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香文化的發展

“香”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重要又奇妙的存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幾乎每一戶人家的廳堂之上都有一座香爐,每日早晚祭祀先祖或禮佛時,一家之主代表全家奉上清香一炷,在充滿清香的青白色煙靄里,表現的是心中的虔敬與追思。

中國香文化是由各種哲學與宗教思想交互影響,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孕育而成。中國歷史典籍里記載的香料相當復雜繁多,但與西域或南方其他國家開始往來貿易之前,香料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香草植物上。以香料禮佛的記載可以溯源至漢代,到南北朝以后佛教迅速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再加上對西域及南海各國的貿易開始興盛的背景之下,從國外大量傳入異國香料,改變了中國的焚香文化,這樣的變化具體反映在從漢代盛行的博山爐,到后來的手爐、香爐等香器的形式上。

第一爐香:孕育香文化的前秦時期

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祭祀中燔木升煙,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聲。香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遙遠的先夏時期,新石器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們用燃燒柴木與其他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諸神。生活用香的歷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遠古時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已出現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爐。到春秋戰國時,祭祀用香主要體現為燃香蒿、燔燒柴木、燒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在生活用香方面,品類豐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熏香、避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并有熏燒、佩戴、熏浴、飲服等多種用法。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湯等做法已非常普遍,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圍內流行開來,并出現了制作精良的薰爐。此外,以先秦儒家“養性”論為代表的“香氣養性”的觀念已初步形成,為后世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西漢生活用香的躍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甲骨文與香

殷商甲骨文已有“祡(柴)、”“燎”、“香”字等?!暗}”字形如“在祭臺前手持燃燒的柴木”,指“手持燃木祭禮”,堪為祭祀用香的一個形象注解?!傲恰弊?,形如“燃燒的柴木”,指“焚燒柴木的祭禮”。向神明奉獻谷物也是一種古老的祭法,“香”字即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指禾黍的美好氣味。

西周春秋祭禮

西周春秋的祭祀用香主要體現為燔燒柴木、燃香蒿、燒燎祭品及供香酒、谷物等祭法。燎柴升煙的祭禮稱“燔柴”祭,細分則有“禋(yīn)祀”、“實柴”“槱燎”等,都可概括為積柴燔燒,在柴上再置玉、帛、犧牲等物,燔燒的物品有別,但都要燔燎升煙。概括起來就是兩種祭祀儀式:一種是先獻上祭品,再以郁金制成的香酒澆灌在土地上,產生香氣,進而請求天上神明蒞臨祭壇前的“禮祖”儀式;一種是以火焚燒祭品,或是借由燃燒香草、柴、玉、黍稷等物品,以及獻祭的動物內臟、肉類與油脂等產生一股混合的香氣,然后再呈獻給天上神明的“實柴”儀式。

戰國薰爐

除了用于祭祀,芳香植物還有香身、避穢、祛蟲、醫療、居室熏香等多種用途。插戴香草、佩戴香囊。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習慣。香草、香囊既有美飾、香身的作用,又可避穢防病,在濕熱、多疫病的南方尤其流行。

戰國青銅薰爐

先秦的香品多用于祭祀,日常生活的應用很少,到戰國時期薰爐及熏香風氣開始流行。

戰國陶薰爐

先秦熏香也會使用其它銅、陶器物,西周時已有燒炭取暖的銅爐。

戰國時期已有了制作精良的薰爐——博山爐,有雕飾精美的銅爐,也有早期瓷爐,還有名貴的玉琮薰爐。

香料的使用

漢代以前,因為地理環境及氣候的因素,不適宜木本科香料植物生長,也沒有外來香料的傳入,因此當時所使用的香料主要是普遍生長在中國各地的澤蘭、蕙草、艾葉、菖蒲、香茅等香草植物。

中國北方由國家舉行的宗教祭祀場合中,很早就出現香草釀制的香酒,同時也會在儀式中焚燒茅草、艾草等香草植物,但焚香在儀式中的重要性似乎不那么被重視,只是眾多儀式用品的一項,所以焚燒香草時,還需要伴隨著玉帛、動物肉脂等,與后世直接以焚燒香料的香氣祀神的概念仍有出入。

這種對天上神祇所做的祭祀活動中,重視使用火來焚燒祭品,進而產生香氣,以及裊裊上升煙氣等意象,這時已經存在人們認知的世界,可能也是日后在宗教祭祀時要焚燒香料的緣由,也是后來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之所以能夠很快接受佛教以香供養佛的原因。這是我們理解香料在中國佛教儀式中重要的一環。

記載中國南方巫者傳統的《楚辭》,留下巫術儀式進行過程中大量使用香草植物的記錄。當時許多儀式的空氣中都充滿了香草的香氣,《楚辭》與《周禮》等記載國家祭典的文獻相較,更進一步將香氣帶入宗教儀式。那時的香料使用方式與場所相當多樣化,從屈原所寫的詩歌可以詳細說明三四十種香料使用的情況,可以想象當時楚國巫覡在祭祀東皇太一、云中君等神祇時,不但在儀式進行之前會先用澤蘭、蕙草等香草浸泡過的水沐浴凈身,還在衣服上佩戴一些香草植物,同時也會準備奉獻給神祇的祭品,如:用香料與米做成充滿香氣的菜、飯,香料釀成的酒,或是將香草當成盛放祭品的墊子。在所有祭品都準備妥善之后,巫者才開始進行通神與降靈的儀式。這種以香草敬奉神明的圖像,是中國南方在祭典進行的重要表現形式。

這一時期所使用的香料通常是植物的葉、花等部位,從楚辭描述的儀式內容,我們得知此時香料的使用方式不一定是燃燒的形式,有些香料是直接佩戴在身上,或是放置在淺碟型的青銅器具里燃燒。這些由香料而來、不同于平日氣味,已經被當做是一種幫助人們通往神明世界的工具。

或許是因為氣味若有似無、稍縱即逝,而且可以從物質轉換為氣味與煙霧等特質,透過人們靈敏的嗅覺,被鐫刻在靈魂與記憶的深處,讓香料從俗世的物質世界轉化成為與神明世界的溝通中介。

博山爐暖:漢至南北朝香文化初盛時期

西漢早期,香料使用以中國本地出產的各種香草植物為主,而且在貴族階層漸漸開始流行焚燒香料借以熏香周圍環境或熏衣,在此時也出現了一種專門用來焚香的薰爐,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香爐?,F在我們還可以在某些漢墓里發現有的墓主會將生前使用過的陶制薰爐、香囊當做陪葬品,有些被發現的薰爐里面甚至還殘留未燒盡的茅草、澤蘭等香草碎片。在漢代出現的香器當中,除了能熏香衣物的熏籠,也出現專供燒香之用的陶制香爐,以及放在棉被里熏香的薰球。

王族與熏香

漢武帝時,開始有關于香料的文獻記載。漢代貴族可以使用的香料品種已經逐漸增多,例如檀香、沉香、乳香、龍腦香、雞舌香等各種外國傳入的香料已成為貴族的常用配飾。據說,有些官員在上朝時會隨身佩戴香囊、口含香料,外國使節會進貢異國香品至中國,甚至皇帝在宮殿里也會燒香禮拜佛陀、神仙等。往后,隨著西域道路的開通,對外商業貿易發達,以及佛、道等宗教的燒香習慣發展逐漸成熟等種種因素,更是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漢代用香的興盛

漢代用香的興盛(薰爐的普及、香料的增多)屬于“世俗”生活用香的范疇,是先秦熏香佩香風氣的延伸,少有祭祀和宗教色彩。熏香的主要用途不是祭祀,而是日常生活,如薰衣薰被、居室熏香、宴飲熏香等,被視為一種生活享受,或是祛穢、養生、養性的方法。祭祀主要還是沿用先秦的燔柴、燃蕭、供香酒等祭法。

博山爐的出現

漢代薰爐的數量和種類都遠多于戰國。其材質以陶爐、鈾陶爐、銅爐為主,有博山爐、鼎式爐、豆式爐等多種樣式。博山爐是一種造型特殊的薰爐。爐蓋高聳如山,模擬仙山景象,山間飾有靈獸、仙人,鏤有隱蔽的孔洞以散香煙。足座下還常設有貯水的圓盤,潤氣蒸香,象征東海。焚香時,香煙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宛如云霧盤繞的海上仙山。具體爐具各有變化,后來也有許多鈾陶爐、彩繪陶爐。除了居室熏香,博山爐還用于薰衣、薰被、取暖,魏晉后也多用于祭祀焚香。

香料的使用與增加

香料在制作時,依據一種香品里有幾種香料的區分,可以分為只有一種香料的單品香,以及混合兩種或兩種以上香料的和合香(以下簡稱為合香)。單品香使用的歷史可能較合香長久,因為單品香常會受限于香料本身所具備的單一特質、特定的香味,因此用途也只能是單一的。但后來因為對各種香料的特性與香味更加熟悉,也能獲得更多不同的香料,慢慢出現合香配方,就像中藥配方由不同藥材搭配成更為全面的藥效,合香的使用不僅發展出香料豐富的作用,也產生了更多樣的香氣。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薰罩

以竹篾編成,外蒙細絹;用時罩在薰爐上,縷縷清香通過細絹均勻散發,可使室內空氣清新。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繪陶薰爐

蓋上鏤孔,爐內裝高良姜、茅香、蒿本和辛夷等,薰燒時可清新空氣。

據記載,從西漢開始已經有人嘗試將多種香料依性質、香味等要素的不同進行調配,并且調配出不同于單一香料的合香香方。到東漢時期,不僅使用香料的種類已經相當豐富,而且各種合香的配方也十分考究,如同配制治病藥草的方劑般嚴謹。在漢代之后,合香配方的種類不斷增加,制香的水準也愈來愈純熟,直到明清時期,合香一直居于中國香品使用的主流。

外來香料的風行

在對外貿易還沒有非常發達的漢代初期,香料的使用多半是中國出產的澤蘭、蕙草等香草植物;但在漢代以后,中國人常用的香料多數來自西域或南海諸國。在漢代開通西域,對外貿易漸漸經由絲路的通道交流,很多現今仍在使用的香料當時就已經陸續傳入中國,例如檀香、沉香、蘇合香等。在宗教儀式中使用香料方面,不論在佛教傳入中國初期的記載,或是道教教團形成之初,儀式中早就已經有燒香的習慣。

南北朝時期,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進口香料開始流行于上層社會的生活中,合香配方的種類也大為增加;在此同時,香料也開始進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增加情趣與添加食物風味的物品;另一方面,文人階層也開始使用熏香,并出現許多描寫各種香料的詩文,也記載香料頻繁使用在各種宗教活動的景象。

南北朝以后,南方海運更加發達,印度與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南洋國家的香料大量輸入,對中國的香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論貴族或平民,也不限于在宗教儀式或是日常生活里,人們使用香料的機會與能力與日俱增,香料使用的情況也更加普遍,因此慢慢形塑出中國歷史文化上人們使用香料的形象與意義。

盛世流芳:隋唐香文化的完備時期

在隋唐時期,香料的使用雖然仍舊無法完全普及民間每一個百姓,但在使用的方法與對香的認識上卻有新的發展,并逐漸發展出成熟的香文化體系,包含香的使用、種類和對香的認識。在此之前,雖然中國的貴族富豪發展出精致的用香文化,但許多香料仍屬于珍貴稀少之物,限制了香文化的普及。在唐代,隨著國力強大、社會富庶與貿易活動的熱絡,使用香料的人變得更多,使用的場合、種類也愈來愈多元化,不僅唐代皇帝會在國家祭典上大量使用香料來祭祀或在宮廷內熏香,宗教人士也在儀式中使用更多的香品,連一般民眾也在耳濡目染中逐漸習慣香料的使用。

西漢鑲嵌神獸紋博山爐

西漢鎏金銀竹節薰爐

西漢大博山爐

西漢晚期鴨形薰爐

刻花鏤空釉陶薰爐

博山香爐

這一時期的香已進入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香品的種類更為豐富,制作與使用也更為考究。用香成為唐代禮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政務場所也要設爐熏香。整個文人階層普遍用香,出現了數量眾多的詠香詩文。香具造型趨于輕型化,更適于日常使用,也多有制作精良的高檔香具。

精巧的熏香法

唐代還有一種精巧的熏香方法,“隔火”熏香;不直接點燃香品,而用木炭或炭餅作熱源,在炭火與所熏香品之間再“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用炭火慢慢“熏”考香品,可減小煙氣,使香氣散發更為舒緩。隋唐時期有很多佩戴、口含、內服、涂敷的香品,如香丸、香粉、脂膏等。

開發香料的藥用價值

六朝時期,邊陲和域外傳入的香料,尤其是樹脂類香料,主要用于制作香品,藥用相對較少。唐代時,則絕大多數的香料都已成為常用的或重要的中藥材。香料用于醫療養生,大致有兩類方式:其一,以“香品”的形式出現,既可添香,又可養生祛病。由于傳統香的制作在用料、配方、炮制等很多方面都與中醫相通,絕大多數的傳統香都有不同程度的養生功效,所以這一類治病的香與普通的熏香沒有明顯的界線。其二,以“藥品”的形式出現,將香藥當做藥材來使用,主要是取其“藥”性,達到借芳香之氣以開竅的目的。

香器的新發展

與前代相比,隋唐香具的造型呈現“輕型化”的特點,博山爐、敦式爐等較為“厚重”的薰爐數量減少,絕大多數的薰爐不再帶有承盤。比較多見的是圈足爐及足部較高的四足、五足爐;佛教風格的薰爐比較多,還有“佛塔式爐”,爐蓋模擬佛塔穹頂,常為五足或高圈足;博山爐也多有寶珠、花卉等紋飾,爐身常有蓮花造型;其他的還有鼎式爐(三足)、高足杯爐等樣式。

香具的材質以木器為主,色彩、紋飾豐富,有青瓷、白瓷、彩瓷、釉上彩、紋瓷等多種。出現了許多器形華美的金、銀、鎏金銀、白銅香具,常以錘擊、澆鑄成型,再施以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

唐鎏金銅薰爐

隋唐香具的造型呈現“輕型化”的特點,佛教風格的薰爐比較多。

銀質薰球

雕鏤精美的銀、銅薰球,可以隨身提帶,也可懸掛于室內,或在被褥間暖被熏香。

薰球得到廣泛流行,多有雕鏤精美的銀、銅薰球,可以外出時提帶,也可懸掛于室內,或在被褥間暖被熏香。長柄香爐在佛教中使用較多,這種香爐帶有較長的握柄,可在站立時或出行時托握使用。

宮廷與富豪權貴的用香

唐代所留下的文獻記載中,我們知道當時許多皇帝,如唐高宗、武后、唐玄宗等在日常生活特別鐘愛香料,不但會以檀香木做成睡床或桌幾,甚至在行走時會用龍腦香等香料鋪在地上,或是將沉香、檀香、龍腦香、麝香等香料涂抹在皇宮的樓閣殿柱之上。在舉行國家祭祀大典時,尤其是對先皇先后忌日的祭祖典禮上,焚燒沉香、檀香等香料已經是常見的景象,到唐代中期以后,更有以三供香取代三牲祭品的記錄。

文人與平民的用香

唐代文人繼承魏晉文人愛香的風氣,創作出很多與香有關的詩詞,例如:在民間有一首“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的童謠流傳;而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描寫廬山風景時寫下“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钡脑娋洌煌硖圃娙硕拍恋摹督洗骸饭P下所描述南方的景象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白居易在家的修行生活是“焚香冥坐晚窗深”,“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以及長年茹素、晚年經常焚香獨坐誦經,有“詩佛”稱號的王維也留下不少與香有關的作品。從上述例證,我們可以知道在隋唐文人的日常生活中,香品的使用已是一種習慣。

宗教用香

佛教與道教是唐代最重要的兩大宗教,這兩大宗教對于香料的作用都是采取正面肯定的看法,當時宗教上使用香料的種類與數量可說是前所未見。一般民眾因為各種佛教寺院的活動頻繁,許多高僧說法、供佛、浴佛等佛事都會使用香料,加上國家也支援各種佛教的活動,佛教徒燒香供養成為普遍的現象;而在道教的齋醮儀式中,道士們也以燒香祈禱的方式,將期盼神仙降臨的心意化作一爐香煙,飄向天際。

品香藝術的出現

唐代時期香料已經開始在文人、草藥醫師及佛、道教人士之間流行,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質、加工方法、產生的作用及不同香料的搭配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認識。一般會將香品分為日常生活使用的香品、宗教修行生活的香品、醫藥使用的藥香等不同用途,甚至逐漸發展出關于熏香、調配香料、評香、斗香的品香藝術。

在使用的香器方面,香器形態也呈現多元發展,此時除了常見的陶、銅等材料的香爐之外,還出現了大量模仿前朝博山爐等形制的香爐,但相較于古樸的青銅博山爐,此時更常見的是外觀華美的金、銀、玉制的各種香器。在此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專營銷售香材、香料或香品的商旅,政府勢力甚至介入珍貴香料的買賣,并且對商人收取高額稅金,間接也促進了外國香料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創造有利于香文化持續發展的條件,奠定日后香文化發展的基礎。

巷陌飄香:宋代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宋代香文化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鼎盛階段,這一時期的香已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宮廷宴會、婚禮慶典、茶房酒肆等各類場所都要用香;香料進口量巨大,文人階層盛行用香、制香,也有很多文人從各個方面研究香料及合香之法,龐大的文人群體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成為香文化發展的主導力量。

從宋代開始,中國香文化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香晶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具有獨特以及不可取代的地位。此時出現了《香譜》等中國使用香料的專書,顯見當時對各種香料已經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香料的使用范圍深入民眾生活的細節之中。

香品制作

宋代香文化的繁榮由一個堅實的基礎,即重視香的品質,合香的制作水平很高,在用香及制香上也講究心性和意境。而對于一些形式性的因素,如香具的優劣、香的形態等雖有所關注,但并沒有刻意追求,也沒有出現攀比香料之奇、香具之珍的風氣??梢哉f,宋代的香文化是充滿靈性的,富有詩意的,也是“健康”的、“中正”的,繁盛而不浮華,考究而不雕琢,堪為中國香文化真正的高峰和代表。

宋代的香配方豐富,香氣風格多姿多彩,香品的名稱也常精心推敲,詩意盎然,且有許多以人命名的香。熏香用的炭餅與香灰也很考究。炭餅常用各種物料精心合制,如木炭、煤炭、淀粉、糯米、棗、柏葉、葵菜、葵花、干茄根等。香灰常用杉木枝、松針、稻糠、紙灰、松花、蜀葵等燒灰再羅篩。炭餅需埋入香灰,印香等也要平展在香灰上燃燒,故香灰須能透氣、養火。

就香品形態而言,宋代的香除了香炷、香丸、香粉等,還流行“印香”,即香粉回環如印章所用的篆字,又稱篆香。制印香的模具常稱“香印”,多以木材雕鏤而成,大小不等,鏤空成各種“連筆”的圖案或篆字。

宋代香料的使用

在宋代,香料的使用不論數量或種類都達到巔峰,香料的進出口貿易甚至正式成為國家賦稅的項目之一,香料成為市場上有國家認可的商品,香料使用已經完全融入一般百姓的社會生活,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緊密結合,例如:當時的文人、士大夫習慣每天在大廳及臥房內點上一爐熏香,或是在祭祖拜神、讀書考試、宴請賓客、宗教修行與節慶等活動中大量焚燒各種香品,平日也會佩戴做工精美的香囊,或者將香料加入食用的糕點、茶湯甚至書寫的墨條之中,也有人在醫療藥品中添加香料。

明清時期合香配方的種類繁多,制作工法較前代更為進步,香品的造型顯得豐富多元。我們目前發現明清時期已有線香、香餅、香丸等香品樣式,順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人們可以使用不同形狀的香品,在使用上更加便利。例如:“香印”是明清時期人為了方便香粉可以持久燃燒,把香粉用模具壓實,做成各種線條連續的吉祥圖案或文字形狀。香印點燃后會自然地依循形狀燃盡,既方便香品使用,又可以避免不固定形狀的香粉燃燒不盡而浪費,同時它也可以作為一種簡易的計時器。此外,明清時期人還發明“隔火熏香”方法,那是一種不直接焚燒香品,只借由木炭熱度用隔片熏烤香品,讓香品散發出更舒緩、純粹的香味,不會有煙氣干擾的品香方法。這是明清時期的一項重要發明。

除了在宗教祭祀、修行中使用大量香料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文人雅士會特別在家中布置一間清凈的書齋來鑒賞品香。他們在書齋中品香、用香,有時獨自一人,有時會邀集三五好友,有時甚至會親手調制自己所喜愛的香品。因應這樣的風潮,在宋代的街坊上,有一種專門販賣香料的店鋪,不僅可以買固定配方的各種單品香或合香,還可以現場向店家訂購各種配方的香品。

香具

送香具的發展來看,宋代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唐代薰爐已有“輕型化”的趨勢,宋代則更為明顯,有大量造型簡約、形制較小、較為“輕盈”的薰爐。同時,也有很多薰爐繼承了晉唐香具的特點,端莊厚重,帶有基座或爐蓋。

宋元香爐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出現了很多無蓋爐或爐蓋簡易的香爐,如筒式爐、鬲式爐等,并且增長較快。這一時期,線香的使用逐漸增多,或者是導致香爐造型變化的重要原因。明清時線香更為流行,也出現更多無蓋香爐。香具的種類豐富,唐代流行的熏球、柄爐仍有廣泛使用;普遍使用“香盛”(香盒)盛裝香品,造型繁多,制作精美;有專用的“香匙”(淺勺),用“圓”匙處置香灰和炭火,用“銳”匙分取粉末狀的香品;用“香箸”和香取香;用金屬或陶制的“香壺”插放香匙。

香爐造型極為豐富,或擬先秦青銅禮器,或擬日常器物,或擬動物植物,風格各異,如高足杯爐、折沿爐、筒式爐、夯式爐、鼎式爐、鬲式爐、竹節爐、弦紋爐及蓮花爐、麒麟爐、鴨爐等。許多獸形薰爐造型精巧,焚香時,香煙從獸口吐出。

爐具材質以瓷器為主,宋代瓷器工藝發達,品質與產量都有很大提升,花色、紋飾也更為豐富。瓷爐不像銅爐那樣適于精雕細琢,但宋代的瓷爐樸實、大雅、質地精良,形成了簡潔洗練的風格,美學價值甚高。

在宋代的許多文學作品里,我們都看到宋人對香料有深刻、細膩的描寫,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得出來,香已然成為明清時期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品香與品茶、插花與繪畫并稱四藝,形成獨特的香文化。

北宋官汝窯博山爐

宋代的瓷爐樸實、大雅、質地精良,形成了簡潔洗練的風格,美學價值甚高。

明代香料的使用

明代在香料的使用方面與宋元時期相較并無新的發展,然而從歷史資料看來,明代的使用人口更多,香料數量也更可觀。明代香品制作技術成熟、市面上大量銷售的線香成為百姓在寺院與家中供香的主要香品。

在此同時,香料的各種知識廣為人知,與香有關的典籍著作數量眾多,內容也更詳盡;其中尤以周嘉胄撰寫的《香乘》內容最為豐富,許多香料的種類、來源、用途及香品制作方法都記載得相當詳盡。另外,在李時珍編著的中國藥草圣典《本草綱目》里也正式收錄了數十種香料種類與藥性,并且記載了一些香料的使用與制作香品的方法。

清代以后的發展

到了清代,香料深入民眾的宗教祭祖活動,以線香、盤香等香品在祖先牌位或佛龍前焚燒祝禱是生活常見的景象,在清代小說《紅樓夢》里也曾詳細描述清代富貴人家將香料使用在沐浴、熏香、祭祀等活動的情景,書中提及的許多香品,是從古沿用至今的,例如:檀香、沉香、蘇合香等。

在清代,香爐已經是許多文人在生活中固定的書齋陳設,讀書時伴隨著香煙裊裊,也是記憶中清代文人的風雅形象。

明 銅缽式爐

明晚期 銅灑金雙橋耳爐

明晚期 銅象足弦紋爐

明 銅橋耳三足大爐

明 出戟雙耳弧形銅爐

明 銅灑金雙耳壓經爐

明末 鎏金錯銀簋式爐

明萬歷 三獸足獅鈕銅香爐

清早期 銅鎏金海獸紋雙獅耳龍鳳蓋香爐

清雍正 點金雙龍耳三足爐

清中期 銅瑞獸薰爐

清中期 銅錯金饕餮紋三足鼎式爐

清乾隆 掐絲琺瑯龍耳三足薰爐

清 銅鎏金饕餮紋鼎式爐

清 銅佛手薰爐

清 銅海紋手爐

當代的香文化發展

現今,除了在宗教儀式上使用香料之外,很多人開始懷念起古老輝煌的“中國香文化”,香料不但融入日常生活各個領域,包含衣、食、住、行、文化各方面,近年來也開始流行各種熏香、監賞香品的活動。以下介紹幾種現代常見的用香方式。

精油熏香

現代從西方國家開始流行精油加上清水混合后加熱的熏香方式。一般是先將香料萃取濃縮制成精油,裝入盛有清水的瓶子或特制的熏香燈里,以蠟燭或插電加熱,使精油緩緩揮發,讓香氣飄散在空氣中,使整個空間充滿花草香氣,通常大多選擇芳香植物萃取出來的天然植物精油為主。

精油熏香通常強調具有舒緩精神緊張、醫療或熏香屋室的功效。另外也有人會將自己喜歡的精油混合融入乳液中,讓精油的芳香與療效來增添一般乳液所沒有的香療效果,為日常肌膚保養增添新的方式。

香水的使用

早在古埃及人、阿拉伯人與羅馬人就開始有制作香水的歷史了,香水的蒸餾技術經過中古世紀提煉技術到近代歐洲皇室貴族喜愛香水的影響,現代香水除了使用各種天然植物來提煉出不同的香精與香水之外,也陸續發明多達數千種人工香精,現代的香水工業已經相當發達,法國更有“香水王國”的美稱。

現代常見的香水多半是使用幾種不同的天然香精,按特定比例調和而成,帶給人們精彩、芳香的香水世界,成為現代女性另類的裝飾品,由于香水的使用已經成為現代人一種禮儀與習慣,許多香水企業也在價格的競爭下,生產由人工香精調配而成的香水,使得香水在使用上香味更持久、品質穩定,而且價格便宜,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香水通常只能產生類似于天然植物的香氣,卻沒有天然香水可以療愈疾病、舒緩身心的效果。

現代的香水通常分裝在精巧華麗又能夠隨身攜帶的香水瓶里,某些特別訂制的香水瓶甚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名人貴婦的收藏品。現在香水的配方與香氣種類眾多,在使用上可以依個人的喜好選擇各種香味配方與品牌,使用上相當方便,因此成為都會男女生活必備品,在許多場合,沒有噴點氣味合宜的香水,甚至會被認為不夠莊重、禮貌。

芳香療法

現代的香文化,有傳承古老記憶,也有新科技的創新。在中國,古人用芳香的植物進行疾病醫療,例如在端午時熏蒸、焚燒菖蒲、艾草等香料植物以驅疫避穢,避免害蟲侵襲等,或是在許多大型、聚集人潮的宗教活動進行前焚香、沐浴更衣。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香料的使用可以幫助維持與會大眾的身心健康,對醫療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而在西方,從中古時代開始,人們為了治療疫病,使用乳香、薰衣草、豆蔻、沒藥、沉香等等香料,或是用來燃熏,或是用來服用,拯救了在黑暗時代的人們,開啟專研芳香植物與香料在治療失眠、皮膚病、瘟疫等病癥,以及增強抵抗力、刺激性欲與生育力等方面的芳香療法(Aromatherapy)。

近來極為普遍的芳香療法,其實真正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西方社會,原本是西方醫界一種輔助治療方法。這種療法運用具有治愈功效的純天然植物精油和特定的按摩手法,經由鼻子的嗅覺和皮膚吸收細小的精油分子,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與放松神經系統,幫助舒解身心壓力與疾病,促進健康及保養皮膚,讓身心靈保持平衡。

新式品香電子香爐

從清朝末年到現代,香品雖然普及一般家庭,成為深受人們喜愛、附庸風雅的象征物,但是卻也漸漸局限成為在宗教儀式上使用,品香的活動逐漸減少,香品的制作也大多遵循前朝,沒有創新。

傳統直接焚燒香料的方式,通常會產生較大量的煙氣且香料燃燒較快速,因此近來發展出一種電子熏香爐。使用這種電子香爐時,可以配合不同香品的特質,以及個人用香的習慣,調整熏燃的溫度,是一種相當便利的新產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强县| 长岭县| 嘉义市| 丘北县| 香港| 霍州市| 周口市| 瑞安市| 孟村| 于田县| 武山县| 延津县| 信丰县| 且末县| 曲沃县| 华宁县| 青海省| 桐乡市| 汕头市| 集贤县| 安康市| 若羌县| 建始县| 巫山县| 申扎县| 峨眉山市| 湟源县| 封开县| 南靖县| 务川| 砀山县| 杨浦区| 宜兴市| 苗栗市| 永安市| 大荔县| 峨眉山市| 朝阳县| 牟定县| 望江县| 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