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富策:讀《管子》知天下財富
- 翟玉忠
- 1847字
- 2019-04-23 18:25:14
序一 中國需要列國經濟學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軍
我想指出的是,中國需要列國經濟學,需要各國競爭環境下的經濟學。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已經產生了系統而且豐富的經濟學思想和理論,并在列國大爭的環境下進行了相應實踐。但隨著秦漢的統一,一個中央集權大國的形成,列國經濟學漸漸式微。《管子》中系統完整的經典經濟思想被束之高閣,數千年來鮮為人所知曉。
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以一個鮮有競爭對手的東方大國面貌而存在。因物產豐富、地域廣袤,經濟自成一體,國際往來不多,外部貿易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濟學家根本不需要《管子》的經濟智慧和理論。甚至到了清代,皇帝居然傲慢地認為天朝帝國物阜民豐,對外部貿易不屑一顧。
清代以前的中國,根本不考慮到外部世界尋求財富,這和貧窮的歐洲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五百多年以前,歐洲人考慮的是如何到外國尋求財富,如何賺取他國的財富,所以有哥倫布和麥哲倫漂洋過海,四處探險的壯舉。當時的中國考慮的則是如何在內部發掘財富。正是這兩種不同的心態,導致東西方在近五百年間實力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為什么中國與歐洲國家產生了不同的經濟學思想呢?這還要從地理稟賦、國家形態去找原因。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歐洲小國林立,而中國是一個完整的統一大國。多個小國的經濟交流,使用的是列國經濟學;一個大國自成一體,奉行的是相對獨立封閉的經濟學。
等到中國被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大門,被動地參加國際貿易時,一切都落后和被動了。
為什么中國會陷入這種境地呢?歸根結底,中國丟掉了老祖宗早就擅長的列國經濟學。
所幸,在經濟思想領域“西風壓倒東風”的時下中國,居然還有幾個不盲目跟風、潛心研究自己歷史文化的學者,翟玉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這些學者和當今某些崇圣的后儒們還有所不同,他們不是閉門只研究自己的老祖宗,而是同時研究著西方的理論和實踐,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寬闊視野和博大胸懷對東西方不同經濟體系的特點進行對比。他們融會東西、出入古今,而非孤芳自賞、閉門造車、自吹自擂,這是他們與某批新儒家學者很大的不同點。
與時下風頭甚熾的個別國學派和國故派不同的是,翟玉忠先生這樣的一批人,研究的是經濟智慧,不故弄玄虛,不嚇唬人,而是實實在在地搞東西方比較,發揚各家之長,摒棄各家之短。因此,在當前國內一片國學熱的時候,我比較欣賞翟玉忠先生這些人的學風。我們必須恢復文化和心理上的自信,全力保護我國的物質財富和經濟利益。
然而,中國古典經濟思想一直以來被肢解、被矮化,甚至被某些“學者”視為小農經濟時期的經濟學。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我認為應當這樣來看待:方法隨著時代變遷是會過時的,但問題永遠不會過時。就像太陽早晨升起晚上落下,周而復始一樣,困擾人類的一些古老問題并沒有變化,比如齊桓公問管子的那些問題,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發展的頭等大事。
在《管子·地數》一章里,桓公問管子:“吾欲守國財,而毋稅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桓公說:“我要保有國內資源,不被天下各國撈取,反而要外取于天下,可以嗎?”管子回答:“可,夫水激而流渠,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號令之徐疾,內守國財,而外因天下矣。”這一段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想既利用外力,又保住本國財富不外流,那就要制定出好的方針政策和制度法令。
這就是列國經濟學的主旨思想,即在競爭發展中,既要利用外國資源,使本國經濟得到發展,又要保住本國資源和財富,不要輕易流失到外國。
我們目前在反思發展模式和發展思路,其實就是缺少齊桓公這一思想和管子的對策!
總的來說,今天從中國古典經濟學中尋找的智慧主要有三點:
一是競爭之道,即列國經濟學。盡量互利互惠。
二是平衡之道,即貨幣與實物的平衡。不爆發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穩定,不讓外國貨幣狙擊本國貨幣。
三是減少發展的不均衡,避免貧富差別,即管子的“富能奪,貧能予,乃可以為天下”。
明白了這三點,中國人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便有了主心骨,中國便有可能打贏今后的國際經濟戰爭。
在我看來,今天的中國經濟學界,最應搞明白的是列國經濟學與封閉經濟學的差異,二者的內涵和操作方法完全不一樣。封閉經濟學是一個局部總量平衡的經濟學,易于調控,而列國經濟學是沒有宏觀總量平衡的經濟學,其操作手法與封閉經濟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就像當今世界,貨幣的總量完全沒法控制,各國都在打貨幣戰。這個時代中國人如果還按貴金屬時代的思維方式去行事,必然吃虧。
作為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的重要課題成果,本書的出版將對廣大有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學者產生重要的啟示。
這是我的祝愿,也是國民的殷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