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總有想法,高層有干法:企業中的將帥之道
- 王清華 古懷亮
- 2603字
- 2019-04-04 11:01:20
2.何為將
什么叫將,將和帥有什么區別呢?將在企業里到底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我們只有理解什么叫將,才能當好將、做好將。很多企業將帥不分,將不干將的事,帥不干帥的事,將不像將,帥不像帥,將帥不分。因此,弄清楚什么是將,是我們作為將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條件。
到底什么是將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曹彰是曹操和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沒有曹丕、曹植兄弟倆出名,但也是很厲害的人,因為胡須是黃色,被曹操昵稱為“黃須兒”。曹彰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但喜歡使槍弄棒。有一次,曹操教導他:“你不向往讀書學習圣賢之道,卻好騎馬擊劍,這都是只能對付一個人的,哪值得珍貴?”曹操督促他學習《詩經》《尚書》。曹彰對身邊的人說:“大丈夫應當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做大將軍,率領十萬士兵在沙漠上馳騁,驅逐戎狄,建功立業,哪能做博士呢?”
曹操有一次問幾個兒子的愛好,讓他們各自說出自己的志向。曹彰說:“我要當將軍。”曹操說:“做將軍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說:“披堅甲,握利器,面臨危難不顧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曹操哈哈大笑。對曹彰的回答很是滿意,從此,也就不再教訓他要好好讀書了。曹彰最終也成為曹魏一名優秀的武將。
這段對話告訴我們更具體形象的將:將就是要利用自己的能力與優勢,敢于面對強敵,敢于亮劍,敢于沖陣殺敵,攻城奪寨,敢于沖在第一線,敢于實現帥的戰略目標和奪取戰略要地。將也是一個隊伍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對于士兵記錄要嚴明,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沒有士兵的將不是將,帶不好士兵的將更不是好將。
在企業中,有營銷大將、生產大將、財務大將、研發大將、采購大將,作為企業的大將,我們也要有將的氣場和氣勢,就是要敢于直面企業的問題,敢于解決企業的問題。面對強敵,敢于亮劍,敢于以身作則,敢于身先士卒,帶領團隊、訓練團隊。但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大將缺乏將的氣場與氣勢,經常和帥講條件、講困難、講問題、講理由,在問題面前逃避,在困難面前退縮,在隊伍面前違規,背離了為將的基本精神和準則。柳傳志說:“企業里至少要有八種將:能帶兵打硬仗的營銷大將;會慧眼識人的人力大將;懂得斯巴達克方陣的組織大將;帶領團隊學習成長的培訓大將;舍小家為大家的奮斗大將;追求共同利益和遠大目標的患難大將;能建立廣泛人際關系的公關大將;能適應并采取現實策略的應變大將。”
《孫子兵法》說: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為將之智:在《三國演義》里,張飛給人一種猛張飛的形象,我們往往認為張飛是有勇無智的將。實際上,張飛在義釋嚴顏的過程中就表現出了大智慧、大謀略。如果一個將有勇無智,則不能稱為真正的將。作為企業的將,手中把握的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命脈,如果沒有過人的智慧,那么他帶領的企業的前景必將暗淡。管理團隊需要智慧,工作創新需要智慧,推動變革需要智慧,落實執行需要智慧。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包含著“智”與“能”。“智”正是讓我們正確地把知識運用到管理中,并把它轉化為力量、發揮能量。而管理者恰恰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合理地管理和利用資源,使之發揮能量為企業所用。
為將之信:作為一個將,在某種意義上,你的一言一行就代表了企業的一言一行,已經不單純代表個人的一言一行了。信是為人之根本所在,“信”雖無形但卻是一種寶貴的財富。眾所周知,對于一個企業來講,金錢的損失是可以計算挽回的,而失去信譽所造成的損失卻是難以計算,甚至不可挽回。企業的管理者也一樣,一旦失信于員工,后果不僅僅限于人格和威信的下降,還要坐收在管理中無法得到員工認同和支持的惡果。
為將之仁:任能服眾,作為企業的一個將,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認可,必須把眾人團結到自己的身邊,懲罰只是管理的一種手段絕非管理的本質。“石可破,但不可奪其堅。”也就是說,在管理中,你懲罰員工很容易,但讓員工心服口服、從此改正錯誤卻絕非易事。而管理中的“仁”更多地體現為“雙贏”,管理者贏得管理,員工贏得利益。管理中并非為“管”而“管”,而是為“理”而“管”。
為將之勇:“將不勇,則三軍不銳。”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沒有迎難而上、乘風破浪、歷險前行的“勇”,則無法帶領團隊有所作為,管理中的“勇”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道”和“智”相輔相成。何為大智大勇?難不畏險,進不求名,退不避責。管理是一個艱險的路程,遇到困境和非議時需要“勇”,這時的“勇”就是不畏艱難險阻,始終堅持自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工作中取得成績之時同樣需要“勇”,這時的“勇”就是不居功、貪戀名利;工作中遭遇失敗時更加需要“勇”,這時的勇就是不居功、不貪戀名利;工作中遭遇失敗時更需要承擔責任并改正錯誤。
為將之嚴:中國有句俗話叫“軍令如山”,就是說軍令就像大山一樣威嚴、莊重、不可侵犯,有了這樣嚴格的紀律,軍隊才可以有統一的領導、統一的指揮、統一的號令,在戰場上才會有披荊斬棘、所向披靡的戰果。我們都知道,曹操在攻打袁紹的時候,為了獲得百姓的支持,曹操制定了一條嚴格的軍紀就是:“殺雞狗者,如殺人也。”在第二次征討張繡的時候,曹操的隊伍在經過麥田時,大家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锳過麥子,這樣一個接著一個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稱頌的,有的望著官軍的背影,還跪在地上拜謝。曹操騎馬正在走著,忽然,田野里飛起一只鳥兒,他的馬受驚了,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怎么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于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殺呢?”于是,曹操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么,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發替罪。
剪頭發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人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隨便割掉不僅大逆不道,還是不孝的表現。在管理中也應該有三嚴。
其一,制度嚴。在管理中如果沒有嚴格的規章作為標榜和約束,那么企業就沒有了規矩,紀律必然松散。
其二,賞罰嚴。在管理中如果沒有明確而嚴格的賞與罰,那么就會缺乏激勵和制約,其法令必然難以貫徹執行。
其三,律己嚴。作為管理者,如果無法做到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那么就會無法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