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例第一

民生之道,沒有不是通過撫養小兒才成就大業的,如果沒有“小的”,最終也成不了“大的”,所以《易經》中稱:積小可以成大;《詩經》中也有“厥初生民”的故事;《左傳》中記載魯隱公為魯惠公的繼室聲子所生,所以,生養哺育小兒是人最基本的事務。這里所說的生養少小的大義,就是從細微到顯著,從年少到年長的圣人之道。人之常情都在這里表現了,不必借助經史的記載來證明。因此如今先有婦女小孩,而后才有男人老人,就是崇尚根本的圣道大義。然而小孩體質較弱,如果染病,醫生即使想要細心救治,然而立竿見影的功效很難即刻顯現。如今學醫的人,很多都不誠心實意,很大原因在于嬰兒裹在襁褓之中,實在乳氣腥臊,那些所謂凡事皆須親自動手的英雄們,怎么還肯前往瞻視呢?平靜而論,他們的確是令人感到嘆息??!

中醫小錦囊

中醫育兒

大多數中醫認為小兒5個月以前,只給其母乳吃。6個月以后,除喂乳外,可逐漸增加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米粉、蛋黃、菜泥等。10個月以后,可添加面食、爛飯、碎菜、魚肉類食品。小兒斷奶一般在一周歲為宜。斷奶后,凡是油膩、稠粘、干硬、煨炒的食物,不可喂過多,否則會傷及脾胃。

中醫的育兒經中,還有“忍七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肚、多跑步”“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則多病”的育兒名言。

《小品方》中說:人的年齡在六歲以上的稱為小兒,十六歲以上的稱為少年,三十歲以上的稱做壯年,五十歲以上的則是老年。六歲以下的小兒,經書從沒有記載,所以哺乳期的嬰兒如果患病就很難治,這都是因為沒有師承,無以為據的緣故。中古時期有名醫叫巫妨,是堯帝的臣子,著有《小兒顱囟經》,用來占卜小兒的夭壽,判斷小兒的疾病生死。正是該書的世代流傳,才開始有了專門的小兒藥方。到了晉宋時期,在長江下游以東地區,這些藥方傳到了蘇家,蘇家對此進行大力推廣,于是這些治療小兒疾病的藥方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齊國有人叫徐之才,即徐王,他也著有《小兒方》三卷,所以如今學習的人,能夠從這些經卷中頗得教誨。然而徐氏位高名重,哪有閑暇去留心小孩子?人們在仔細研究那些藥方之后,發現并不十分深刻細致,甚至很少有值得采用的,所以那些藥方也稱不上新奇精妙。如今我博采眾家著作之長,以及自己試用過程中頗有成效的藥方,成就此篇,凡是百姓居家過日子,都可以采用這些撫養小兒的方法,使孩子遠離夭折的禍患。

小孩子的病與大人的病沒有什么不同,只是用藥的多少有些差異。其中治療驚癇、因受驚導致哭鬧不停,甚至影響生長發育、頭頂骨縫開解、學步遲緩等病的八九篇,合寫在此卷中,治療下痢等病的其余藥方散在其他各篇中,讀者可瀏覽獲得。

小孩出生以后六十天,瞳孔長成,就能笑著與人應和;百天后任脈長成,孩子就能自己翻轉身體;一百八十天后骶骨長成,孩子就能單獨坐起;二百一十天后掌骨長成,就能匍匐爬行;三百天后臏骨長成,就能獨自站立;三百六十天后膝骨長成,就能行走。這是長久以來固定的規律,如果沒能按時出現,孩子的身體肯定有還沒發育完全的地方。

小孩在出生后三十二天就出現第一變,指嬰幼兒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生理變化,變其情智和聰明,有發熱、脈亂、出汗等現象發生,不屬于病癥;六十四天第二變,此變化伴隨著蒸,蒸指嬰幼兒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生理變化,蒸其血脈,長其筋骨,伴有發熱、脈亂、出汗等現象,不屬于病癥;九十六天第三變,一百二十八天第四變,此變也伴隨著蒸;一百六十天第五變,一百九十二天第六變,此變同樣伴隨著蒸;二百二十四天第七變,二百五十六天第八變,此變也伴隨著蒸;二百八十八天第九變,三百二十天第十變,此變也伴隨著蒸;經過三百二十天的小蒸完畢,六十四天后出現大蒸,大蒸后六十四天再次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天后再一次大蒸;凡是小孩自出生后三十二天為一變,兩次變就稱為一蒸,總共十變就是五小蒸,或是三大蒸。過五百七十六天后,大小蒸都已完畢,此時孩子的各種器官和脈絡才完全長成。孩子之所以要變和蒸,就是要暢通他的血脈,改善他的五臟,所以一變過后,立即就會覺得孩子情態有異。

而變和蒸有什么樣的證候?變就是上氣,蒸就是體熱。變和蒸有輕有重,輕灼時,體熱且伴有微驚,耳朵和臀部發冷,上嘴唇起魚眼珠大小的白泡,出微汗;重的情況,身體很熱并且脈象亂,有的出汗有的不出汗,食欲不佳,一吃就吐,眼白微紅,黑眼球微白。一種說法認為眼睛發白時變和蒸嚴重,眼睛赤黑則表示變蒸較輕,變蒸完畢以后,眼睛自然會明亮,這是它的證候。單獨的變比較輕微,而變同時兼有蒸時,就稍稍劇烈一些了。大凡很平和的蒸,五天就消退,長的也就是十天,包括前五天和后五天,十天之內,熱自然消除。嬰兒出生后三十二天一變,在第二十九天開始先期發熱時,就應依法處理,到了第三十六七天,蒸就完畢了。這點比較難以了解,所以重新說了一下。變蒸的時候,不要驚動孩子,不要讓孩子周圍有很多人。小孩變蒸有早有晚,不按時變蒸的居多。還有,初變的時候,有發熱很厲害的孩子,超過了正常的天數還沒停止,這時要計算變蒸的時日;當孩子不時發熱且伴有微驚時,暫時不要醫治,且一定不要用灸刺,只需平靜地觀察,如果很長時間熱仍不消退,可少給孩子稍微喂一點兒紫丸,熱退以后就要停止進藥。如果在變蒸之中,同時感染上流行的熱病,或者不是變蒸的時候患上流行的熱病,病候都非常相似,只是后種情況時小兒耳朵以及臀部通熱,上嘴唇沒有白泡罷了,應當先服用黑散,用以發汗,汗出以后,再撲上溫粉,熱便可消退,熱一退病就能痊愈;如果熱還不能全部消退,就給孩子喂點紫丸。小孩在變蒸之時,如果再外染寒氣,就會寒熱交替,肚子痛得彎腰曲背,且啼哭不止,此時用熨的方法可以治愈。熨法在下篇。變蒸的證候為胃失調和,氣機壅塞,體熱,大便黃臭,或白酸,發熱嗜睡,食欲不振等傷寒的證候相似,如果不是變蒸,身體發熱耳朵臀部也發熱的,這是患上了其他疾病,可以作為雜病醫治,如果審定是變蒸的,就不能按照雜病之方醫治。

祛痰消積方

紫丸

主治小兒變蒸時發熱不退,或感寒邪溫壯,汗出熱不解,或腹中痰癖,哺乳不入,入則嘔吐,或食癇發作,四肢抽搐,眼睛上視,先寒后熱等。

以上4味藥中先取代赭、赤石脂研為細末,巴豆、杏仁各研如膏狀,反復搗研,如果比較硬,可加入少許蜂蜜同搗,然后用密閉容器收藏。三十天的孩子取麻子大小1丸用乳汁調服喂下,已滿百日的小孩服用小豆子大小一丸,其余以此為基準增減。

服紫丸后療效

性別:男女均可

年齡:0—1歲

效果:痰飲消解,小兒變蒸時的疾病痊愈。

中醫小錦囊

新生兒頭發稀少不用擔心

有些嬰兒出生后頭發濃密烏黑,但有些孩子卻頭發稀少。比較之下,頭發稀少孩子的父母擔心是因為妊娠期間孕婦營養攝入不足所致。事實上,新生兒頭發稀少不必大驚小怪,這種差異與母親懷孕時的營養、疾病、妊娠反應、情緒等均沒有關系。不過,父母可以使用正確的方法保護其頭發和頭皮,促進毛發生長:

1.保持嬰兒頭發清潔,經常為其洗頭。洗發時,輕輕按摩頭皮,但不要揉搓頭發,防止頭發糾纏在一起。

2.充足和全面的營養,經常到戶外活動,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嬰兒身體發育有利,對頭發的生長也有好處。

還有一說法認為,小孩出生三十二日即開始變,變就是身體發熱。到了六十四天第二變,變伴著蒸,癥狀是睡臥端正。到九十六日第三變,定者候丹孔出而泄。到一百二十八日第四變,變伴著蒸,于是孩子就能夠笑著應和人。到一百六十日第五變,孩子周身的關節已能發揮功能。到一百九十二日第六變,變伴有蒸,孩子五臟已發育完全。到二百二十四日第七變,孩子就能夠匍匐前行。到二百五十六日第八變,變伴隨著蒸,此時孩子開始學習說話。到二百八十八日第九變,孩子就可以站立了。小孩在出生后二百八十八天,就已經過九變四蒸,在變的日子里,千萬不能隨便治療,否則會加劇孩子的病癥。變同時伴有蒸的,是小孩的送迎月份。蒸則表現為發熱并且脈亂、出汗的證候。短的五天就消,長的八九天可消,在孩子蒸的日子里,萬不能隨便進行針灸治療。

黑散 【解表清里方】

治療小孩在變蒸期間伴有時下流行溫病,或者在非變蒸期而患時下流行熱病。

麻黃1.5克,大黃0.75克,杏仁1.5克。

將以上3味藥中先取麻黃、大黃搗為細末,再將杏仁研制成膏,細細放入細末,再搗研均勻,放入密閉容器中。一月大的小孩服小豆大小的一枚,用乳汁拌和服下,并抱緊小孩讓他出汗,汗出以后,撲上溫粉,不要讓孩子見風。百天大的小孩服棗核量,根據孩子大小來決定藥量。

擇乳母法

大凡乳母,她的乳汁皆由血氣生成,五情善惡,也是由她的血氣生成的。因此她哺乳嬰兒時,要禁忌喜怒。身形面色適合做乳母的人,特征有很多,不可能求全求備,只選那些沒有狐臭、癭瘺、咳嗽、癬瘙、癩頭、癘瘍、潘唇、耳聾、齆鼻、癲癇等病的婦女就差不多了,便可以哺育嬰兒了。有經驗的醫生看到她身上原來的灸瘢,就可知道她以前疾病的根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晋中市| 巴彦县| 行唐县| 乌兰察布市| 拉孜县| 长海县| 汨罗市| 伊宁市| 凉城县| 江源县| 阿尔山市| 中牟县| 嵊泗县| 常德市| 桐庐县| 临清市| 武夷山市| 汉沽区| 玉田县| 西畴县| 许昌县| 大同市| 盐津县| 枣阳市| 绍兴县| 西贡区| 贵港市| 宿州市| 潮州市| 昌平区| 无棣县| 台湾省| 碌曲县| 东安县| 同德县| 娄烦县| 抚远县| 拉萨市| 江口县|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