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以無為成就有為:無為而治的管理學含義

所謂無為而治,本質上是以上層的無為去消解下層過于有為的張力。

在中國古代,無為而治一直是深受統治者重視的方略。今天,依然有不少人推崇無為而治。歷史上的無為而治,以漢初的黃老之術最為有名,蕭規曹隨,最終造就了文景之治。問題在于,這種無為而治,在當代是否具備復制或者參照的條件和價值?

對無為而治的解釋,以《道德經》最為經典。究其要旨,不外以柔弱勝剛強。但有一點需要注意,人們說起道家往往老莊并稱,而老子的無為和莊子的灑脫根本不是一碼事。老子是為統治者籌劃治術,莊子則是為出世者描繪江湖。老謀深算的老聃和個性張揚的莊周不啻有著天壤之別。前者的無為在技術層面,后者的無為在價值層面。

單純從技術層面看無為而治,那么我們可以斷言,任何一個組織,不可能全面無為。老子主張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是在無為的姿態下有為。如果真的徹底無為,那就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完全消極等待死亡了事。對于組織來說,哪怕是倡導無為而治的領導人,心里也會十分清楚,要生存就不能根本無為,要發展更不能完全無為,總要在有些地方“有為”。

但是,不管在什么情況下,資源總是有限的。有為就要占用并消耗資源。所以,一旦一個組織全面有為,就意味著這個組織的資源利用會進入高度緊張狀態,弦繃得太緊,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清朝的汪輝祖談到地方政府中知縣、書吏和師爺的關系時曾經指出,一個知縣到任,下面的書吏往往會主動給知縣出許多主意,極力策動知縣大干一番事業,不是興修水利、墾田開荒,就是產業結構調整,或者是推行某種富民政策,總之言之鑿鑿,憂國憂民。如果知縣不加考慮欣然接受,那就有可能上了套兒。這種情況下,知縣往往不置可否,然后回來同師爺商量。師爺同書吏的身份不一樣,他是知縣的個人顧問,所以他會認真辨析書吏建議的真實意圖,指出書吏要給自己謀利的動機。如果接受了書吏的建議,書吏能從中得到多少好處,老百姓能夠從中收到多少實惠,知縣能夠在政績上增加多少砝碼,孰輕孰重,一條一條列舉得清清楚楚。最后由知縣定奪,哪些建議該接受,哪些需要打折扣,哪些應當回絕。總之,用知縣的無為來控制書吏的有為,以防止書吏的有為坑害民眾。

一旦上下都有為,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業,那么,有可能短期收到顯著成效,但長遠老百姓就受不了。商鞅變法的成功,就是上下的有為凝結成了巨大的力量。而秦王朝的快速覆滅,恰恰是這種全面有為耗盡了民力。西漢的無為而治,正是接受了秦朝的教訓而出現的。

這樣,所謂無為而治,實際上是決策層要有意弛緩組織行為的張力。在層次上,這種無為而治肯定是上層無為而下層有為。這一關系是不可顛倒的。一旦下層無為而上層有為,組織就進入了某種病態。北宋的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有多種,但有一點不能忽視,就是民間對變法基本上沒有熱情,變法的著眼點是增加國庫收益,老百姓得不到多少實惠。結果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下面執行中的阻力過大,扭曲過多,葬送了變法。

對于當代的企業,弄清無為而治的含義具有現實意義。首先,積極性必須來自于下層。如果下層沒有積極性,處于無為狀態,而上層火急火燎要干事業,上層的有為多半要撞上南墻。如何調動下層的積極性,則是另外一個問題。其次,不能上下全部有為,如果上下“一心”有為,沒有剎車和緩沖,那就有可能沖出軌道。最后,一旦整個組織上下都信奉無為而治,那么,組織的生命力就會消失。

西蒙和馬奇的《組織》一書,對組織的無為作了自己的解釋。他們強調,按照決策的滿意指標,當不作為能夠達到目標時,不作為是首選。只有不作為無效時,才考慮作為。這一觀點,可以看作是對無為而治的理性描述,值得經理們參照。在中國歷史上,儒家追求仁政,道家崇尚自然。能夠實現仁政目標的,在多數情況下恰恰不是儒家的有為,而是道家與黃老的無為而治。這里面自有它的道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卢龙县| 蒲城县| 清水河县| 元江| 若尔盖县| 灌云县| 泸水县| 万载县| 清镇市| 北票市| 夏邑县| 邹平县| 嘉义县| 双峰县| 乌鲁木齐县| 恩平市| 乐至县| 永平县| 喀什市| 察隅县| 镇沅| 贵定县| 革吉县| 扎囊县| 浦县| 长汀县| 四会市| 鄄城县| 闵行区| 呼和浩特市| 台南市| 镇巴县| 甘南县| 安宁市| 临汾市| 巴中市| 成安县| 文成县| 博乐市|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