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藝術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房龍
- 9932字
- 2019-06-06 10:46:18
第九章 伊特魯里亞與羅馬
這一章將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疑惑,許多事情都有待我們在以后的歲月里去探明和揭示
人類社會不斷進步,文明繼續傳播,而藝術之火也正廣泛蔓延。當古希臘的畫家們和雕刻家們第一次來到意大利時,他們原以為自己給羅馬的野蠻人帶來了文明的祝福與藝術的禮物。可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來晚了,整整遲到了幾個世紀。比他們先到的是伊特魯里亞人,他們給羅馬帶來了高度實用的工藝技術,當地人也已經掌握了藝術的基本技巧。那些藝術都是來自民間,富有鄉村情調的藝術。
于是,我們又將翻開讓我們充滿疑惑的一章,關于伊特魯里亞人與羅馬人,有許多的事情有待我們在以后的歲月中去探索和揭示。比如,伊特魯里亞人到底是誰?我們只能回答“不清楚”。只知道伊特魯里亞以前曾經是在意大利中西部的古國。不過,在考古學家們的努力下,他們神秘的面紗正一點點地被揭開,我們已經獲得了一些關于伊特魯里亞人的新知識。但是考古學家們到底能將伊特魯里亞人的面紗揭開到一個什么程度,那就很難說了,考古學家們只是給了我們一把揭開謎底的鑰匙而已,但這已經來之不易了。
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民族都曾經扮演過極其重要的角色,可是時過境遷,他們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只留給我們這樣或那樣的謎團。對于早期的伊特魯里亞人與羅馬人,我們就缺乏足夠的了解,因為他們沒有文字,沒有留下書面的文獻記載資料。伊特魯里亞人倒是留下了幾千塊石碑,我們今天已經辨別出上面刻有文字,我們可以借此進行研究,不過研究的難度很大,因為伊特魯里亞的語言失傳很久了,石碑上面的文字誰也不認識。于是這項研究變得和確認太平洋小島上的石雕一樣困難重重,即使是那些非常擅長猜字謎的語言學家們,面對著這些伊特魯里亞石碑,絞盡腦汁也束手無策。一百年過去了,研究工作也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的進展,現在大家把目光又投向了古羅馬歷史學家的身上,也許他們遺留下來的著作能有一點蛛絲馬跡會給予我們一些幫助和啟發。
伊特魯里亞這個古國的領土,包括羅伯河與阿諾河之間的廣大地區以及亞平寧山區。它曾經十分強大,是地中海西部的一個大國,它擁有著裝備精良的海軍力量,曾多次擊潰迦太基人。
在古羅馬歷史學家的著作中,我們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并沒有十分客觀地記錄歷史,他們常常會在書中加入自己強烈的民族情緒,他們總是在歷史著作中指責他們的鄰國威脅到他們祖國的安全。這些史學家是在重復希羅多德的論調。這位希羅多德先生被認為是歷史學的開山鼻祖,學識很淵博。他在他的著作中認定伊特魯里亞人是亞洲人的后代,在小亞細亞的經濟大蕭條時,伊特魯里亞人的祖先從呂底亞遷到了意大利。對于這種說法,羅馬的其他史學家們完全贊成,絲毫沒有置疑,其態度就像對待《圣經》中的《福音》一樣虔誠。
不過,后來到了奧古斯都皇帝執政時期,這種論斷,又被另一個史學家推翻了。這位史學家名叫狄奧尼西奧斯,他是一位希臘籍的歷史學家,來自于哈里卡那蘇斯,那個地方也就是希臘王后阿蒂彌茜亞
曾經修建著名的摩索拉斯陵墓之處。盡管狄奧尼西奧斯是一位希臘人,但他卻一直生活在羅馬,他研究的歷史也是關于羅馬的。他寫下了一部長達22冊的古代羅馬史。在書中他闡述了一個令當時史學界震驚的觀點:伊特魯里亞人并不是亞洲人的后代,他們也不是來自于呂底亞,他們一直都土生土長在意大利的西北部。這個結論與希羅多德的觀點完全背道而馳,不過這時的歷史學家們又轉舵向狄奧尼西奧斯靠攏,他們一致贊同新的觀點,并對外宣稱,伊特魯里亞人屬于歐洲血統,盡管他們的語言與意大利語或是其他民族的語言完全不同,既不是法語也不是西班牙語,感覺倒是很像巴斯克語。
至此后,又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對伊特魯里亞人的研究沒有取得新的突破,大家對這個古老民族的認識也就一直停留在這個水平上。直到考古學家們發掘出歷史文物之后,才找到了真正的答案。根據出土的這些文物,我們可以斷言,這個高度文明的民族早期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清楚無誤地說明它們的根源來自于東方的亞洲。觀察這些文物,我們不難想象,伊特魯里亞人是一流的雕刻家,也是制作金器、青銅器的高手,而且還是了不起的畫家,他們關于宗教題材的繪畫都畫得很出色,絲毫不比巴比倫或美索不達米亞的作品遜色。另外,這些人畫過許多的狩獵圖,描繪的內容是亞述人狩獵的情景;他們還有用羊肝占卜未來的的風俗,這種習慣愛琴海人、希臘半島人都沒有這樣做過,而迦勒底人卻與之相同。這也是伊特魯里亞來自于亞洲的一個很好的證明。
從意大利其它地方的藝術風格可以看出,亞平寧半島上的藝術從未受到過克里特藝術或邁錫尼藝術的影響。而伊特魯里亞人離開亞洲來到意大利之后,他們還保持著與故鄉的聯系,不然,他們是不可能知道地中海另一端的人們在干什么。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也可以證明考古學家們的推測是正確的,那就是伊特魯里亞人對拱頂建筑技術的了解。古巴比倫人、亞述人及西亞其他民族都曾使用過拱頂的建房技術,而希臘人則只建筑平頂的房屋,他們沒有修造過任何一種拱頂建筑,甚至連一個拱形的小走廊都沒有。造成這種建筑風格差別的原因也許和兩個不同地區的建筑材料有關。希臘人不用磚塊,只用大塊的石頭,而巴比倫人、亞述人則使用磚塊,這迫使他們發明了拱形的建筑藝術。而今,考古學家們在伊特魯里亞地區也發現了許多拱形建筑,在意大利的其它地區卻沒有類似的發現,而且那些地方的人對拱形建筑技術也不了解,他們是直接受到了希臘藝術的影響而非亞洲人的影響。這一切都說明了,伊特魯里亞人是亞洲人種,在特洛伊戰爭結束之后不久,他們便離開了自己在小亞細亞西海岸的故鄉,來到了亞平寧半島臺伯河以北的地區重新開始生活。
從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筑可以判斷,他們的統治者們在藝術方面有著不俗的品位,不過他們似乎并不善于治理國家,以至于伊特魯里亞內戰不斷。他們與羅馬為鄰,邊境上也是戰事頻繁。按理說,長期的對外戰爭會給他們許多經驗教訓才對,他們應該明白惟有內部團結,才能一致對外的道理。但是他們始終執迷不悟,還是熱衷于內戰。他們最大的城堡名叫維愛堡,距羅馬只有10英里,曾被羅馬人圍困了10年之久,即使這樣嚴峻的形勢,都沒有能讓他們清醒過來,認清他們現在所處的艱險境地。他們依舊喋喋不休地相互爭吵攻擊,最終他們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最高昂的代價,遭到了滅頂之災。公元前3世紀,伊特魯里亞城被羅馬軍隊攻陷,他們不得不向勝利者屈服。這一次戰爭的勝利,對羅馬人來說意義非凡,因為伊特魯里亞的城市是古代世界這一地區的“重工業”生產基地,擁有豐富的物產,尤其是銅礦礦藏,另外他們還開采了附近厄爾巴島的鐵礦石。一個國家的精神,往往體現在他們的藝術之中。今天,我們也饒有興趣地發現,即使在遠離城市文化中心,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的工業家那里,這句話也可以得到充分的驗證。
客觀地說,伊特魯里亞藝術作品比起同時期的希臘藝術作品,缺乏一種感人的魅力,雕刻技法也顯得有點幼稚,其中的人物雕像仍保留著古典式的微笑面容,而這種微笑在希臘早期的木雕上早已消失。在伊特魯里亞的人物作品中,男人們的形象頗有力度,給人一種質樸與粗獷的感覺,反映了古代鋼鐵大王的特征;而婦女們的形象則比較溫和。
在羅馬,人們對婚約的起誓并非十分認真,尤其在羅馬帝國時期更是如此。而伊特魯里亞人則不同,男女一旦結合,便會相攜相伴,永不分離,而且今生來世皆為伉儷。他們形狀奇特的石棺材,還有他們拱形墓穴中出土的陶制沙發,都說明他們是一群家庭觀念很強、很注重溫馨家庭生活的人。
他們和邁錫尼人一樣,時興為死者做面具。這些面具不僅僅是各個時代名人的莊重儀容,而且還極富個性特征,我們可以感覺到藝術家們在制作這些面具時那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
羅馬人從伊特魯里亞人那里承襲了這種習俗,羅馬的貴族們都收藏著從他們死去親人的面孔上拓印下來的蠟質面具。他們把這些面具掛在大廳的墻壁上,就像今天我們在客廳里掛的家庭照片一樣。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古代面具,而且這種面具后來發展成了半身胸像,我們正是通過這種半身胸像認識了羅馬各個時代的重要人物。不過,羅馬的半身胸像所采用的材料是大理石,這和伊特魯里亞人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后者用的是廉價的赤陶。
所謂赤陶就是“燒制的土”,不用上釉彩。赤陶可以說是與人類文明同時出現的,人類最原始的祖先就懂得制陶了,無論是從中國到秘魯,還是從西班牙到墨西哥,世界各地的人類先民都會制作陶器。不過,伊特魯里亞人是最偉大的陶藝工匠。我們知道今天已經很難再看到杰出的陶器制品了,一流的陶器工藝品會耗費大量的人力與工時。在離開燒陶作坊時,這些作品最后還需要進行精細的手工加工才算完成,這也極為耗時。在“時間就是金錢”的今天,還有誰愿意費時費力,自尋麻煩呢?這讓我們不禁又會想到伊特魯里亞人和他們那些非凡的陶藝作品。
現在我們來說一說羅馬人。關于羅馬人的美德與傳說,自我幼年時便耳熟能詳了。但不客氣地說,也許是出于逆反心理吧,我從小就不喜歡他們,那可是一群令人乏味的家伙。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我寧愿去波爾多或是布里奇波特
,也不愿意去羅馬生活。當然,我只是說說自己早年的感受,絕不是對羅馬客觀準確的評價。眾所周知,羅馬人建立了古代最偉大的帝國,他們曾是無敵的征服者,即使現在羅馬也仍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中心。

哀悼的婦女
墓室壁畫,里沃·迪·普格利亞一座陵墓,意大利,公元前5世紀后期,高55厘米
這是一幅伊特魯里亞時期的墓室壁畫,畫作中有一絲無可奈何的悲涼。畫中的婦女隊列被一種不變的力量主宰著向前行進,她們在為命運的無情和無法逃脫而傷懷。
我想我對羅馬的厭倦,也許是源于羅馬人的藝術,他們的藝術十分華麗,但卻乏味到了難以形容的程度。我知道,我現在的這些言論很不合時宜,也許會令一些讀者不快,因為人人都把羅馬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那個曾經舉世聞名的大帝國,現在的基督教首都,就像勛爵和紳士,過去曾經煊赫,今天也需要人們尊敬一樣,所以我的這些說法很可能會傷及意大利人的感情。我看我的個人感受就到此為止吧,免得人們對意大利其他的偉大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薩也產生反感的情緒。
我想再強調一下,只是我自己不太喜歡羅馬人罷了,并不代表任何的學術論斷。羅馬人給我的印象不好的原因,也許是他們那種以“強人”自居的態度,就像今天的德國政府,再加上他們創造的那些俗套的藝術品,使我難以欣賞。
希臘的藝術植根于本土之上,它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天然和諧。羅馬的藝術則不同。雅典城有天然的屏障,跨海十分容易,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至少可以安全撤離。因此,在這樣的天時地利之下,雅典一直是工商業的中心。而羅馬城,純屬偶然建成的,沒有雅典城那上天賦予的自然環境,它完全是人為建造的一座城市,離海濱遙遠,直到羅馬帝國的末日,也沒有打開一條通海的道路,所以羅馬人很遺憾地沒有獲得出海遠洋的利益。而羅馬的臺伯河也是一條流淌緩慢、污穢不堪的河流。羅馬沒有可依托的天然腹地,因此它成不了貿易和工業的中心。
羅馬的城址位于沼澤地的中心,于是常常會流行各種瘟疫,特別是瘧疾更是猖狂肆虐。就連舉世聞名的羅馬廣場,原來也只是一個爛泥塘,幾代羅馬皇帝都在排水治污方面下過很大的力氣,羅馬城才適宜人類居住。城里沒有天然的泉水,每一滴供人們飲用的水,都是從山里引來的,那些水渠長短不一,從10英里到40英里不等,工程十分艱巨。
作為農業社會的中心,羅馬的糧食似乎可以使市民們自給自足,不過如果要想將羅馬發展成為世界的大都會,那么就必須為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足夠的食物,但是羅馬的糧食進口明顯不能跟上城市的發展,直到羅馬帝國衰亡時,統治者也沒有搞到充足的食物來滿足饑民們的需要。羅馬雖然離海遙遠,但是由于缺乏對海疆的保護,如果敵人的海軍打進來,羅馬城就會立即陷入危機之中。這種情況歷史上發生過多次。
不過,羅馬卻能統治全世界。
考古學家們為了尋找羅馬帝國崛起的原因,整整花去了15年的時間,但仍然眾說紛紜,毫無定論。在這里,我從藝術的角度出發,談談自己的看法。我們一般習慣通過一個民族的特征,來研究這個民族的藝術,現在不妨顛倒一下,從藝術著眼,來探究一個民族的特點。我在總結了羅馬時代的藝術品之后,情不自禁地感到,羅馬藝術中無一不體現著他們頑強的性格。
羅馬留下來的建筑都是那些穩如泰山般的大型公共建筑,比如圓形較武場、大型斗獸場、大劇院、各地的市場及娛樂場所,還有從愛爾蘭海峽直到阿拉伯沙漠之間的道路、橋梁、凱旋門等交通設施,每一個建筑都是堅固和缺乏想像力的結合。凡是經過羅馬人建造的一切,無不散發著一股羅馬農村的泥土氣息。我們可以想見某一個蓄著大胡子的羅馬農民,他與他的牛羊同吃同住,息息相關,甚至他愿意和這些畜牲死在一起。天一亮,他就起來,小雞入窩他便就寢。他好像對生活沒有任何過分的要求,所有的需要都是必需的。他生活的惟一目的,就是牢牢把握住從父輩手中繼承的那塊土地,然后再把這塊寶貴的土地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代。
在羅馬帝國時期,這些質樸的農民們的生活信條便是他們的生活能夠善始善終。此時的帝國統治者們已經不再像他們的祖先那樣,以謙遜的姿態出現在大家的面前了。他們成了外國領土上的總督,在亞洲、非洲等地享受著奢華富有的生活。如果有位高官是一個懷舊的人,那么也許他會在年老之后葉落歸根,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在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后,就回到故鄉那不勒斯的那幢家傳的簡樸別墅里,開始寫自己的回憶錄。在回憶錄里,他會耐心地從當初自己如何設定人生目標寫起,然后是一個普通的市民如何努力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然后獲得成功的故事。他認為這是一段讓他回味的歷史,他從寫個人奮斗史中得到心靈的慰藉。
如果羅馬人不得不離開故鄉,他們會把故鄉的文明帶到他要去的地方,這很像英國人,他們會隨身帶著浴缸和火爐去非洲草原或馬來西亞叢林。這一點,實在讓人佩服。如果你在法國交通閉塞的鄉間小鎮,或是在撒哈拉大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中發現了令人不敢相信的劇院和澡堂,那也就不必大驚小怪了。羅馬人就是如此,倔強的他們總是走到哪里,就把道路和橋梁修建到哪里,這是我最欣賞他們的一大成就。
在人們的意識中,藝術作品的范疇里并不包括道路,這一點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不把道路列入藝術作品之內呢?那些每天都在被使用的普普通通的道路,有的也很有美感。我就曾在瑞士和奧地利見過美麗的山間小路,它們給人以無上的美感和平衡感,如同比例和諧的樓房,讓人難以忘懷。而石頭建造的橋梁,屬于建筑學的內容,不過本書也將略微提及。毫無疑問,羅馬人是頂尖的造橋專家,他們造橋有長遠的規劃,所建造的橋梁經久耐用,有的橋甚至到了今天仍在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座羅馬古橋,就曾拯救了一支塞爾維亞軍隊,他們便是通過這座古橋撤往海岸的。
羅馬人從伊特魯里亞人那里學到了穹頂和拱形的建筑知識。穹頂與拱形只不過是覆蓋在墻的上方,古代就使用過了,但后來運用于屋頂,這在建筑結構上便成為了有難度的技能。相對于平頂,穹頂要大許多,而且也重一些,所以墻體在支撐時受到的壓力也更強。不過拱形的結構,能夠讓墻體受力均勻。巴比倫人、克里特人以及伊特魯里亞人都曾經在這方面進行過多次的嘗試,他們的方法是通過加強墻體的力度,來避免危險。不過,羅馬人對這樣的解決方案并不滿意。因為羅馬人喜歡把法院、劇院等公共建筑都建造成大型的建筑物,這種大廈沒有幾個門和窗戶,而這樣就要增加墻的厚度,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他們想出了“扶垛”的辦法。

薩尼特戰士雕像
青銅像,伊特魯里亞時代,公元前5世紀
伊特魯里亞的文化中有一種粗獷與淡淡的感傷的氣質。
說到“扶垛”這個詞,會把我們的思緒拉到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風格時期,現在我們要提及另一個詞“pusher”(推動者),所有的意思都集中在這個詞上了,它會給你講述它的由來。當建筑中一堵支撐9000多公斤的堅固的墻壁的強度開始減弱時,為了緩解并分擔它承受的壓力,就要犧牲門和窗戶了,你必須要把9000多公斤分擔在幾個扶垛之上,同時需要拱形的屋頂向旁邊延伸。我這樣的解釋并不專業,只是一個外行人的說法,我也不建議現代建筑師們在實用的建筑手冊上使用這個詞。但是外行人的想法也許很有價值,我們今天開始運用這種方法建筑房屋,在高層樓房的建設中,扶垛起到的作用很重要。建在海岸線上的摩天大樓就是一個證明,看到這些有扶垛的建筑,就會讓我們感到仿佛又回到了哥特式建筑時期。
羅馬人熱衷于建造公共建筑,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公共建筑便是著名的羅馬廣場。今天我們一提到羅馬廣場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一組高大莊重的建筑環抱著平整的廣場,一群身穿白色長袍的羅馬元老院的元老們在議會大廳里嚴肅地討論著國家大事。這樣的聯想是有根據的,不過羅馬廣場并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實際上,在王國時期和共和國的最初幾個世紀,廣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它只是城市里的一個小市場,市場上熙熙攘攘,人來車往,到處都是小販們的地攤,什么豬呀、羊呀、雞呀、蔬菜、奶酪等等,也可以說是琳瑯滿目。女人們領著一群吵個不停的孩子們,而男人們則泡在小酒店里高談闊論。廣場上充滿了人們的叫罵聲、大笑聲、爭吵聲,小孩子們的啼叫聲,蔥味、蒜味、酒氣、還有牛羊糞便的氣味混雜在一起。人們有時還去賭一賭運氣,他們拿身上的閑錢去斗雞。如果市場上有小偷被警察抓住,他們則會興奮地圍觀小偷被鞭打的過程。當時偷竊罪的量刑是25鞭的處罰。
今天你如果去意大利觀光,會發現那里的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固定的場所,如一條街道或是一個廣場,在每天某一個固定的時間,全城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集中到那個地方的小酒吧或咖啡廳里聊天或談生意。羅馬的這種地方就是廣場,也就是市場,那里可以說是羅馬市民生活的真正城市中心。因為人們都常去那里,所以法庭也設在了廣場;僧侶們也看好這個地方,這些來自于不同地方的受人崇拜的羅馬各種寺廟里的僧侶們也集中到了這個廣場。競選公職的人,也一大早來到廣場上,并開始熱情激昂的演說,在那里必然會有大量熱心的聽眾。還有那些凱旋而歸的將軍們,他們會在掠奪征服了大半個世界后,帶著榮耀回到自己祖國的首都,并來到這座城市的中心廣場來炫耀他們的卓越功勛與英雄氣概。可以想見,這個廣場漸漸變得越來越擁擠,人們在廣場上簡直沒有立足之地了。于是,農民連同他們的豬、大白菜、大蔥都被擠到廣場周圍的街道和小巷里去了。而廣場之上,則建起了法院、神廟還有巴西里卡。羅馬的巴西里卡是一種像綜合行政樓一樣的公共建筑,它是融法庭、商業廳和會議廳于一體的建筑物。
據我們現在所了解到的記載,巴西里卡是典型的羅馬人的發明。當時的廣場難以滿足許多人在相同地點、相同時間的需求,于是巴西里卡就應運而生了。它有一個長方形的大廳,周圍是用柱子與中心分隔出的回廊。法庭是一個半圓形的大廳,在長方形建筑的一頭,當時的原告、被告、律師及證人就在那里等候著開庭審判。
在以后的幾百年之中,巴西里卡的設計出現了一些變化,它不再是長方形的了,而變成了方形。法庭也變為了教堂,法官席成為了祭壇。巴西里卡的中央地帶原本是談商務的地方,后來歸教徒們使用,原來賣菜的地方也成了小禮拜堂。你如果想了解得更為詳細,那么我建議你去看看維特魯威的著作,他并不是一個作家,而是古羅馬的一個杰出的建筑師與工程師。在奧古斯都大帝時期,他負責監制軍用的發動機械裝置,即彈射器、拋物器等。他的實用建筑學手冊《建筑十學》曾失傳了15個世紀,所幸后來在瑞士的一個修道院又被發現了。布拉曼特、米開朗基羅以及16世紀的許多大建筑師,都把此書奉為建筑領域里的《圣經》。
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任何一座古羅馬的巴西里卡,它們都在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之后,不復存在了。現在我們所知的最古老的一個巴西里卡也是從龐貝城的火山灰之中挖掘出來的。不過,另一些同等重要的古羅馬建筑,卻有幸被完好地保留至今,它們多是大型的公共建筑。包括古羅馬競技場、斗獸場和大劇院,以及其它用石頭壘起來的大型娛樂場所。這些公共娛樂場所,帶給了羅馬的民眾許多歡樂與刺激,可以幫助他們忘記個人的煩惱和對國家的憂慮。
可以說要完成這樣的巨型建筑,其工程難度是很高的。而羅馬人能夠完成他們的工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學會了使用混凝土。
從這些大型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羅馬人在當時已經可以很熟練地使用混凝土了。所謂混凝土是用沙、碎石加水,再加粘合劑制成的。羅馬人的粘合劑是石灰。這是羅馬人對世界的重要貢獻,混凝土承載了人類的現代文明,我們用它來鋪路、建橋、修水渠,給碼頭和船塢奠基,用它建筑高樓。可以說我們現在的任何建筑都離不開混凝土。用它修建的場所承受重物的壓力,不怕風吹雨打。用混凝土筑造的建筑物,堅不可摧,除非用炸藥破壞。到了中世紀時期,羅馬的一些用混凝土建成的建筑物被人們毀壞,不過他們到底是用什么方法來損壞這些牢固的混凝土建筑的呢?我看只有天知道了。他們損壞這些古建筑的動機,我猜可能是那時的人們需要用石頭蓋自己的房子和堡壘,他們沒有從采石場運往城里的運輸工具,于是,他們便把目光投向了古羅馬圓形劇場,并把那里當成了他們的石料庫。為了能從那里搬運出所需的石材,他們不惜動用蠻力毀壞劇場。
古羅馬著名的大斗獸場,經幾代人之功,于公元80年竣工完成,并歷經千年的摧殘,至今仍巍然屹立。斗獸場是在提圖斯皇帝的監督下竣工的,公元70年,這位皇帝曾血洗過耶路撒冷。
這個大型娛樂場所可同時容納87000人,前排的坐席是專為皇室成員準備的。據說開幕那一天,羅馬全城放假,萬人空巷。人們擁向大斗獸場,可謂盛況空前,頭一天的角斗表演,就殺死了5000余頭野獸。
從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就是羅馬人的建筑風格與希臘人風格之間的明顯差別。羅馬人喜歡鋪張,他們樂于修建那種占地很多的龐大建筑物,從不吝惜花費。而希臘人在建筑時則注意節省材料,崇尚和諧。
兩個民族的不同,還表現在為名人修建的紀念碑上。羅馬人修的凱旋門、紀念圓柱等都體現了他們的思想,而且這些建筑物上還布滿了精美的雕刻。而希臘則要顯得小氣一些了,他們為紀念賽車的冠軍,只是雕刻了一個人,手執馬韁,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希臘人只用一個人的形象便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羅馬人在紀念圖拉真皇帝的紀功柱上,雕有660英尺高的圖像,上面的人物達2500個之多,而且每一個人物都姿態各異,特點鮮明。畫面描述的內容是這位皇帝在達吉亞進行的討伐戰中那一幕驚心動魄的場景。上面有皇帝戰斗的英姿,還有幾百個被俘的野蠻人首領被殺的慘景。

面包師夫婦
公元1世紀(羅馬)
這是在龐貝一家面包鋪的墻壁上發現的,因此被稱為"面包師夫婦像",畫家著重于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丈夫是一個有點笨拙、靦腆而誠摯的青年,他從畫面里面帶著渴求的神色看著我們,而妻子則若有所思,筆尖抵著下頜,眼光避開我們,看著遙遠的某個地方。兩個人都落落寡歡,各懷心思,這似乎表明兩個人的關系并不和諧,他們的婚姻并不幸福。這是一幅重要的肖像畫,它表明了公元1世紀前后羅馬肖像畫的成就。
提圖斯凱旋門也仍然具有如此的豪華鋪張,這是他戰勝猶太人之后修建的紀念物。如果是希臘人設計這些建筑,不但會省工省料,而且還會有更好的藝術效果,不過希臘人走了,羅馬人只有自己來完成這些工程了。
另外兩個民族的服飾也不相同,希臘人的日常服裝是短上衣,再在外面套上一件披風,這種服裝在所有的場合都能穿,而且著裝簡便。穿著這樣服裝的希臘雕像,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政治家、哲學家,個個氣質高雅,沒有絲毫的造作,只是在不經意的細節中已經獲得顯赫的效果。
與希臘人的雕塑相比,羅馬人的塑像則大不相同。羅馬人似乎會在鏡子前花去許多時間,而他們的仆人也不停地幫著他們換衣服,并且一次次地燙平那些寬大的托加(一種袍子)上的皺褶,直到主人滿意為止。
隨著時間的推移,羅馬人的服裝越來越受東亞地區服飾風格的影響,變為華麗的絲質長袍。這種長袍由金線縫制,顯得富麗堂皇,極為氣派尊榮。這種服飾即使是在東方也是在慶典時人們才會穿出來的高貴服裝。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羅馬人奢侈而浮華的美學理念。于是,羅馬的托加長袍慢慢消失了,絲綢質地的華麗長袍獲得了上流社會人士的青睞。不過它的褶皺比較多,也比較重,行動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但這種長袍被一直保留了下來,至今我們還能夠看見。在羅馬僧侶們主持宗教儀式時,在原來巴西里卡的法庭改建的教堂里,就可以看到他們身穿這樣的長袍。
公元4世紀中葉,龐大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的首都仍是羅馬城,而東羅馬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過了50年,西羅馬遷都到亞德里亞海濱的拉韋納,又過了90年,西羅馬的末代皇帝被迫讓位給野蠻人的頭領。這位亡國之君的悲劇故事,就是羅馬帝國滅亡的最后一幕。但,藝術和宗教卻在此時,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因為羅馬再一次征服了世界。但這一次與上次不同,沒有刀光劍影,也沒有金戈鐵馬。這一次的武器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