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研究
- 尋陽
- 2396字
- 2019-12-26 11:23:38
1.3 研究方法簡介
本研究屬于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是通過實驗和統計,以數量化的方式說明研究結果。定量研究能夠準確反映數據間的關系,而且便于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在大樣本的調查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種方法能夠增強本研究數據的真實性和代表性,為此,本研究通過對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結構的理論構想和實證檢驗,利用SPSS19統計軟件進行問卷項目的分析、信效度分析以及其他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爭取形成信效度較好的《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調查問卷》。之后,通過發放、收集和統計問卷調查獲得可靠數據,結合《中學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態度綜合問卷》(賈愛武,2003),通過相關和回歸分析進一步驗證教師身份認同和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但是,由于教師的身份認同是隱含的心理反應,只有定量的科學研究還是不夠的,需要通過對教師外顯行為的觀察和深度訪談才能走進受訪教師的心靈,才能對教師教學行為中隱含的價值取向進行深入的詮釋和深刻的揭示。筆者通過半結構性訪談、課堂觀察等來收集資料,并按主題進行歸類總結,通過批評話語分析來了解受訪教師的身份認同狀況和認同危機。
筆者在第三章的研究設計中將詳細介紹各種研究方法的使用目的和具體實施過程,這兒就暫作一簡單介紹,具體內容請參看第三章。
1.3.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為山東省普通中學外語教師,包括17所中學,共計387人。試測涉及4所中學的104位教師,正式調查的教師為283人,來自13所中學,教師年齡跨度涉及不同年齡背景的60后、70后和80后三代中學外語教師。
選擇山東省的普通中學外語教師為研究對象有三個原因,除了研究者身處山東,有資源優勢以外,主要還是因為山東是教育大省,據2010年統計,山東省共有普通高中592所,專任教師11.14萬人(http://www.sdedu.gov.cn/sdedu_jygk);再一方面,山東是最早實施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省份之一,作為教育大省和改革先驅,選擇山東省的中學外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價值。
雖然我國的中學涉及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但多數研究對象從事過這兩個階段的教學工作。因此,書中的中學外語教師是對初中和高中英語教師的統稱。初中與高中就讀的時間各為3年。初中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處于這一階段的師生面臨著初中升高中的壓力。而高中英語教育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過渡階段,與小學、初中相比,高中處在高考“接力賽”的最后一棒,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進入白熱化階段。可見,無論是哪一階段的中學教師都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另外,依據《山東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0),山東省普通中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6.9%,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調查對象均為合格的中學外語教師,對他們的實證研究更具說服力。
之所以調查不同年齡背景的中學外語教師的身份認同,主要是根據社會文化理論,教師認知的產生和發展源于教師參與的社會活動,這就說明,教師知識和信念的構建必須通過參與社會歷史和文化實踐才能得以內化。因此,從理論上說,中學外語教師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會對他們的教學信念和行為方式等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他們的教師身份認同。為了更系統地劃分年齡階段,考慮到我國基礎外語教育改革的歷史,筆者將不同年齡背景的教師具體分為“60后”、“70后”和“80后”三個年齡段。一般認為,平均每10年為一代人,本書將他們簡稱為“三代”。“60后”指的是1960年至1969年出生的人群,以此類推劃分了“70后”和“80后”的中學外語教師群體。調查顯示這三代教師是當前中學外語教學的主力軍。至于這三代教師所具有的特點,筆者將在第三章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描述。
1.3.2 研究工具
根據定性和定量研究所需,我們選擇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對于定量研究,本研究采用兩份Likert五級量表,一份為自制的《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調查問卷》,由34個項目組成。在實證檢驗中,經獨立樣本T檢驗證明具有較好的區分度(p<0.05),項目間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920,說明一致性強。經因子分析,KMO值達到0.828,表明樣本大小符號要求,數據適合用因子分析。Bartlett球體檢驗的顯著水平值為0.000,表明變量之間有顯著的關系,說明結構效度好。另一份是經過修改的,由賈愛武(2003)編制的《中學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態度綜合問卷》,該量表信度達到了.8927。
質化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于個案研究。通過半結構性訪談和課堂觀察的方法來收集數據,進一步了解中學外語教師對教師身份的理解和認同。訪談以半開放性結構訪談為主,半結構訪談是根據粗線條的訪談提綱而開展的研究性訪談,這種訪談既能控制訪談程序又能給受訪者一定自由表達思想的自由度,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為了了解教師“聲稱的身份”和“規定的身份”是否一致,我們多次走進教師課堂,觀察受訪者在課堂上的具體教學行為。同時,本研究還采用了內省的方法,結合自身曾是中學外語教師的親身體會,根據自身經歷來分析各種現象。
本研究所分析的文獻主要來源于國內外的圖書資料(如:教育類和外語教育類論文和書籍)和網絡資源(如:EBSCO數據庫、CNKI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博士論文數據庫)。
1.3.3 研究過程
本研究歷時一年半,大致經過了五個步驟。第一步,確定研究問題。在這一階段,筆者在確定研究問題的同時,還需確定研究問題的性質并建立一個研究框架。第二步,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依據社會文化理論,確定影響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主要因素。在參考前人編制的相關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經過多次修改,設計出《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調查問卷》,并對其進行實證檢測和修正。第三步,收集質化資料和量化數據。在利用修正完好的調查問卷進行實證調查的同時,確定個案調查的對象,進行訪談課堂觀察。第四步,針對研究問題選用適當的方法做數據分析。第五步,總結發現、開展討論和進行結論。根據數據和資料分析,對研究問題進行解答,了解三代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優勢和問題,及問題存在的原因,總結出我國中學外語教師身份認同的特點,并指出身份認同發展途徑。具體研究過程見圖1.1。

圖1.1 研究流程圖