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知識點睛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一)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

認清國情,是認清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最基本的國情。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為建設富強民主的國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人類歷史開始了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進程,使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近代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實踐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一是基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沒有為中華民族找到出路;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需要,以及對中國革命經驗教訓的概括和總結。

1.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誕生

近代中國社會和革命斗爭的發展,迫切期待新的階級及其政黨領導新的革命,呼喚新的革命理論的產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正是應近代中國革命的現實需要而生的,它的形成也包含了對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教訓的深刻總結。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論形成的基礎

沒有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黨對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就無法形成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是新民主主義理論得以形成的實踐基礎和智慧源泉所在。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反映了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指明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力量,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路線。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對象。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和封建軍閥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反對封建主義,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在經濟上消滅封建制度,解放生產力,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創造條件。

中國革命主要地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泵褡甯锩兔裰鞲锩鼉蓚€基本任務,既是相互區別,又是相互統一的。帝國主義是封建地主階級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就不能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如果不推翻地主階級,就不能徹底鏟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組織起強大的革命隊伍,就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官僚資本主義是依靠帝國主義、勾結封建勢力、利用國家政權力量而發展起來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嚴重地束縛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也是中國革命的對象。

從總體上說,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它們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但是,在不同歷史階段,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集中反對的主要敵人有所不同。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國民黨新軍閥;在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的主要對象是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動力。中國無產階級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城市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城市小資產階級,包括廣大的知識分子、小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

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帶有兩面性的階級。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

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區別新舊兩種不同范疇的民主主義革命,根本的標志是革命的領導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還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實現對革命的領導必須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是實現領導權的關鍵。無產階級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這是堅持領導權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強大的革命武裝,是保證領導權的堅強支柱;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建設,是實現領導權的根本保證。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但是,中國革命已不是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內容和特點,集中表現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處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領導力量是中國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性質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仍然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范疇,它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在政治上爭取和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去反對共同的敵人:在經濟上保護民族工商業,容許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發展。它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而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它所要實現的目標是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改造小生產的私有制。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們在內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決定了人民當家做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一切權力,這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準則,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最直接、最全面地體現這一核心內容和準則??傊?,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政治。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逐步認識到土地革命的極端重要性,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線,這就是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沒收官僚資本,包含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雙重性質。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在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多種經濟成分中居于領導地位。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內容。同官僚資產階級相比,民族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聯系較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與新生產力相聯系的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成分,它對發展現代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具有積極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必須采取保護的資本主義,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

3.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立足中國國情,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1.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提出

黨對中國革命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在領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革命實踐斗爭中,毛澤東相繼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國的國情,論述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進一步豐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整體戰略思想,把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先占鄉村,后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作為革命道路確立下來。

2.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里,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只能是武裝斗爭,以革命的武裝消滅反革命的武裝,相應的主要組織形式必然是軍隊。另一方面,近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同樣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原因:第一,中國是眾多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四分五裂,軍閥割據,存在不少的統治薄弱環節,為黨在農村開展革命斗爭、建設革命根據地提供了縫隙和可能。第二,近代中國的廣大農村深受反動統治階級的多重壓迫和剝削,人民革命愿望強烈,加之經歷過民主革命的洗禮,革命的群眾基礎好。第三,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為在農村建設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客觀條件。第四,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提供了堅強后盾。第五,黨的領導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錯誤,為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觀條件。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內容及意義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根本在于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斗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1.統一戰線

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首先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所決定的。其次是由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殘酷性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性所決定的。

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諸多矛盾交織在一起,客觀上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利用這些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提供了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包含著兩個聯盟:一個是工人階級同農民階級、廣大知識分子及其他勞動者的聯盟,主要是工農聯盟;另一個是工人階級和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主要是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第一個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

黨領導和建立統一戰線的經驗。黨在領導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踐中,強調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在革命進程中,必須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對反共頑固派采取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在同頑固派進行斗爭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先后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幾個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正確處理好與資產階級的關系。

2.武裝斗爭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沒有一支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這支軍隊只能是而且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這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根本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

強調武裝斗爭,并不意味著忽視其他的斗爭形式,其他斗爭形式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革命戰爭這個主要斗爭形式。

3.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必須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必須把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首位,同時也必須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4.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歷程

毛澤東系統地論述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是統一戰線的中心支柱,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解決了在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論問題,科學地回答了近代中國革命向何處去的問題,正確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問題,揭示了近代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地主階級剝削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基本統一,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條件,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是20世紀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后改變世界面貌的偉大歷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動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反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斗爭,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增強了世界人民爭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伊宁市| 应用必备| 三穗县| 明星| 新河县| 台北县| 比如县| 林州市| 漳平市| 曲周县| 江北区| 临沂市| 莒南县| 景东| 郁南县| 丹东市| 长宁县| 新晃| 永安市| 大竹县| 青河县| 兰西县| 温宿县| 广水市| 慈利县| 亳州市| 永安市| 靖西县| 萨嘎县| 称多县| 肃宁县| 阿拉善左旗| 竹北市| 柳林县| 和龙市| 乐平市| 平潭县| 梓潼县| 津市市|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