捕鹿,并飼養(yǎng)。我們不清楚他們來自何方,至少現(xiàn)在還不能確定,或許再過幾十年,考古學者們會告訴我們這個謎題的答案。
在古代,由于溫帶地區(qū)有著大量的鹿出沒,這使得史前人和鹿有著不解之緣。他們學會了馴鹿,并把它們當成家畜來飼養(yǎng)。這種動物和牛是近親,所以馴養(yǎng)起來并不很難。馴鹿在早年的獵人生活中,占著很大的分量。獵人們漸漸向北遷移,每次都會帶著一群群的馴鹿在身邊。
他們在居住的洞穴的墻壁上繪上了馴鹿的情形,還用鹿角制作出許多精美的裝飾品戴在身上。這足以說明,馴鹿在他們的心中占著何等重要的地位啊。也許那些鹿角制成的佩戴物,就是人們最早的首飾。
這里使用了“首飾”一詞,有許多學者認為這樣的首飾,應該算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品。對于這種看法,我表示贊同。
人類可能早就發(fā)現(xiàn),動物中的雌雄兩性美丑的差異。他們由此想到了自身,于是開始制作飾物。最初的飾物五花八門,可以是一串彩色貝殼、幾個有花紋的小石子,一個個打磨光滑的馴鹿角,人們把這些東西插在頭上,或掛在耳朵上、鼻子上來美化自己。
一個由開拓者組成的社會,男女的比例往往是不平衡的,大多數(shù)情況是男多于女。美國初期也是如此。在史前的社會中,人們茹毛飲血,住在荒山野嶺,生活條件很差,男人一般負責外出打獵,尋找食物,所以遇險喪命的幾率很高,因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男人在社會中比女人更有優(yōu)越的地位。所以,我們現(xiàn)在估計,遠古時代的手鐲、項圈、臂鏈等形形色色的裝飾品應該都是給男人用的,也只能給男人用。
另外,不斷進化的人類,隨著社會習性的逐漸加深,也許還會產(chǎn)生一種對遠古野性的懷念。相對于那些生理上更具優(yōu)勢的動物,人類是有著一絲自卑的,他們渴望也能擁有熊的力量、虎的勇猛、鹿的速度等其它動物的優(yōu)勢。于是人們用那些動物的皮毛、骨骼來制作飾品戴在身上,以祈求自身也能如那些動物一樣具有更強的能力。馴鹿人則用鹿角來制作首飾,他們用石子打磨,或用利物刻畫,于是一些有美學天分的馴鹿人,發(fā)展了兩種表達方式——繪畫與雕刻。
在這里,我講一個藝術史上最為奇特的故事:
1879年,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市里奇山區(qū),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西班牙的德梭托拉侯爵。他的目的是考察這里的阿爾塔米拉山洞,并企望能尋找史前的化石。結果他什么也沒有找到。但與侯爵同行的四歲的小女兒卻幸運得多,小姑娘對父親要尋找的化石沒有興趣,她這次旅行只是跟著父親一起出來游山玩水的。她以一個小孩子的眼光來觀察這個空蕩蕩的山洞。它似乎沒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洞里有一處地方很低,大人們都不知道,不過那個低矮的洞頂,沒有妨礙一個4歲的小孩子的進入。可是剛剛爬進矮洞的小姑娘,剛剛舉起蠟燭卻突然被驚呆了,她看到了一頭野牛赫然出現(xiàn)在石壁上。而且好像還不止一頭,整個石壁都被畫滿了。
于是,人類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史前繪畫,就這樣被發(fā)現(xiàn)了。
侯爵旋即向科學界宣布了這一重大的發(fā)現(xiàn),頓時引起一片嘩然。不過一開始,這幅史前作品并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承認。當?shù)滤笸欣罹粝蚩茖W界宣布這一新奇的發(fā)現(xiàn)之后不久,許多教授親自趕赴阿爾塔米拉山洞,做了細致的考察。然后這些專家們得出了一個讓侯爵意想不到的結論,他們堅持說史前人不可能繪制出這樣的美術作品,他們猜想,是侯爵為了在考古界一鳴驚人而雇用了馬德里的畫家在山洞里畫下了那幅圖畫。然后自己再扮成一個偶然發(fā)現(xiàn)此畫的幸運的考古學家來揚名立萬兒。
只是,專家們弄不明白的是,那位“馬德里的畫家”究竟是選用了什么奇特的顏料,使得山洞里的那幅圖能顯現(xiàn)出那不同尋常的色彩效果的呢?那幅山洞的壁畫是用刻入石壁內的粗獷線條勾勒出來的,表面上呈現(xiàn)出一種神奇的紅色,還有藍色,以及幾種黃色和棕色。后來經(jīng)過分析才知道,那紅色是氧化鐵,其它的幾種顏色分別是氧化錳、氧化鐵。這些物質與油脂混合之后,很容易在石壁上附著上色。當時畫家們創(chuàng)作石窟壁畫的常用方法是,在刻畫好的石壁畫上涂上黑色,這種顏料是由獸骨焚燒后獲得的,那時人們盛裝顏料的容器是管形的空心獸骨,調色板便是一塊平板石塊。我們的現(xiàn)代畫家們是怎么也不會用這種繪畫工具的。
幸好,不久之后,有另外的考古學家在法國西南部的多爾圖尼河谷也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石洞壁畫,才使得德梭托拉侯爵擺脫了“欺世盜名”的惡名。隨后,與阿爾塔米拉壁畫相似的其它史前壁畫也相繼被發(fā)現(xiàn),它們分布廣泛,幾處比較著名的壁畫,出現(xiàn)于法國南部,西班牙北部以及意大利中部。
一個問題結束了,但是新的疑惑又出現(xiàn)了。
迄今為止,我們找到的史前壁畫,大多都發(fā)現(xiàn)在洞穴的最深最暗的地方,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著名的姆特石窟。可以想象,當時在創(chuàng)作這些壁畫時,人們是打著火把進行的。幾個世紀的考古成果都證明,人們主要生活在洞穴的前部,因為那里有許多史前人生活居住的痕跡,有磨得光滑的石椅子,還有那些厚厚一層人們不吃的動物的頭骨與蹄骨的化石。經(jīng)過仔細檢查后,發(fā)現(xiàn)外洞常會有一個過道與許多陰暗的石室相連,而那些石室里則大多都有史前人畫下的淡黃色的、深褐色的和藍色的壁畫。

馬
拉斯科岸洞壁畫局部,法國南部、前15000—前1000年
這幅畫是著名的拉斯科巖洞壁畫的一部分,描繪的是一只矮腳野馬,在如雨的箭矢中倉皇奔逃,還有長矛從四周向它刺來。這似乎證實了人們對遠古繪畫目的的推測,和今天仍然在流行的一種巫術相似,認為將自己仇人的人像當胸刺穿或者燒掉,仇人就會因此而遭殃。原始人將他們希望得到的獵物描畫在巖壁上,再用他們的石刀石斧砍斫一番,真正的獵物就會俯首就擒了。現(xiàn)代有些原始民族還保留著古代的遺風,他們對待藝術的態(tài)度也為這個猜測提供了佐證。
那么,史前人在這些又黑又潮,而且不易進去的石室里繪制壁畫到底有什么用意呢?他們?yōu)槭裁赐嫬F類圖案呢?經(jīng)統(tǒng)計,從遠古至今的山洞壁畫里,大約出現(xiàn)過一百多種動物的圖案。偶爾有一些線條,好像繪制的是人類自己。不過史前人畫得最熟練的還是獸,他們的技巧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畫中的動物便開始失去原有的特征,這使得我們不由得想到了畫圣像的拜占庭畫家和俄羅斯的畫家。
這些疑問,至少現(xiàn)在還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我們能做的,只是大膽的猜想。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所有的藝術都誕生于宗教。
從廣闊的非洲,到南太平洋小島,我們對那些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初民,進行了大量的考察,發(fā)現(xiàn)他們都曾在某一時期信奉過巫術,有的至今仍在繼續(xù)。人們常常幻想利用一些超自然的力量來戰(zhàn)勝敵人和困難,于是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祈求形式,有的土著人把泥土捏塑成敵人的樣子,然后在“他”的全身扎針,以期敵人能很快地死去。史前的獵手們,或許在出門之前也要玩這些把戲。當時的人們靠打獵為生,如果沒有獵物,那一家都要受餓。所以,能圍著野獸們轉,是他們的全部人生哲學。于是,用于“施法祭祀”的野獸繪畫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埃及的古代,人們對動物的這種重視態(tài)度,導致了對動物的崇拜,以至于發(fā)展到了神化動物。印度也有著類似的動物崇拜,有些做法令人很不能接受,在那里牛可以隨便進入人們的住房,人卻無權采取驅趕的行動,否則會引起騷動,人們會認為驅趕動物的行為將會激怒神靈,神靈將降禍給人們。于是這個可憐的人將會被其他人圍攻。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史前人創(chuàng)作這些動物壁畫時,已被證實是經(jīng)過了細致的觀察后進行創(chuàng)作的,而且很可能這些作畫者,是有組織有安排的,他們被允許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這樣的繪畫活動。那么這是否就是人類最早的宗教儀式呢?那些繪滿了壁畫的陰暗石室,也許是人們進行膜拜的場所,因為祭祀的地方相對神秘,所以人們會選擇那些不易到達的地方作為神廟。在那里,族中的長老們可以聚會、占卜、詛咒、祝福、審判等等。當然,這也僅僅是猜測,我只能抱歉地說,我也沒弄清楚。
史前人的畫像,很像今天非洲、太平洋島嶼上的一些土著部落巫醫(yī)控制的偶像,他們很丑陋,甚至淫猥、可憎,質量也很差,至少我這么認為。
不過,無論如何,從藝術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要感謝那些史前先民。是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表現(xiàn)巫術的這一特殊形式。不可否認,那些拿著石鑿作畫的史前人,就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家。
但是,這樣的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突然間在歷史的某個時候消失了。直到幾千年后,歐洲才又重新產(chǎn)生了這種需要細致感觸與天性靈感的藝術形式。當然,在這種藝術消失的時候,人類的藝術沒有止步不前,其它形式的藝術如雨后春筍,藝術的發(fā)展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這一期間,人類開始使用金屬與陶瓷,他們已經(jīng)學會了制造陶器的工藝。
現(xiàn)在歷史學者常常期望能考證出古代事件的具體發(fā)生日期,可是他們注定會失望多于喜悅。因為古人對待時間的觀念,與現(xiàn)代人有很大的差距。好像時間并不會太影響他們的生活一樣,他們只是不厭其煩地專注于進行藝術生活,卻不曾想過,他們留下的這些遺物,給歷史學家們帶來了不少的難題。你會從書本中的許多地方察覺到,講述人的經(jīng)歷時,講述藝術成就的歷史,都常常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重疊反復,時間上跳來跳去,絲毫不顧及那些企圖把歷史事件鑲進具體年表的人的心情。
現(xiàn)在先說說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它們的出現(xiàn)和結束都是數(shù)千年前的事情了,在那個遙遠的過去,沒有紀年,只能用勞動工具作為時代的標志。當然,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也像古代人一樣用木頭造屋子,用石頭碾磨,青銅也有許多的用途,那么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時代,也可以用“鑄鐵煉鋼”一類的名詞來冠名。這當然是可以的。不過這樣的時代劃分,對于現(xiàn)在這樣緊湊的工作生活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這里講述的石器時代或青銅時代,指的是在那個歷史時期,石材和青銅是人們最主要的材料,被廣泛地使用。在他們沒有找到更好的材料之前,必然只能使用石塊和青銅,就像我們的房子沒有接好電線之前,就不會放棄使用煤氣一樣。當然我知道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時間,卻對西方人何時開始使用青銅制品一無所知。現(xiàn)代化學告訴我們,青銅是一種合金,它是由低賤金屬和高貴金屬化合而成的。說起來也許可笑,在金屬王國之中也有高低貴賤之分,高貴的銅家族與低賤的錫家族聯(lián)姻,好像給人一種不相稱的感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種金屬結合卻主宰了人們相當長的一段歷史。

雅典娜青銅頭像
青銅、銅合金、銀、鉛、玻璃
大理石雕刻興起之前,青銅是雕塑家們使用最多的材料,有很多優(yōu)秀的青銅雕像留世。這個雅典娜的青銅雕像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湛技巧,以及對青銅材料的掌握與處理令人驚嘆。
現(xiàn)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青銅制品,是在克里特島上古老的諾薩斯王宮花園中發(fā)現(xiàn)的,大約鑄造于公元前1500年前。而青銅是由腓尼基人帶到克里特島的,在當時,青銅早已到達埃及了。過了一千年后,青銅才傳到希臘與羅馬。
意大利北部的商販們,帶著他們的青銅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然后向瑞士湖畔的居民們出售這些當時的“高精尖”技術產(chǎn)品,因為那些人還生活在石器時代里。與此同時,青銅制造技術也傳入了英國。腓尼基人手里則有大量的錫,他們知道最優(yōu)質的錫在什么地方,可是英國人視腓尼基人為捕獵族,以一種典型的不信任的態(tài)度禁止腓尼基人靠近英國海岸。于是,腓尼基人又帶著錫去了冰島,從他們的海港出發(fā),經(jīng)過一天的航行,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塊可以進行物物交換的安全地帶。
雖然青銅比鐵器更快在整個大陸普及,但是鐵比青銅的硬度更高,也更容易冶煉,就連荷馬時代中最笨拙的英雄都知道應該使用鐵制的武器。因而,鐵在許多領域里代替了青銅,鐵器時代到來了。然而,鐵器時代的來臨,并沒有讓青銅就此退出歷史舞臺,青銅作為更有韌性、更富有視覺美和觸覺感的金屬,被保留了下來,并更多地運用于了藝術制品方面。鐵作為一種剛性的金屬材料,多用于利劍與長矛的制作。在北歐,裝飾品很少有用鐵制作的,而青銅作為柔性金屬,多出現(xiàn)在首飾店里。
相對而言,歷史學家應該比較喜歡鐵匠,因為他們很容易被追尋到。無論古代的鐵匠走到哪里,都會留下明顯的痕跡供后人追蹤。我們知道,當時的鐵器文明在歐洲大陸已經(jīng)十分普及了,從理論上說,鐵器的制作水平應該優(yōu)于以前的時代,可遺憾的是鐵器時代的劣質首飾無法和石器時代的首飾相媲美。盡管鐵是一件不易處理的材料,但是石器也一樣不易處理。石器時代的藝術家們比幾千年之后的鐵器藝術家們似乎更為熟練更富有想像力,他們比后者更為輕松地解決了藝術加工的問題。
如果一旦提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歷史學界的朋友們一定會興奮不已,他們會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有趣的是,這三個時代并沒有十分明顯的劃分。在青銅時代,鐵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而在鐵器時代,青銅仍然被廣泛地使用著。不過上面所提到的那一點,始終讓人感到奇怪,那就是鐵器時代遠比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晚,但是從藝術角度上看,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反倒比鐵器時代體現(xiàn)出了更高的藝術成就。
幸好在這方面,考古學的發(fā)展得到了人類學家們的幫助。在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人類頭蓋骨,被人類學家拿去與鐵器時代墓葬中的人類頭蓋骨進行了細致的比較,得出了讓人驚訝的結果:前者屬于更加聰明的人種。
盡管進化論說明了發(fā)展的大趨勢是優(yōu)勝劣汰,但并不意味著在一些特殊的時候,高級的東西就一定會安全。歷史有時很難捉摸,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常常被低等野蠻的民族消滅。因為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善于打仗。
這似乎為我們說明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藝術的發(fā)展道路并不平坦。我們可以想見,在石器時代晚期,史前歐洲人類的藝術曾經(jīng)遭遇了一場洗劫,大大摧殘了一度發(fā)達的藝術文明。而北歐與西歐都出現(xiàn)了這種猛烈的衰落,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歐洲的藝術一蹶不振,完全無法與亞洲、非洲相比。鐵器時代的歐洲也失去了世界藝術中心的地位。這種悲慘的命運直到遇見了尼羅河文明之后,它才漸漸恢復元氣。
經(jīng)過漫長的學習之后,歐洲的藝術又東山再起,重振雄風。是的,他們找到了一所偉大的學校——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